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容中醫

精準 ∣ 隱私 ∣ 品味 ∣ 共好

Home » 💭 破框與碎念 » 〈 行李箱 〉2023年的選擇建議
〈 行李箱 〉2023年的選擇建議


ALI – 019FT – 18 , 36L,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工作登機箱。
照片來源:https://asialuggage.asia/category/HARD/0051180019.html


2022年10月再次踏上日本

因為疫情,從 2020年開始 全台灣人 全世界就幾乎沒有什麼飛行的機會,而我們自己是直到 2022年 10月份日本國境再次開放自助旅行的邊境限制時,才有這樣的緣分在東京遇到了這個行李箱品牌。

只是,我一開始看上的並不是這個品牌的 28吋托運行李箱,而是一般人不太會添購的 18吋登機箱(ALI-019FT-18 ,36L),這個登機箱的正前方就有可以快速拿取筆電與平板的快速拿取開口,而正面快速拿取開口、與側面鋁框對開口都設有密碼鎖,而且而且還有煞車功能,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超完美工作登機箱。

一直以來我們自己有兩個登機箱在輪流使用:一個是 RIMOWA 的上開式機長箱、另一個則是 Echolac(愛可樂) 的 20吋登機箱。

RIMOWA 機長箱因為是上開式的,拿取東西的時候非常方便,行李箱不用讓它平躺就能直接拿取物件,只是很貪心的認為沒有煞車功能有點可惜;而 Echolac 的 20吋登機箱因為密碼鎖的型態是拉鍊式的,所以很容易割開破壞,另外也因為沒有煞車功能,所以當我在東京街頭看到 18吋的 ALI-019FT-18 登機箱時,實在是沒考慮太多就直接與 28吋 ALI-009RK-28 行李箱一起結帳拖走。

一開始本來只是想要試用看看日本這個品牌的 28吋托運行李箱,但是,人生往往是 沒有買賣沒有傷害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當時我 左右逢源、左右為難、 左右兩手各拖著從台灣帶過去且號稱是日本品牌的 28吋 MOM-MF-3008 行李箱時、另一手則拖著剛入手的 28吋 ALI-009RK-28 行李箱,立刻感受到一個是安靜穩定,而另一個則是不停地在東京筆直路面上有著各種不穩定輕微彈跳,而且更是得像是要昭告天下這裡有歪國來的旅客快來看。

有關於 18吋的 ALI-019FT-18 登機箱 (空箱重3.9Kg),你可以自行點選他們的 官方網站 (可點選超連結),有更多內裝、材質、箱體顏色…的介紹。

不過,這個登機箱其實有個設計瑕疵,它沒有側邊的提把,所以在徒手提著行李時,會少了一個側邊手把的選擇。

至於號稱十年保固,這個部分我自己倒是沒有那麼在意,畢竟科技是日新月異。

我最欣賞這個 28吋托運行李箱的部分是:鋁框密碼鎖煞車功能。
圖片來源:https://asialuggage.asia/item/0051281009.html

有關於28吋的 ALI-009RK-28 托運行李箱 (空箱重5.3Kg) ,你一樣可以自行點選他們的 官方網站 (可點選超連結),有更多內裝、材質、箱體顏色…的介紹。


行李箱的購買考量

【 行李箱的購買考量 】

1️⃣ 接合處:鋁框、拉鍊。

鋁框特性:堅固、防割(防盜),但是比較重。

拉鍊特性:通常可以再擴充體積、重量輕,但是很容易破壞、而且比較不堅固而且箱體移動中會不太穩定。

2️⃣ 鎖的型態:密碼鎖、鑰匙鎖。

密碼鎖特性:不用再多攜帶一支鑰匙在身上,也不用怕鑰匙不見,但是三位數的密碼很容易破解,也容易在解鎖開箱的時候被看見。

鑰匙鎖特性:不用怕密碼被看見或是被破解,但是就是要多帶一把鑰匙、而且還不能弄不見,想想看旅行上鎖時鑰匙弄不見了會是多大的災難?

另外也要注意「鎖」的數量、位置與方向。

3️⃣ 箱體材質:PC、鋁鎂合金、PP、ABS、ABS+PC、布面。

PC:耐撞擊、韌性較好、重量最輕、碰撞凹洞較容易回復。

鋁鎂合金特性:非常耐摔,但是空箱重量很重。

4️⃣ 輪子特性:移動音量、移動穩定度。

好的輪子,在箱體承重的移動中會更加安靜且穩定,較不會有路面的跳動感,要更費力費心施力。

5️⃣ 空箱重量:通常與箱體材質、接合處(鋁框、拉鍊)有關,當然是越輕越好。


6️⃣ 功能性:煞車、充電孔、杯架、電動輔助移動…

真正有幫助的是煞車功能,尤其是在公車、電車上,若是一人多箱的話而行李箱沒有煞車簡直是災難!

