加速度 (Acceleration) = 速度差 / 時間差
3秒就從0加速到 100 km/hr
與 10秒 就從0 加速到 100 km/hr
兩者產生的傷害不同。
交車至今已滿一個月,在逐漸熟悉、了解 Model X 的性能之後,我必須很誠懇的說:「Tesla Model X P100D 真的是一台好車!」。
「值得信賴的 EAP (Enhanced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
「超級的加速能力(零百3秒內)」、
「低重心駕駛 (2.5公頓的車重,大約有1頓的電池重量在底盤)」、
「8個攝影機、13個超音波雷達與1個毫米波雷達所建構出的儀表板資訊」、
「音質奇好的17個車內音響」、
「台灣各地的超級充電站」。
這6個原因是我自己最欣賞 Model X P100D 的地方。

我發誓…
我原本就只是要寫一篇有關於特斯拉駕駛的小開箱文的~
不知道為什麼,拖著寫著,就先變成我個人的「無撞擊事故・特斯拉駕駛後遺症」的創傷經驗文了~
由於這是我個人全新的生命經驗,為了更透徹理解這些我在駕駛特斯拉之後出現的「非預期狀況」,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查證國內外相關醫學期刊,甚至還硬著頭皮“鑽研”了我此生最沒興趣的古典力學、牛頓運動定律。(打呵欠~)
是的,你沒看錯,我在駕駛特斯拉的過程中,出現了「輕微腦震盪」及「揮鞭式創傷症候群 ( Whipflash Syndrome )」,很瞎對吧?!
相較於「揮鞭式創傷症候群 」,想必…大家對於「腦震盪」這個名詞應該很不陌生才是~
我們的各大 腦殘 新聞中常常會聽到車禍意外的傷者、職業運動員、賽車手在受傷後出現腦震盪的現象,就連一旁玩耍的小朋友也會半開玩笑的對著自己的同學、夥伴嬉鬧著說:「你是撞到頭殼壞掉,腦袋壞去了喔?」,而這裡所指的「腦袋壞去、頭殼壞掉」,就是“頭部受創”之後出現的意識混亂、記憶力、注意力與集中力受損的狀況。
然而,嚴格來說,「腦震盪」其實是「輕度創傷性腦損傷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TBI) 」的通俗說法,這是一種複雜的病理、生理過程,有可能會引起“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誘發器官系統的異常而導致心血管循環失調、增加死亡率。
較輕微者可能意識正常,僅出現頭暈等現象,並且在幾天內就會症狀消失;但程度嚴重的傷者,可能遺留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頭痛、頸痛、反胃、噁心、神智恍惚、平衡失調、視力損傷、疲勞、易怒、焦慮、憂鬱、失眠…等現象。
根據一篇2017年刊載於 Brain Sciences 的文章 Autonomic Dysfunction after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在美國,每年約有160 ~ 380萬次與運動相關的腦震盪發生,但由於許多“輕微的創傷性腦損傷”未被報告、識別,因此這樣的數字可能還是低估了真實的發生率」。 雖然一般人認知上的腦震盪是由於「頭部受到撞擊」所引起,但事實上,腦震盪也可因「劇烈搖晃頭部、上半身(如車輛緊急減速煞停、乘坐雲霄飛車、大怒神等遊樂設施)」而產生。 然而,由「劇烈搖晃頭部、上半身」這個狀況所衍生出的「揮鞭式創傷症候群 (whipflash syndrome)」,卻是我們國人較不熟悉的病名。
揮鞭式創傷症候群
Whipflash Syndrome
又稱
頸椎加速-減速創傷症候群
Cervical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injury syndrome
「揮鞭式創傷症候群」是由於突然的加速、減速,造成頸部“如揮、甩鞭子般突然抽動”而造成的頸部傷害,因此又稱為「頸椎加速-減速創傷症候群 (Cervical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injury syndrome)」。
根據我在國內外期刊查閱並整合的結果,我個人認為這兩種症候群其實很難單純的分開討論。
不管是「頭部受力所造成的腦震盪」或是「頸部受到速度變化所引起的加速度創傷」,都會因為頭、頸部緊密相連的頸椎、肌肉、韌帶、軟組織、神經節等組織系統而出現高度重疊的相關症狀,因此也確實有學者將腦震盪列為「揮鞭式症候群」的其中一部分「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Sport-Related Concussion: The Gravity of It All」。
「揮鞭式症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1️⃣ 頸部疼痛或不適。 這是最典型的症狀,但在受傷當下發生的比例較少,反而常常延遲數小時至數日後才出現,這也是此類損傷比較不容易被與事故聯想在一起的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事故當時的瞬時速度大小、衝擊方向、安全設備狀況」、「傷患者當時是否已意識到“即將有衝撞發生”而提前做好衝擊時的短暫準備」、「傷患者本身過去是否已有頸椎損害病史」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傷害的程度及位置。 此外,「女性」、「身材瘦小」、「肌肉不發達」的人,在遭受撞擊時由於肌肉的保護性不足,會更容易傷及韌帶、深層頸部組織,同時也相對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速度v與加速度a,本身皆具有大小與方向性) 2️⃣ 頸椎性頭痛。 