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教育訓練-「七生有幸」 – 員

沒有持續為自己進化努力的夥伴,那來的幸福企業?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此篇為員工自發性的選擇文本書寫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繳交內容開始)

自從前年因為心得報告的主題,反覆地觀看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後,陸續也寫了「最美的安排」觀後感,這兩部電影的台詞曾經背的滾瓜爛熟,同個演員在不同的電影故事都像是為他所量身定做一樣,我們不用親身經歷,從書裡、電影中得到啟發,透過別人的故事觸發內心感官的毛細孔,好像是光明正大的從縫隙中在窺探著他人,我喜歡看電影,總能暫時緩和煩惱及身體的疲憊。

從五月開始,我所看得書和電影都沒有寫出心得,就這樣緩緩的進入到了真空地帶浮著、飄著,沒有主動尋找進步終究會輸給自己,而堅持持續地進行則是最困難的,但事情一多更應該好好調整時間上的分配,目前私事告一段落,與貓咪室友也終於平衡共處了,想到正在累積的獎勵及進度百分比進度,又能夠繼續激勵自己了…。

就在不久前,我們還能夠坐在咖啡廳,戴耳機、聽音樂,嘴裡啜著咖啡香,靜下心專注的打文章,從不知道原來這樣的日子就能稱上舒心、奢侈,此時也不能確定何時能再次實現,讓人有些難熬..,不過也因此發展出不一樣的工作型態,數位及無形的價值悄悄取代以往的模式。

雖然疫情的洪水讓許多人苦苦掙扎,甚至漸漸淹沒於此,亦有產業則提早為轉化佈局及準備,便能夠逆流而上。「沒有主動為想要的生活努力,就很可能被討厭的生活控制」-艾爾文,其實我很想念這個聲音,手指敲打在鍵盤上的聲音。

回到電影,因為 「七生有幸」的片名很吸引人,尤其是英譯的部分更有意思。電影剛開始不久,主角打電話投訴肉品公司,臭罵了客服人員-艾略斯一頓,還重重的羞辱了他,嘲笑艾略斯眼盲是多麼的悲慘,試圖想激怒他,主角問:「你該不會連大海是什麼顏色都沒見過吧?」,字句冷嘲熱諷,艾略斯承受著,他回答:「先生,是藍色的」,接著禮貌的掛上了電話,艾略斯一定見過大海的美,也曾經用著雙眼歷經著世界吧,只是他明白再也不能了。

痛楚被觸碰時可能讓人變得更脆弱,但我覺得艾略斯的堅強一定在內心化作美麗的傷疤,對話結束後主角便摀著臉感到很自責,這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但也對劇情滿腦的問號。

電影的片段常會出現零碎的意外畫面與倒敘的回憶穿插,每當演到過去的他當時多幸福,下一刻又會是冒著冷汗驚醒的模樣。我幾乎到後面才開始連貫前半段無所推知的內容,戲劇的張力逐漸發酵。

悔恨的狂潮

以為人生可以在掌握之中,但一不小心打翻一攤墨水後,重要的人、事、物一個又滲透另一個,直到回過神後慌亂地想阻止,意外已奪走摯愛的人,負面傷痛非常纏人,常在不注意時出現在夢裡定格潛意識,反噬自我、走入絕望,過去那些破碎及心痛,譜出一個秘密的計畫。

巨大的悔恨猶如藤蔓,攀附著主角的心靈,罪惡感如影隨形,這樣的懲罰像是無形的監牢使人窒息,每當他坐在海灘別墅外看著那片沙灘,昔日幸福的光景就會不停地湧現,那些上帝曾經創造的時光美好到令他無法原諒自己所摧毀的這一切。
尋找救贖的出口

在某一次將肺捐給唯一的弟弟,救了自己所愛的人之後,明白了自己能夠決定生命如何支配,與其用絕望軀體繼續活著,他其實有其他的選擇,延續其他人的一生,那或許也是救贖自我的另一種方式,於是他開始尋找值得「被給予」的生命。

我相信要打造出火箭一定是一份需要高度熱忱、強大的動力與積極才能勝任的工作吧!從他小時候的故事就不難發現,即使從樹上跳下來,摔斷了手還能夠因此發現自己喜歡飛的小孩,我能想像過去那神采飛揚的模樣。

事故後的他,總是刻意隱藏著自己的情感,卻沒想到會意外地愛上正在等待一顆心臟捐獻的艾蜜莉,他不喜歡太過談論關於自己的過往,因為美好的回憶可能會干擾他的計畫,主角努力讓自己專注在順利執行計畫上,但是對於唯一知情的摯友而言,必須堅守難以答應的承諾真的很殘忍!

