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教育訓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6*

沒有持續為自己進化努力的夥伴,那來的幸福企業?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近期內將會分享更多同事們的各種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 心得・開始 ——————
—————————————————–


茫茫人海中,每一個展板上的作品,都有各式各樣的靈魂注入其中,有的色彩鮮艷,但是孤寂;有的黯淡無光,但卻和煦。從作品上能看出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人、事、物及空殼的心靈,這也是當代藝術的特點,不再只是拘限於個人抽象的情緒表達,是添加了很多社會上的時事、議題、宗教,還有許多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作品添加在其中,每位當代藝術家的媒彩都不同,有針、大理石、不銹鋼、木板、報紙、壓克力塑型等許多立體表現,讓自己的作品突出、別緻,也有把所有東西全都打亂,再重組出來,我想這也算是光速資訊充斥著社會中的混亂現象,有人綻放、有人含苞待放、也有人正在發芽中……。

朱德群-幻境:

有風、暴風雪、雨、太陽照耀層層雲霧,各種自然元素集結在一起,有如開天闢地時出現的原始樣貌,大地還沒覺醒,是新生,也是毀滅,如同名稱般幻境的存在。東方水墨畫技巧,但卻又如此表現抽象,可看得出來他下筆時的精準、果決,很容易髒掉的灰藍色但卻創造出了這種混沌世界的感覺,在他的畫作中,這世界已經下好顏色了。

劉墉-時光的軌跡:

剛進展場時看見有興趣的一角,便在裡頭轉了好久,我被這幅畫吸引,一旁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給予我介紹,這幅為劉墉老師於美國搭飛機時經過雪山所看到的畫面,但他使用山水畫手法,表達了美國雪山的樣子,像是仙境,神仙的住所,也有嫦娥奔月的樣子,黑與白就能帶給我溫暖的感受,這幅畫我看了很久,月亮的陰晴圓圈一一畫了出來,就像是時光的流逝,這幅畫不光是只有飛過雪山的畫面,而是夾雜了很多感情與時間的逡巡,而一旁的月夜情挑也是如此,萬家燈火,筆觸、景、物體,都是在訴說他喜歡的與他內在的合一,歲月寧靜的美好。

我在這天看了300多幅的作品,但最後被我按上喜好的標籤,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大面積紅色,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這個顏色,它的定義及產生出來的魅力太大了,熾熱的紅、火光溫暖的紅、鮮血的紅、紅月的紅、燈籠的紅、蘋果的紅以及博愛的紅等等。

土耳其畫家的當地風情,大量使用原色調,且畫面色彩斑斕,很單純的表現出手足舞蹈的女人,筆觸的塗鴉毫不掩飾,快樂的創作方式,再用紅色顏料一層一層覆蓋上去,在身體流動的是五顏六色的靈魂,同時他的流暢性及歡樂也散播到我身上。

KENTA TAKAHASHI 高橋健太,第一眼看到很時髦的紅色,輕法式風格的跳色,用色很單純,飽和色塊當暗面而留白當亮面,加上簡潔的線條,有些形體能隱約看出來,還會突然有日本80年代的樣貌。

劉玖通的展區在很偏僻的角落,我走進去時被他的畫風驚艷到,每一幅都是令人驚豔的抽象山水畫,用色非常大膽,但卻很有秩序很協調,一看就覺得是位年紀大的作家所創作出來的,不料居然是一位型男,魅力值直接大增。主要是非常有力道的在表現,配色也是非常厲害疊塗上去,色彩強烈到非常優雅、高水準,楓紅滿山是我最喜歡的之一,他的紅其實不紅,卻是當天看完最深邃的紅,他的抽象畫也是非常適合待在他個展一整天。

奇士勞斯基的三色三部曲中,我最喜歡第三部-紅色情深,也是代表著法國旗幟中最右邊的紅色,象徵著博愛。故事為一位再也不相信任何人的法官在退休後竊聽鄰居,之後被女主角救贖的故事,劇中沒有一刻不離開紅色,廣告看板、汽車、沙發、桌子、窗簾、燈光、杯子、掉落的書本遍佈紅色,原本以為會很刻意或者是飽和度太高,但我卻感到無比平衡、溫暖及安心,甚至落淚。紅,不完全等於「愛」,但卻是廣泛會在「愛」中體會到的顏色,之中會經歷難過、生氣、仇恨一連串的情緒,就跟劇中如此有愛的女主角一樣,在最後體會到了恐懼及難過。

看過這部電影後會覺得很特別,它可以是最複雜但也可以是最純真,是反覆交織而成一個最原始的純色,在繪畫中更好表現出各種情緒在裡頭,也是我後來在欣賞這些畫作時,毫無頭緒中由自己選擇出來的。