以 ALI-009RK-28 為例子,煞車只作用在前輪(四輪著地才有煞車作用),因此緊急要移動時也可以在不解除鎖定的情況下,用後兩輪直接拉著走。

7️⃣ 開合方式:平躺對半開、平躺前開、直立上開(例如機長箱)

在相同的大小體積情況下,當然會是直立開是能放入最多東西、最好收納的開合方式,而實際容納最少的開合方式就是平躺對半開。

8️⃣ 拉桿區別:握桿手感、握桿止滑、有或無段式拉桿、拉桿的最高長度。

握桿若能止滑且符合人體工學,那在旅行移動中的確會比較省力。

而,拉桿最高長度看似不重要,但是如果身上有個隨身背包,若是拉桿最高長度無法支撐起這個包包的話,當然會更好。

我最後一顆在台灣買的、號稱是日本品牌的 MOM-MF-3008,就是因為拉桿的長度太短,所以隨身後背包無法被撐住,因此移動中還要多費心費力在顧及放在箱體上方的後背包。

而無段式的拉桿當然會比較好,但,通常都是三段、四段式的拉桿。

8️⃣ 外型:材料、顏色、外觀、厚薄…。

相較於前七項考量,我認為這似乎沒有那麼重要。

9️⃣ 價格。

沒什麼好講的。


【 行李箱的購買經驗 】

1️⃣ 29吋的 Commodore (戰車)托運行李箱(大約新台幣 6000元),數個。

2️⃣ 25吋的 Commodore (戰車)托運行李箱,一個。

3️⃣ Check-In M size 的 RIMOWA 鋁框托運行李箱(空箱重6.25Kg,大約新台幣 44000元),一個。

4️⃣ 29吋、號稱是日本品牌的 MOM-MF-3008 (大約新台幣 9000元),一個。

5️⃣ 20吋的 RIMOWA 登機箱(大約新台幣 30000元),一個。

6️⃣ RIMOWA 上開式的機長箱,一個。

7️⃣ 20吋的 Echolac 登機箱(大約新台幣 9000元),數個。

8️⃣ 28吋的 ALI-009RK-28 托運行李箱(96公升,大約日幣 35340円),數個。(近期購買)

9️⃣ 18吋的 ALI-019FT-18 登機箱(36公升,大約日幣 27900円),數個。(近期購買)


很年輕時、在買硬殼行李箱之前,我也曾經買了數個價格不到 3000元的布面、或是拉鍊行李箱,結果就是災難中的災難,尤其是行李箱輪子狀態不好的時候,非常容易卡輪、甚至導致滿載的箱體直接翻覆,因此在移動的過程中就得花更多的力氣去推行李,更加耗費旅行中的心神與力氣。

Echolac 20吋的登機箱,固然好用,但是拉鍊的部分不如鋁框方便,而且沒有煞車功能。
Echolac 20吋的登機箱,固然好用且輕盈,但是拉鍊的部分仍不如鋁框方便,而且沒有煞車功能。

一個好的行李箱,可以幫助我們在旅行中更加順利,而且優雅。

對我來說有沒有充電孔、有沒有杯架…這些一點都不重要,但是煞車功能就非常的決定自己在電車上是要當個讓行李滑來滑去的痴男怨女,還是優雅坐著不怕它不受控制、四處遊蕩的型男美女。

台灣目前市面上孤陋寡聞的我,只看過無印良品的行李箱有設置煞車功能(無印良品行李箱的煞車按鈕位置有比較符合使用需求),目前似乎還沒看到台灣自己的品牌有這個功能,而且若是考量到靜音輪與箱體穩定度的話,我會直接建議就飛一趟日本自己帶吧。

鋁框、密碼鎖、有煞車(煞車按鈕的安置位置,倒是不如無印良品的旅行箱)、拉桿高度夠、抗菌、再加上穩定的靜音輪,這大概就是我現實生活中最完美的旅行箱了吧~

不過,行李箱是一種日新月異的科技產物,今日我心中最完美的產品,不見得明日就會是同一牌、同一款,以上建議只是我個人狹隘視野,若有誤用可能,也請自行審慎評估。


延伸閱讀

〈 行李箱 〉2023年的選擇建議

〈 行李箱 〉2023年末的選擇-煞車、前開、拉鍊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門診量長期以來都超過我的負荷,所以各位朋友們如果要來看診一定要事先 Line 預約,目前 我的門診已經都滿額到無法接受現場的掛號 ,也請大家見諒~

但,其實我會更建議「就近尋找合適的中(西)醫師診斷就可以」,千萬不要刻意從遠方而來,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與狀況不同無法保證根治、無法保證根除、也無法保證絕對能治癒,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謝絕這些狀況的預約,醫療院所的素質必須靠你我大家一起來維護~

有效治療,不只是需要醫師、院所,更需要患者的共同配合。
「HsinJung」的個人頭像

關於本文作者

是一個開業幾十年,卻還是很愛跟患者拉低賽的不大不小誠實中醫師。 喜歡花草植物、攝影、繪畫、電影與音樂,對於文學也有自己的執著,很喜歡出國旅行,偶爾會客串在家自學不用去學校白爛女兒的無奈媽~

更多臨床經驗與文章…

Read All Posts


探索更多來自 心容中醫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