用活下去的精神擁抱將死去的靈魂

當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已經遠比怎麼選擇自己的死亡更為艱難,那麼死亡,不過是個句點;活著,儘管看得到終點卻不知何時抵達,那天半夜下了雨,主角從艾蜜莉的家一路奔回旅館,居然是在那個時候,選擇撥出了電話,告訴摯友:「是時後了,我愛你...」,他的好友明白主角有多麼堅決,掩面哭泣,即使內心萬分痛楚終究要協助完成主角的心願。

雖然知道自己要自殺,但面對死亡即將到來的那一刻,該用多大的力量面對它,想像坐入浴缸冰水中的他,我相信他也有過害怕但是卻沒有遲疑,他非常清楚這正是自己籌劃多時要做的事。

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游泳池有兩次差點意外溺水的經驗,那時候大腦一瞬間浮出好多事情,我在水裡奮力地掙扎,想起了家人,想起了此刻過後就要沒有我了,那種害怕到了某種臨界點,大腦狂猛的傳遞著最後僅能給你的信息,我記得那時候時間好像過了很久,想求救卻喊不出,腦海裡有拜託,請救我的力量,當時水底下的洶湧從岸上看起來只濺起一丁點的水花,至今回想還是心有餘悸...,「意外」與「預期內所發生的事」有許多重疊的脆弱,也渴望被提早發現,兩者背後的恐懼或絕望迴路讓人觸摸不及。

就在主角臨死前,記憶的碎片緩緩拼湊,那當年那一夜的慘劇重畫面才重新編織,原來因為他而發生的那場車禍,親手葬送了未婚妻及其他六個性命,卻只有他活了下來,這時劇情重複了一開始主角為自己叫救護車的片段,最後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抵達了終點...,「自殺」所成全的「偉大」,複雜反差使人百感交集!

主角小時候第一次在水族館看到水母時,美的令他當時站著癡癡的望著,於是那個夜晚,水母釋放了劇毒麻痺了主角的心跳,為他帶來極大的痛楚與解脫,在生命的最後以「美麗」卻「致命」的生物作為離開的手法,又是一個極端的比喻,這部電影裡有許多細節以對比的方式呈現,也是它好看的地方,人生有許多事、決定都沒有完全的準則,形式上的「正確」或實質上的「錯誤」,時常也難以界定。

理解死亡更明白活著的意義

這部電影除了感動、不捨外,內心悸盪其實自己也說不清,對於「死亡」應該許多人都抱有主觀的見解甚至摸不著頭緒,真要談論時可能也只有認識表淺的輪廓,如果一個生命的誕生象徵著希望,那麼面對生命的凋零,怎麼就是黯淡負面了些呢?。

雖然我還無法參透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但我相信每個生命個體與物質,都有其獨特的條件,活著的意義就是讓它們創造出幸福或是利他的行為,就像火焰和水的好,也是因為它們能夠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但活著的意義誰說的算呢?

人們難以談及何時安排自己的死去,甚至決定以什麼方式、在哪個地點離開。主角最後的死亡將自己的生命「最大化」,終將是還給了上帝。雖然我個人認為,以主角的能力來說,或許活著一定有更多機會幫助更多的人,但他人生命不會需要誰的允許,他的痛苦,我們也無法體會...。主角在死前將自己所擁有的捐獻出去,在如此沈重的橋段裡又透出人性光輝的一面..。

社會與你我之間普遍對於死亡的議題仍在文化所設立的道德框架裡,活著時為了滿足各種社會賦予的期望,同時又不停在尋找自我,但是每個人生命的意義本不同,活著時比起「不要什麼」,更應該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這也是主管常告訴我們的。我想起另一部我也非常喜歡的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雖然主角二者之間「決心死亡」的動機不同,但我看完電影後覺得,就算人生能夠幸運地在預期的軌道上好好活著,也應該學習接受人終將一死,因此好好的生活會是圍繞一生中很重要的課題。

良善之人的禮物

整部電影當中,一直不斷地提到「好人」一詞,主角把腎捐給曲棍球教練使他能夠不必再洗腎了,骨髓和肝分別捐給一個癌症病童及社工人員,而艾略斯也因為主角的眼角膜再一次重見光明,那對眼睛,使艾蜜莉一眼就認出來了,他們相視而笑,接著相擁而泣...。

什麼人可以被定義為「好人」?剖析一個人只要在不同的面向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所以主角也以他的方式觀察及測試了許久,好人是「即使你不知道有人正在看著你」,到這裡教練似乎明白了,對主角來說,他必須確保自己結束掉生命所幫助的這些陌生人都會是值得接受這一份「禮物」的人。

主角能不能活著在他人生中已不是最重要的事,彷彿把自己縮到了最小,救人明明是一件值得稱頌的事,但必須放棄再一次重新活著、再次愛上一個人的機會,「絕望」是沒有出口的隧道,有時候身邊愛你、在乎你的人可以給予很多力量;「求死」似是一種消極且逃避的行為,卻是主角強大且明確的「目標」。

主角本名 Tim,他用身上的器官延續了七個人的生命,也結束了他可怕的夢魘。艾蜜莉坐在浴缸中將耳朵埋進水裡,聽見強而有力的心跳聲在她的體內跳動著,他所愛上的人將永遠住在她的心裡,以不同形式陪伴她面對未來的每一天,每當思念流出眼淚時,心跳給予的回應總會時刻與她同在。

