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與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與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此篇為員工自發性的選擇文本書寫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繳交內容開始) 「前田建設」這部電影,第一次用輕鬆的心情觀賞時好像只看見滿滿浮誇的演技及高亢的音頻,用熱血沸騰的模樣讓原本無趣的事情變得生動一些..,只是以純粹觀賞的角度去看感覺一次就夠了,但多看幾次之後「被看見的東西」除了勵志,其它則是諷刺的部分。話說當時想著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主管指定繳交的電影心得了,沒想到這次的電影看似幽默卻摸不著頭緒也很討人厭,果然..我居然忘了主管給的題目難道會有真的簡單的時候嗎...(心中冷笑著),好啦...其實撇開誇張的劇情不談,「前田建設」裡頭員工在工作中某些被動的行為,反思職場中常有的詬病某部分很真實。 一開始面對宣傳部門的組長的提議,利用公司的技術打造出經典動畫裡頭容納無敵鐵金剛使它帥氣登場的「格納庫」,大家心裡都覺得部長的想法簡直異想天開,是在開玩笑吧,但是在當下初步交流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看起來對這提議討論的很熱絡,但其實是因為沒有人是真的認真地在看待部長淺川所提出的這個計畫。 你和我都有可能淪為用嘴巴打造藍圖的人,在職場上會有只是隨意地附和上司或同事,實則只想交差了事的人,但這是工作不是家家酒,本能回應延伸話題讓人認為是樂於參與的人,仔細回想過去職場中真的有耳聞一些人這方面淋瀝盡致的展現,踴躍地發表想像前景,卻始終沒有真正進入狀況,連只是在一旁聽到的人可能都比當事者更清楚重點在哪,這不僅無法有實質貢獻,更可能造成同事之間的困擾而形成一圈圈抱怨的負能量。 在淺川組長一番動人澎湃的演說後,當下的確有成功渲染給辦公室的同仁,在正面的激勵下,心中總是有短暫熱情高漲的假象,開始想像未來成功的模樣該是多麼的震撼人心,但是對計畫的願景只有幻想是絕對不夠的啊...,看看身邊的同事都避而遠之就知道了。 反而西瓜皮髮型的近田,雖然當時他並非一開始就樂觀看待,認為不太可行,在動漫迷心中,鐵金剛存有一席之地,可不是輕易一言兩語就可以斷定它的實體化可行性,要考慮的風險確實很多,雖然他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真的要做了,他願意投入甚至是第一個開始搜集許多資料的組員(雖然他就熱衷鐵金剛粉絲),而或許因為其他組員並非是自願參加這個企劃的,所以在什麼都還未執行前腦中就有數不清的阻擾,雖然是被半強迫參加的,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剛出社會的土井也儘可能認真做好「份內」網路宣傳的項目,但他知道自己不會、也不想再參與更多的部分了。 「做好」事情,不是「做完」事情,這句提醒貼在我公司裡每個崗位的可見處,把份內的事情做好真的很重要,時常也會聽到他人告訴我們:「你幹麻想這麼多呢?把份內的事做好就好了」,完成自己該做的事要建立在事情有做好的前提下,但是如果想在工作上得到更多、爬上更高的視野,勢必就需要踏出「分內事務」的界線,嘗試去接觸「額外的」的領域、付出時間與精力換取經驗的積累,努力並非全然是為了公司,很多的時候,都是在不完全情願、半推半就的狀況下努力一番後,才發現自己雖然疲憊、狼狽了,但也從中得到許多,但我也能理解在有許多優先要做的工作下,要以不影響其他業務、沒有預算的前提下執行一件非自願的企劃,會是多艱澀的任務。 每個進化的過程,都必須先迎來實際執行的困難,所以部長才希望大家能夠集思廣益,就像許多公司完成一個偉大的工程或提供了值得讚賞的服務,事先都必須和背後的成本及風險打交道,能夠提出好的問題是檢視核心的關鍵,但同時也要自己先思考過,如果換作我是老闆,我該考量什麼,會碰上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又該做出什麼決策?