留白的藝術:

曾經一位老師拿著一張白紙上面畫個黑點,他詢問我:「這張畫中你看到了什麼?」我不加思索說出黑點,他說:「你似乎遺忘了這大塊的白色」,也是從那時候才知道白色多麼容易被遺忘、且影響又有多大,它很常被當作背景,一定要把所有畫面填滿才是完成的話,那就錯失了美好的顏色了。

在於東方的山水畫中,留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有雲淡風輕在其中,也是古代人在繪畫時保留的寓意,你可以把留白處當成江面、蒼穹、氤氳等。高小勻的作品正是如此,利用了適當的留白及暈染的效果,畫面總是霧迷濛、朦朧感還有一絲神秘感,但又給了我純樸美好的象徵。

而歐納‧阿卡巴這位藝術家的留白卻是不同的意義,會在留白處塗鴉,是讓畫面有平衡感,很多三角幾何形拼接出來,有點像是畢卡索,但卻又是非常童真的畫法,主人物像青蛙或河童。他其實有很多作品都很有意思,但卻只展出幾張而已,他的作品很適合用自己大腦去訓練解構他的作品。   

龐均的作品在最前面,為入口處會先看到的展區,「青山不老」大大的四個字掛在展板上,確實詞與畫如此符合, 他的作品很素雅但不失單調,灰色調、低明度,大量留白去襯托明淨。我看一到作品就知道他的內在很不一樣,每一幅都很有自己生活的意境,後來去看了他的專訪,讓我受益良多,龐均曾說:「我個人認為畫畫應該向西方的藝術家一樣,不要那麼刻意一定要畫重大的主題、歷史主題,因為當時代你的眼前就有很多的生活要你去描寫」。當看到畫中的小船,就想像自己坐在船上欣賞這江山的風景,龐均享受作畫的過程,而我欣賞作品時也能感受到他無限的熱忱。

走下來發現展場裡的藝術家蠻多為山水畫、書法的表現技巧去融合抽象,我逛到了這三位西方藝術家的展區,山茶紅的展板非常顯眼,其中兩位是夫妻,且三位年齡都大於65歲,其中一幅我站著看了20分鐘左右,顏料一層一層堆積上去,遠看就像是療癒的巧克力米,抽象表現主義,但近看會發現畫中有符碼,符碼有加黑匡,所以非常肯定有意思,但卻不曉得隱含的意義,或許我也只是被黑匡給誤導了,真正重點是在後面的巧克力米,這是那天最難的一個解讀過程。

梅丁 衍  Dean-E MEI:

他的作品是歷史、政治、家鄉情懷,並使用一種反諷的方式來表達,作畫方式與達達主義相似,孤島背後高聳林立的城市,如今還有人會知道在這塊島上那些捍衛國土、盡忠報國的老兵們?我想被遺忘了,但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幅畫作。另一幅是老人從窗外眺望遠方,窗外下著小雨,可能為極度對比的方式表現,背影是為落寞,但身旁的鮮豔的粉色鬱金香還在等著含苞待放,但以作家的風格,我卻覺得老人與鬱金香一樣,精神矍鑠的再眺望這令人期待的世界。梅丁衍的繪畫作品很令人動容,同時加上了許多情緒的元素在裡頭,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感染了我,我很想看他繪畫時的過程。   

王道興-台灣島風景圖

遠看是深藍色、近看是夾雜許多顏色一絲一絲填滿,有不同層次感,畫面中都會偷偷藏著一串香蕉,非常有趣味性,創造出紋理的山丘,細到像使用代針筆,且每層色塊都使用不同紋理填滿,還有一點浮世繪的風格。它的作品是需要慢慢分割畫面看完的,畫中都是台灣各地的沿海岸,看到懷念的南方澳情人灣,可惜那座斷掉的橋沒有被畫進去,也可以看到不同蜿蜒的山路,想必他也跟我一樣是熱愛台灣山上的人。

我也看到在於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中的作家,在樹林中出現了毫無違和感的塑膠袋,也是非常反諷現今社會、塑料袋的濫用、破壞原始樹林,但樹林的依舊生意盎然,彷彿是地球給予人類最後的包容,記得上山時請把垃圾袋帶下山。

寫實畫派必定是最耗時的作畫風格,突然想到以前高中時因校慶美展臨摹了一張半開的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一支比一支還小的毛筆,一筆一筆的把南瓜細節慢慢描繪出來,把水彩雕成了油畫,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畫,因為根本沒想過可以畫得如此真實。寫實不只是讓畫面真實,要更是感情的注入,與畫布、畫筆、顏料、水桶、衛生紙(乾掉重複使用的)相處的這些日子裡,感受到折磨毅力、集中專注力,以及最後美展結束提著錶框的它搭上公車,要很隨意的但又要面向外面讓人不經意地看見的那種成就感。總而言之,我在這眾多作品中只看見他的作品是寫實主義,不經讓我懷念起很愛又很恨的那段摧殘我眼睛的時光。