七生有幸及Seven Pounds 何來

看完電影後更好奇它與名字的關聯,源自於莎士比亞的某句台詞引申為「要去償還沉重到無法償還的債務的話,就用1磅的血肉吧」,而「磅」的另一個寓意也可為「心臟的敲擊」之意,原來片名早已說明一個為七個人帶來生存的希望的故事。

我好像是第一次寫關於生命與死亡相關題材的心得,老實說有種步履蹣跚的感覺...,電影所探討的不全然單單只有遺愛人間的故事,背後的痛苦與劇本的結果都可以有多重的解讀。

在親身經歷以前,未必能體悟出實際的什麼,過去我成長的階段面對我最親近的爺爺及奶奶,都是因為年邁生病逝世,長期臥床及插著鼻會管的年數從我國小到上了國中,最後他們的離開,對於留下來的我們心中還是有很多悲傷,姑姑那時候跟我說他們也努力的走完這一生了,終於能夠擺脫病痛獲得另一種解脫與自由,那一刻大家眼淚軒然潰堤,但我們也有了說再見的勇氣。

經常提醒自己別從表面輕易去斷定結論,不管是工作或是待人處事,有的時候,走掉的人教會留下來的人道理;醫生在為病人醫治,同時病人也使醫師的醫術不斷精進;大人照顧著小孩,但也從孩子身上不斷在學習;工作如果帶來挫折,挫折中也讓人得到成長,看上去只有全然在「付出(灌注心力)」及「失去(閒暇時間)」,同時無形中也可能換來「回報(從中所得到的)」與「收獲(實質的回饋)」,就像主角的「犧牲」讓他得以擁有其他形式再次「重生」。

但是生活跟寫心得不一樣,工作與獲得啟發也是另一回事,要能夠持續在每個階段付諸努力,偶爾停下來微調及檢視自己的狀態並不是這麼容易,但克服眼前各種挑戰與問題時的交瘁必能為你帶來解決難題的經驗與能耐。

是啊,日子就是會這麼的不起眼,「Unremarkable would be an upgrade for me 我的人生比毫無意義更爛」,最後想分享這句話是因為它也使我印象很深刻,因為真是一句負面到不行的話啊...,一開始我不懂怎麼會有人真心這樣在形容自己正在過的人生,但後來我明白,如果讓主角覺得這麼爛的人生他都能夠拿餘生創造出價值了,那我們如果當一個只是空虛度日的人看起來肯定是更糟的吧?

(繳交內容結束)

本次為自發性繳交心得,因此沒有題目與繳交期限,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06/22 00:34 繳交。

個人建議:

很不湊巧的,你選到了我最愛的電影之一。

其實如果你能把這部電影反覆看個幾遍、幾十遍,或許你就能理解男主角班最後的離世並不是一開始就策畫好的那種自責型的自我毀滅,而是為了挽救心愛的人的成全。

當這個女人住進了他的心裡時,他突然想跟她擁有更多的等候移植心臟的機率,直到布萊爾醫師親口證實罕見血型的心臟移植機率只有3或5%時,身為航太工程師的班,突然理解了只有自己身上的心臟可以拯救這個自己觀察了很久也打算將自己心臟移植給她、卻又愛上了她的艾蜜莉。

這時,班所執行的計畫已經不再是當初因為自責而希望分散身上物資、器官的那個自殺計畫,而是唯一拯救心愛女人的唯一方式。

而當初的自責動機,在最後的一刻充其量不過就是讓自己更名正言順的衝動與勇氣,這正是這一部電影最讓人揪心的部分。

當他最後走出醫院,撥了電話給好友丹,繼續原訂計畫,那股萬念俱灰並不是源自於當初車禍而毀掉的愛情,而是來自於現況無法繼續陪伴艾蜜莉共度一生的沉重遺憾。

我自己也是因為這一部電影,才深深愛上「The Crisis」這首源自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鋼琴曲。

生命,總有各種意外,也帶進了各種遺憾,就如同另一部電影「愛重來」,又或者同樣是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最美的安排」,這些電影帶給我們的並不完全是單一價值,我認為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深愛、如何去對待我們自己應該好好善待的那些人。

「比死去還痛苦」是班在這電影劇情中最主要的感受,「比活著還要喜悅」就像女主角艾蜜莉獲得了那顆罕見血型的心臟一樣,她雖然最後沒能跟給她心臟的班共度餘生,但他傳承了七個器官部位給他所認可的好人,包括非常善良的盲人艾斯洛。

我想,生命最重要的價值並不在於獨享,而是在於如何傳承與分享。

你願意嘗試這麼困難的心得題材,的確很值得鼓勵,因此,我很是相信這對你來說應該是一篇很不好寫的文章。

掰惹胃,這是一部每看一次、就爆哭一次的電影,「 The Crisis 」這首曲子更是曾經陪伴我好幾年的時光。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07月份獲得 9% iPhone 12 pro Max 256G,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