試著以自己的思路走過一次也會強化每個動機,目標越明朗,更能夠確保我們傳遞的內容更符合所要達成的目的;而如果我們是員工,我可以在哪個環節提供什麼協助,可以讓一件事往解決的方向前進一些? 不去嘗試就直接否決,可能會失去一個更好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少了一個學習與進步的機會,曾經在前一份工作,某次在有年度非常重要活動,忙得不可開交的那幾日,主管卻派我去外縣市支援,當時久久無法認同及理解,因為一點都不合理,那幾天到其他地方支援其實還是很努力,結束後時拖著腳跟腰的痠痛去搭火車,回家時機車又被拖吊...,這一切過去後,回到本店奮鬥時,我發現自己在更換層板設計時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想哭、只想埋怨,因為出去後回來看見更多,所以腦袋中開始有畫面跟想法。 之前在會議中曾出現一些現象,提出意見時他人興趣缺缺,因為並非是自己負責的,然而在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提出之前,反而圍繞著問題評論及批判,雖然這也是一種討論,但無法有更合適的想法情況下,通常會議的內容也就跟著擺盪...,但我們可以調整的是,當原先老闆給的大方向讓你覺得有哪些問題,甚至有些不切實際設定,其實你覺得也可以怎麼做?不可行的地方或許能轉化成較可實現的方案?會有哪些狀況而這些困難該怎樣突破?在我們公司裡,有很多事情是員工可以自發性做出決策來解決問題的機會,包括以「共識決」來做出某些無法獨自判斷的情況。 「解決問題」不就是每個人在崗位上的任務嗎?即便提出「再多的質疑」還是得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開始行動才會讓原本滿腹的疑惑更明朗。但是啊,不論工作或是生活,解決問題一直會是我們畢生都在學習也會持續面對的「課題」,在能力未及時常常已被自己的嚎啕哀怨淹沒了自信,就像我們透過布幕看到的巨大的倒影會害怕想逃跑,但如果試著靠近它,影子卻緩緩縮小,或許困難其實不小,但你的努力使你不再把它看得那麼可怕,「能夠」解決問題之前可以先培養「願意」學習的心態,雖然後者當下還未完全具備這能力或辦法,但已經擁有入門票。 近田應該算是推動齒輪轉動的開始,他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角色,身上卻隱約地散發著光芒,閃爍的能量可以逐漸影響每一個組員,而築夢的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很多的貴人,當格納庫企劃終於漸入佳境時,才發現鐵金剛出場的移動的方式完全不同,使大家都深受打擊,橫向移動違背了垂直移動技術上的構思,導致之前的努力可能付諸流水甚至必須重頭來過,這個感覺我懂,就好像花費許多時間執行到一半才發現原來方向根本就不對,該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還是暫停...,想到沉沒的成本便無法立即導正。 所以他們決定向外界求助支援,但通常在與自己利益無關的情況下,未必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更何況是聽上去就覺得「棘手又難以實現」的策劃,但是遇到困難,如果所有資料都搜集了、功課也做足了,但還是有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而無法找出其他方式時,適時的向他人借力、分享自己所遭遇的難題也許有機會突破困境。有時候礙於各種臉皮薄、害怕麻煩別人或是自行想像他人會對自己加諸觀感..等,會讓一個人、團隊無法順利推動進度,但是如果想成它是一件非做不可、將會攸關重大改變的事,這時候還有那麼多時間去猜忌嗎? 