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與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與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近期內將會分享更多同事們的「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繳交心得開始) 電影開頭是薩利機長選擇返航回到拉瓜地亞機場,機艙乘客面對的是黑暗、未知的恐懼和驚聲尖叫,而駕駛著飛機的機長與副機長,聽從塔台人員指使,剩下的只能任由命運擺佈,飛機終究墜毀在高樓林立的紐約市區,好在一切只是夢境,薩利大口地喘著氣。 早晨河邊是薩利一個人在慢跑,背景配樂有女聲伴隨著鋼琴旋律,令人感受憂傷的情緒,沒有談話、沒有字幕、也沒有旁白,畫面呈現冷色調,薩利神情凝重、徬徨全寫在臉上,正想穿越馬路的他卻差點被一台計程車給撞上,回到酒店,一個人呆坐在浴室淋浴,雖然沒有旁白,但光看肢體與表情,彷彿在訴說「我做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事情怎麼會演變到這個地步?」、「接下來我該如何面對?」 調查團一連串冗長的開場白,一般人可能未注意聽,但在薩利耳裡聽起來卻格外諷刺,他提出糾正:「那不是『墜機』,是強迫『著陸水面』」,很快地話題直接切入正軌,我了解每件重大事件發生後,勢必要進入調查,但薩利機長一句話:「工程師不是駕駛,他們錯了,而且他們不在場」,我相信工程師有工程師的專業,但在事發當下唯有機長與副機長兩人最清楚狀況,事後的檢討確實有必要,但還是必須尊・重・專・業。 「前一晚你睡了多久?」 「上一次喝酒是何時?」 「毒品?」 「最近家中有任何紛擾嗎?」 面對國家運輸安全委員調查團隊連續不斷的質詢,薩利機長從容不迫答覆且都有將「本分」做好,機長不僅是個頭銜,還是職責,當你穿上制服,掛上名牌,站上崗位時,專業就必須拿出來,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其實也是負責任的一個態度,有可能昨日的行為,影響到今天的自己,在閱讀《職場又不是沙發,坐得舒適要幹嘛》我記得其中一篇內文提到,多數女性會將情緒帶入工作,因為男友忘記今天是紀念日,所以我一肚子氣、因為早上男友沒有幫我買早餐,所以今天帶著臭臉上班、因為昨天跟男友吵架,所以今天不想上班,若想表現的專業最好是別將情緒帶入公司。 前幾日公司發生了重大疏失,我應該是第一個看見訊息的人,我馬上打給另個同事說明事情經過,並請他一起回想當天我們兩位當事人在做什麼,隨後在群組內是主管的詢問,隔著螢幕都可以感受到憤怒與殺氣,所以我選擇只當啞巴,已讀不回,窩在私下的群組與同事們回憶起當天的狀況,約莫過了幾小時,主管脾氣降下來了,也引用了電影中的這句「過去40年我載過百萬名乘客,但最後人們卻以這 208 秒來論我的功過。」我個人解讀是,主管想表達我知道你們平時很認真,我不會因為這一次事情發生而全盤否認你們的過去,當然事情已發生,我們還是必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現實殘酷就殘酷在:你說對了,可能沒什麼人注意,一旦你說錯了,可能每個都會注意到;你做好了,可能沒什麼人會記得,一旦你搞砸了,可能沒什麼人會忘記;你遵守規則,可能沒什麼人說你的好,一旦違規被曝光了,可能就會身敗名列。」——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它是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 「任何事情都是史無前例,直到第一次發生」 原本對這句話沒有太多的想法,直到看到 同事A 的心得,才了解這句話帶給她的啟發,有些事情的發生,原以為不可能,不可能這麼簡單的小事也會出錯吧!不可能會發生這麼誇張的事情!