相對的旁邊正是強烈對比的作畫快速的印象派作品,但也同時吸睛,奇妙的光影使得每張作品都不盡相同但卻獨一無二,近看時是一個靜謐舒適的絕佳位置,而遠看則是像小時候放學撐著雨傘回家,看著天空紫霧霧的天空,害怕閃電突然經過的沈重感。

接著也是光影表現的定光琴(Mediha Ting),於香港的生長背景、佛學的接觸以及最重要的自身修煉,她的畫作基底是柔軟但卻又非常閃耀,令人想靠近它,光線的表現是神來一筆。畫面中也有香港的街景隱隱約約的出現在右上角,也是他在暗指記憶中那塊土地,有著令人深刻、抹不去的回憶依舊刻在心底,好似曇花一現,而修為體悟了,並釋懷,昇華了。

再來是我下半場進去之後看到我最驚艷也最喜歡的作品 莊喆-雪融翠生:

現場看到覺得怎麼可以這麼有力量、速度感,也不加思索一直與他合照,後來我打開相機反覆觀看,橫著看、倒著看、歪著看、拉遠看、拉近看,就是解讀不出雪融翠生的感覺,驚而發現太關注他的名稱反而導致自己迷失了重點,古典主義關注中心,而後現代主義消減中心,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它誰也不是中心,而是要去細品他色彩與色彩碰撞、融合及交流,當賞析的人看到用色如此恰巧的比例呈現在畫上時,可想而知作畫的人是以如此的心情完成這幅畫作。

至於「雪融翠生」並沒有給我寒風凜冽的意象,反而是迎接春天時,同時也有第一眼看到時的速度感在裡面,暖色調慢慢的生長出來。冬天很漫長,但同時也是萬物復甦的時刻。

很多作品畫面中,沒有能看得出來形體上的表達,我想這也是後現代主義中很重要的意義,你會產生疑惑,開始去想像這是什麼?當自己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碰撞,用自己的大腦去嘗試釐清的過程就是完成了一個表達、對話。或許還是看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你可能會因為他所用的色彩感到一絲和緩、溫柔、狂烈、猖狂、冷靜、沈穩、平衡、憤怒等等,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這幅畫,現今偌大的世界中能找到與自己呼應的藝術,就像生活般形影不離,人人都能享受它,同時療癒了內心。當我站在當代藝術展上,能看到好幾千年前人類文明及思潮的縮影,所以任何流派都該尊重,不該隨意拋棄,他們曾幾何時被眾人認為是異類、被輿論攻擊後辛苦爬上來的。

我想,一幅畫中,要有多少億的細胞去咀嚼它、組織它,看見每一幅畫中,腦海裡總是像Leo Wang的作品中抓到瞬間所投影出來的殘影。依稀地浮現從選紙、釘畫布、尺寸描繪、草稿、調色、上底色、融合新色,一筆一筆揮來揮去,從遠處再反覆觀看畫作,反覆修改。偶爾會有筆觸中夾雜著水珠,落筆到畫布上所產生出來的小氣泡也是畫作中如此不經意發生的,光滑飽和的表面雖為平和、圓潤,但不可預測的紋理更是令人動容,因為只有之一。

這天我看了大約6小時,我無法全部看完,因為眼睛與大腦已疲倦。若當日能讓我帶走一幅畫,我也無法選擇出來,我的賞析的程度還在很表層,有些作品還是需要經過生活的歷練還有時光的累積慢慢培養出來的才能看明瞭的,但因為參與了這次展覽,我發現了許多自己從來沒在意過的顏色,有看到喜歡的風格、特別的風格,也有看到欣賞不來的風格,或許是自己看不懂,不代表以後不會不喜歡。我畫的第一張畫是梵谷的星空,後來我喜歡新藝術風格的慕夏,大學時期喜歡馬蒂斯、夏卡爾,但現在的我卻喜歡當初很討厭的中世紀藝術,所以這些根本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喜歡的作品只是剛好與自己有共鳴而已。

思想的泉源造就出各種不同的藝術,生、死、虛、實及愛都在裡面,確實的賦予了它靈魂,當出現在我的面前,細品慢酌後,過了一年、三年、十年再重新看到時,你會覺得是自己老了,還是它老了?


—————— 心得・結束 ——————
—————————————————–

繳交時限


本次無繳交期限,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12/05 22:54 繳交。

【 主管個人建議 】



ff6f71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09月份獲得 % 的 iPhone 14 pro Max 256G ,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

【 延伸閱讀 】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