「努力不會只是為了公司,而是為了自己」,當你真正穿上別人的鞋子,你才知道他走起路是什麼感受,就好像我們無法戴上濾鏡真實以他人視角去看待事物直到你真的變成那樣的角色,也因此每個人都在練習決策者思維來提升自我的能力,前幾天一次與主管的談話,我其實理解我的能力沒有持續在往上提升,包括積極度、細心觀察度及思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上的缺陷及優勢,所以每一次寫報告時越寫越是在反省,時間在走,我有跟著往上嗎?儘管能夠對電影、書籍有許多感想,真實世界裡卻還是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 相較於主管所付出的,我們做的總是太少,想得太淺,可以肆意地抱怨卻未回頭審視自己是否已經努力,值得擁有這樣的要求。隨著反覆看「前田建設」越多次,逐漸發現,為什麼開始決定要認真的人反而會讓其他人覺得很奇怪,好像要背叛了某個群體一般,仔細想想這種現象從學生時代就存在,而在公司裡頭,有人第一個繳交報告似乎就會產生這種效應..。 回到電影,止步於過去水壩的豐功偉業太久,就是侷限的開始,完成當時認為不可能的事已經花費了過多的力氣,也就會覺得那是一個極限,所以當淺川認為建造格納庫可以達到宣傳時,同時江本則認為不宣傳也無所謂吧,這裡也看出了角色視野的寬度不同。 而成長與經歷也不會只出現和自己頻率、調性相同的人、事、物,有一天你將不再只是看自己愛看的電影、只是翻閱自己有興趣的書籍、用螢光筆畫上心有戚戚焉的句子或只接觸本來就很擅長的事,真的帶來收穫的可能就是與自己思維有些差異及牴觸的東西。 電影尾聲別所說:「有宏偉藍圖,就有新天地,未來就是充滿可能性」。 難題在每一個前進的當下讓人舉步維艱,記住過程中的困難重重,也記住那份成就與喝采,徒步艱辛的過程會遠大過於結果,但如果沒有地質學家山田、其他協力廠商的幫忙何來的成功,我們也曾經一起受到很多人協助,才完成了許多漸進的改變,讓現在比以前更強大,做不好的,先持續找方法提升就對了。 最後想另外分享「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文章裡我反覆讀的片段內容:「當具有高凝聚力的團隊在行動時,會有許多流暢、具信任度的協作,這通常會在團隊遇到棘手的阻礙時出現,在沒有溝通或規畫的情況下,團隊以整體的方式行動與思考,在阻礙之中找到出路,就好像魚群全都被同一個大腦連結著,在珊瑚礁中找到方向一樣,那畫面美極了。然而如果仔細觀察,在這片流暢與順利之中散落著一些不太美麗的時刻,這些時刻很沉重、笨拙,而且充滿難題,人們會極度緊繃,因為他們需要面對嚴厲的回饋意見,並要一起努力辨識出到底情況為何。這些時刻並不是突發的,而是刻意設計出來的。 (繳交內容結束)
因考量整體閱讀速度,本次繳交期限為於 07/05 23:00,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07/05 17:35 繳交。
個人建議:
文章真的寫的很好,然而就如同你文章裡所寫到的「 儘管能夠對電影、書籍有許多感想,真實世界裡卻還是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把文章寫好只是其中的一件做好,而現實工作場域裡頭更重要的做好才是真正能為自己與公司帶來更多價值與共好。
我們希望能怎麼被對待,我們就要用相同的期待內容去對待別人。
或許,我的確也能理解你可能會對於我的判斷、態度感到不認同,但,換位思考的情況下,主管與決策者永遠都是吃力不討好的那個角色。
就以排休為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利益衝突的需求與觀點,要如何能在最低的摩擦情況下持續穩定共好,這往往都需要多方、多少的妥協與包容。
比起自身現況的利益,我們該如何做出現在損失最少、卻能在未來共好且獲益最大的決策,這是我們必須尋求的更高維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有盲點,但如果我們能互相照應、當其他人的廣角鏡,或許我們真的可以一起走上好長一段共同美好的人生。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06月份獲得 10% 的 iPhone 12 pro Max 128G,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