根據統計,有將近70%的患者會表現出“慢性頭痛”的症狀,其成因可能是「C2神經根」的壓迫、發炎,並由於「脊髓三叉神經核」與「脊髓背側脊柱神經根」之間的解剖學關聯性而引發「三叉神經區域」的疼痛。 另外,事故發生所引起的頸部肌肉拉傷、痙攣,也可能會導致顱骨肌肉收縮,而引發「枕骨神經」的疼痛。 這些頸椎性的頭痛可能在慢性病程中逐漸增加,且會因爲疲勞、睡眠不足、壓力及抑鬱等心理因素而使症狀趨於嚴重。 3️⃣ 眩暈。 源於頸椎的眩暈,一般是因為「椎動脈循環障礙」、「頸椎本體受器功能障礙」或是「頸部的交感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或壓迫」所引起,這些病因同時也會引發高血壓、腦幹功能失調及周邊前庭疾病,並受到壓力(stress)影響,必需與內耳型的眩暈做鑑別診斷。 4️⃣ 其他... 頭面部的麻木、眼痛、複視、視野缺損、眼皮下垂、噁心嘔吐、上肢的麻木或無力、耳鳴、聽力喪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發熱、記憶力衰退、顳頜關節疼痛、頸椎性心絞痛、腦脊髓液容量不足、纖維肌痛症等等。
看到這邊…
大家可能已經發現「揮鞭式症候群」,事實上可能是橫跨「內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及「身心科」的複雜症候群。
雖然對於我們國人而言,這可能是個十分陌生的病名,但在國外卻是“車禍後遺症”最常見的求償原因之一。根據 BBC News 的數據,在英國境內的保險公司每年理賠將近20億英鎊在「揮鞭式症候群」上,其保險公司並聲稱這個數字約為法國、西班牙與荷蘭平均值的兩倍之多。
早在1995年,加拿大的魁北克揮鞭式損傷特別工作小組 ( The Quebec Task Force ) 就已經為此相關的症候群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 (WAD) 制定了分類指南「Pathology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Cervical Spine Syndrome: Whiplash Injury」。
好了,不要再睡了,大家趕快醒來!
是說…“馬景濤式”大力搖晃肩膀 👉🏻 這個動作可能也會引起「揮鞭式症候群」。
XD
如果你已經睡過一輪,那麼現在可以揉揉眼睛、好好地醒來聽聽看“為什麼我要特地寫這篇文章”,尤其是在 功能這麼強大 評價兩極的電動車相關駕駛經驗上?

針對我自己身體這次所出現症狀之後的理解、診斷與治療的轉折過程中,我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頸椎交感神經失調”所造成的高血壓症狀,患者若沒有明確告知醫師“曾經遭受劇烈晃動或撞擊”,那麼醫師在做診斷時,是否有可能因此跳過『輕度腦部創傷(腦震盪)』這個考量選項,甚至將暈眩、視力模糊、頭痛、肢體無力麻木、噁心、嘔吐、胸痛、呼吸困難、心律不整、耳鳴都視為是“心臟無力而造成的代償性高血壓”的附屬症狀,然後直接開始投以“作用機轉與成因不相應的降血壓”用藥」?
同時間我自己也在反省與思考,我經手過的幾個腦幹手術患者所出現的高血壓狀況,是否也應該將“頸部交感神經的損傷、病變”列入處方開立的考量?
高血壓症狀的患者,
有可能是無撞擊情況下的腦震盪、揮鞭式症候群的患者。
倘若我今天去門診告訴神內學長:「自己駕駛特斯拉之後,出現了腦震盪、揮鞭式症候群的症狀,他恐怕也會把我轟出診間吧?」,就如同這幾篇文章開始寫之前,我就怕被渲染、解讀成是在炫耀!
畢竟一般來說,門診醫師會先確認患者近期內有沒有去過遊樂園、搭過雲霄飛車、有沒有遭受撞擊,來確定腦震盪的確立可能性,但「搭乘一般房車或SUV,在沒有遭受撞擊的這種情況下」,恐怕真的會有許多醫師跟我一開始一樣很難相信、根本想不到「可能是因為車子卓越加速能力所帶來加速度,而產生的腦震盪、揮鞭式症候群」。
我想,這篇不同於過往診間速寫的文章,其最大的核心價值在於:
1️⃣ 希望能提醒特斯拉的新舊車主(尤其是 P100D 的S、X車主),身旁的親朋好友若在搭車之後所產生相關的症狀,請務必主動請教門診醫師「腦震盪」、「揮鞭式症候群」的可能性。
2️⃣ 希望能藉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給相關專科醫師「在面對高血壓患者時,另一個思考的可能性」,也許真的有某部分患者的高血壓並非是“那90%難以確定成因”的「原發性高血壓」,而是由更複雜或是超乎預料的原因所導致。
我想,我們若能在診間裡多花一點時間做病史與生活型態的追溯、多抱持一點「這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的視野,去看待疾病與可能的成因,或許我們就更能減少更多“診斷誤區”的形成。
文章最後,我想要再多碎嘴提醒一件事…
若真的是「腦震盪」、「揮鞭式症候群」所引起的高血壓症狀,就不適合進行強度太高或是可能造成頭、頸部搖晃的運動,反而是會建議多休息、充足睡眠、穩定頸椎,讓身體因此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得到適當的修復。 這恰好與我平常在診間裡要求那些因為懶得運動,而導致心臟無力所造成的代償性高血壓患者,應該要「多運動、多強化心肺功能」的建議,剛好是是背道而馳的。
下一篇特斯拉駕駛心得,我應該會著重在特斯拉的缺點與其他車廠的優勢,不過也還是要看我自己體力恢復的狀況來決定~
相關文章:
特斯拉駕駛心得-1:開箱與無撞擊的創傷
特斯拉駕駛心得-2:腦震盪、揮鞭式創傷症候群
特斯拉駕駛心得-3:蘇花改全線通車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