你以為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也許對另個人而言,會有不同的解讀,造成不同的結果,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無法保證再也不出錯,能做的是降低錯誤機率——預視,預先視見結果,方能避免疏失發生。 每當有失誤發生時,無論你是不是當事人,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鏡,薩利:「我讀過無數個死亡駕駛的座艙通話記錄器謄本」, 如果我們都能了解過去的錯誤,就能盡量避免再次發生,我認為錯誤的發生,通常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被遺忘的,你犯錯這個部分,下個人也很容易誤犯,除了上述降低錯誤機率要學會預視,還必須記取前人教訓。 「要是他遵守該死的規定,我們都死了」 規定是死的,現場是活的,主管常這麼說,我們常因爲規定這個框架,而侷限了自己的想法,限制住更好的機會,僵化了情緒,然而適時的跳脫與發展,才能將事情進化的更好。就比如公版訊息,公版給人一種制式化的感覺,但每位患者提出的疑問、訴說的事情,雖然大同小異,但若能在每次發送訊息之前,詳閱公版內容而適時調整內容,就可將溫度注入文字裡。 在事實尚未定案前,媒體總喜歡以自己的觀點帶風向,舉凡:車禍是非、某藝人疑似吸毒等,然而有原始影片流出後,有證據、報告檢驗結果出爐後,風向才開始逆轉。沒有人關心機長與副機長可能因爲此次事件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何況電視上的焦點新聞、街頭上的大型看板、報紙上的頭條不斷地重複,面對雪花般的輿論壓力,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調查過程共進行了15個月,因為被這漫長的調查程序給耽誤,導致薩利一陣子無法飛行,家中經濟出現困頓,孩子也無法看到父親、妻子很焦慮,連房子可能都快要不保,導致居無定所...「你為何要降落水面?那不是錯誤的選擇嗎?」被妻子的不理解,成了壓垮薩利的最後一根稻草。 回憶起當時狀況,飛機起飛後兩分鐘,機長很快的發現兩側引擎因遭遇鳥擊而失去動力,巨大的撞擊力使乘客們感受不安,空服員第一時間察覺不對勁,就是先上前安撫旅客,檢查安全帶、放輕鬆,並且面帶微笑,希望乘客們不要過度慌張,雖然空服員們也不確定發生什麼狀況,即便他們心裡也很忐忑,但他們知道必須鎮定且笑容滿面,直到機艙的燈開始閃爍、晃動的更明顯,空服員們一致的重複喊口號「推椅背、彎腰、低頭、低頭、把頭低下」,如此一來大家可以很快速的做到位,此刻有人在唸經、有人在發送可能是最後一封簡訊、有人向身邊的家人告白,因為沒有人曉得下一秒是生或死。 平安降落在河面上後,我以為事情差不多結束了,不!外面是風寒指數負20度、水溫攝氏2.2度,冬天可能會凍僵、失溫、冷死在這冰冷的河面,因機身受衝擊導致破損,河水快速湧入機艙內,如同黑暗漩渦想將希望滅頂,大家爭先恐後想逃離機艙,空服員竭盡全力嘶吼著請往前方機翼逃生並穿上救生衣,機長、副機長、空服員們並沒有因為害怕死亡而先逃離,反倒是耐心疏散乘機旅客,機組人員扛著的不僅是字面上的職務與責任,更是背負著155條性命,薩利深怕機艙內還有未逃離的乘客,仍不斷呼喊者、在機艙內來回走動、翻找,即便身後是同事不段呼喊他的名字,請他盡快疏散,最後確認完才走回駕駛艙拿到資料夾才願意離開。 短短24分鐘內紐約集結各大英雄,海上的、天上的、陸地上的救援隊即刻抵達,乘客們喜極而泣,歷經生死一瞬間,披著厚厚的毛毯,打電話給親友報平安。機長與副機長,西裝制服也有泡到水,他們一定也很冷,但他們卻沒有裹著任何一件毯子,正煩惱著如何清點人數。 「我需要知道多少人受傷、多嚴重,還需要清點人數,155是我機上人數包括乘客和組員」 「好,你還好嗎?」 「等找齊155人,我再回答這個問題」 聽到全數生還,薩利心中的大石頭放下了,還不忘確認空服員腿部撕裂傷會不會太嚴重。電影拍攝手法呈現倒敘法,先交代事情的某些情節,再回頭鋪敘過程,在公眾聽證會上,薩利冷靜面對質詢,並提出人為因素也須納入考量,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沒有人受過這樣的緊急訓練、反應以及思考都需要花費時間,這不是模擬、也不是遙控飛機,機上乘載著155條性命,只有一次機會定生死,最後調查小組將人性納入考量後,果然飛機失事,打臉了自己。 薩利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是告知大家能有好的結果,都是托(原心得誤用“拖”字)全部的機組人員、乘客、救難隊、航管單位、渡輪船員、潛水警察,是所有人的功勞,才能讓大家倖存,也很感謝傑夫一路上的相挺。有句話說,結局一定是好的,如果現在你感覺沒有很好,代表還沒結束。 猶豫了些陣子,這篇到底該如何寫心得,如何跟工作生活搭上關係,薩利機長純粹只是一部紀錄片而已,而當我再三回顧電影時,卻對電影中某些台詞/片段深有感觸: 「關鍵在於時間點,沒有時間限制當然什麼都辦的成」,好比這篇心得,大家都說好難寫、不知道怎麼開頭,但 XX (因牽涉到職務機密,以XX取代) 並沒有限制最後繳交期限,有人可以幾週完成、也有人拖到將近兩個月才完成(就是我),要不要做其實都是看自己願不願意開始。 幾秒鐘的時間必須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薩利機長仰賴他過去四十年的經驗,快速做出決策與取捨,而我有時在面對問題時,想了很久,也不確定到底是不是正確選擇,手足無措、徬徨遲疑,對自己沒有自信,每次看著前輩,遇到問題時,總能很快地想出辦法、迅速想出對策、知道處理的優先程序,在旁邊除了佩服之外,也想幫上一點小忙,希望自己多看幾次也能試著處理危機。 薩利冷靜的面對,之前還有 同事A (因牽涉到個人資訊,以同事A取代) 跟 同事B (因牽涉到個人資訊,以同事B取代) 兩位保護傘支撐下,若遇到不常見的提問,我會愣住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由她們替我解決;現在 XX (因牽涉到工作機密,以XX取代) 只有 同事C (因牽涉到個人資訊,以同事C取代) ,當我發現 同事C (因牽涉到個人資訊,以同事C取代) 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回答時,我會想挺身而出,回答不常用的話術,就像當時她們保護我一樣。(當然不能過度保護) 我們是「團隊」工作,並不是由單一一人完成,事情是環環相扣的,當疏失發生時,不是找出罪魁禍首,一昧的去指責誰,而是趕緊釐清與分析、解決和彌補,錯誤令人感到害怕,但同時也因為錯誤的產生,讓我們可以從中更謹慎行事,找到更好的辦法,重新優化工作環節,薩利機長謙遜內斂,做出果斷決策更是成就了他不凡的飛行人生。 (繳交心得結束)
因考量整體閱讀速度,本次無繳交期限,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08/25 16:44 繳交。
個人建議:
從來我都是這麼說的「你過去是什麼樣子,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而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子?」。
「別挑食」,原因在於別讓過去自己的飲食經驗去影響到自己現在與未來的判斷力,或許你真的不喜歡這個食材的各種料理方式。
但,也或許是你沒有真正接觸到「擅長處理這個食材、擅長透過不同料理方式來發掘不同味覺體驗」的廚師或是料理方式。
看看自己入職前的寫文能力,再看看自己現在的樣子是否跟過往的自己有顯著的進步?
而這樣的自己是不是你自己所期待的?
別挑食、別自拍、吃一點辣、學會欣賞風景、看更多的電影與寫更多的文章,你將能得到更豐富的自己。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08月份獲得 10.1% 的 iPhone 14 pro Max 128G ,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