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與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與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近期內將會分享更多同事們的各種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心得內文
—————— 心得・開始 ——————
—————————————————–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見證的苦難改變了他,作為攝影家的角色,因此有了全新的意義。
這部電影如何打動我的,它中文名雖取作薩爾加多的凝視,但英文名卻是The Salt of the Earth(大地之鹽),我反而覺得添加了「Earth」更貼切這整部作品,人文自然不是屬於人類的,是屬於地球。它就像母親懷胎好幾億年後誕下的所有物,裡面有非常糟糕、令人痛心的人事物,卻也有屬於大地之母美妙、悸動的地方,看完後我就像塞巴斯蒂昂一樣,內心五味雜陳但卻異常冷靜,只想靜靜的沈默這一切並休息片刻。
除了要把社會現象拍得淋漓盡致以外,亦融合了塞巴斯蒂昂的構圖美學在其中,內含著豐富的張力,隱隱牽動著觀看者的心弦,塞巴斯蒂昂的兒子曾經跟隨他去北極島的偏僻小島拍攝海象的大型群聚,結果被北極熊趕到海裡導致無法順利拍攝,由這段會發現他在一張照片裡做了多少努力,他趴在沙灘上靜靜地等候最好的畫面出現,看見他除了對主體,還有取景的重要性,若取景不佳甚至會為此懊惱,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才能造就出極致的畫面,背景、構圖、光線、角度、動作、故事性等都是整體不可或缺的,以及對於自己完美無暇的追求,千里迢迢為的是什麼?我想他知道自己正背負著使命。
Brazil /1981-1983
這是塞巴斯蒂昂的故鄉,當他在國外遊歷了十幾年後回來,前往他的夢想巴西東北部,那個地區生與死非常接近,棺材與民生用品一起販賣,照片中記錄了很多小嬰兒的喪禮,有些還未曾受洗便已離開了這世界,必須將孩子的眼睛睜開,以便祂們能順利找到道路前往天堂。那邊乾旱的土地迫使人們去到南部,永不復返,而塞巴斯蒂昂所居住的土地雖然在南部但也是受到缺乏雨水的乾旱之苦,放眼望去都是土黃色山丘,他的爸爸重新種植草地卻沒有一根草存活,也是因為如此他日後會有巨大的改變。
Sahel /1984-1986
薩赫勒:路的盡頭,他與無國界醫生合作,在非洲最大的難民營,他們正承受著巨大的苦難,天災、動盪政府、疾病、死亡,而早已習慣死亡。一張照片是男人抱著孩子,身後的駱駝或許是因為疲憊趴倒在地上,但男人的眼睛依舊堅定不疑地看著遠方,他的信念支持著他的等待,但最後找到醫生時,孩子已經死了。另一張照片是正坐在聯合國卡車的影像,塞巴斯蒂昂平淡地描述著:「這是兩個朋友,假裝當時是平常的星期天下午,他們坐在樹下說著故事。」但實際上他們正在逃難中。
馬利,也是有嚴重乾旱的地方,那邊人們的皮膚就像樹皮一樣粗糙,彷彿是經歷了沙塵暴,但特別的是塞巴斯蒂昂把沙丘拍的純白潔淨,就像在北極的雪地。
58分58秒時,是一位男孩披著一塊布,拿著吉他看向前方,身邊牽著一隻小狗,雖然他背對著鏡頭,看不見他的樣貌,但他的姿態是那麼有決心,無論他今後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
「肖像照的力量取決於一瞬之間,當你捕捉到那個人生命的一瞥,眼睛、臉上的表情會述說許多,拍人像照時,那個鏡頭不單單只屬於你,也是被攝者提供給你的。」
會發現攝影作品比畫家的作品有更深的探討空間,拍攝者、被拍攝者以及觀看者,這三個方面足以讓一張照片有更深層的交流,滲透更多的內心的思緒。其實我說不出來那種具體的感受,但我知道這是種另類奧妙的意識提升,五感會更是直接受到影響,就是為什麼由一張如此平面的照片會看到流淚?沙漠在照片中很白很白,是淒哀的美。
Workers /1986-1991
工人,我想向所有建設這個世界的男人和女人致敬。這是工業時代的考古,每個國家要往前所必經的一段歷程,蘇聯的鋼鐵工人、加利亞與西西里的漁民出海、加爾各答用機器製造汽車、盧安達的採茶工人等其他的在地工人,也是這個我們這個世代的孩子見不著的東西,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基礎建設,卻不了解這段體力勞動的歷史如何走來。從這邊讓我想要逐步了解塞巴斯蒂昂的故事歷程。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伊拉克軍隊撤退,海珊(伊拉克軍人)在科威特幾百個油田縱火,聽著塞巴斯蒂昂平淡地訴說當下的過程,但映入眼簾的照片都是無法形容的驚悚,遠處的一排油田燃燒著太陽照不進去的濃煙,來自世界各地的消防員為了不讓火點又被點燃,便沒日沒夜地往地上倒水冷卻,照片中也有正在爆炸的引擎充滿著速度感,而倒數第二張照片更是我無法想像的強烈對比感,他的拍攝手法更是把火焰爆發的張力描述的如此巨大,人類在裡面是如此的渺小及無能為力,卻還是抱著一絲絲的希望不斷地注入冷水,而這一些照片裡更像前面拍攝海獅所說的「但丁的煉獄」。
科威特皇室的花園,變成悽慘冷落的景象,遠處佈著濃煙,四隻純種馬在畫面中,馬的眼神流露出蒼涼,鳥類無法飛行,因為羽毛都沾黏在一起,而這裡曾經是最美好的綠洲淨土。
Exodus /1993-1999
出埃及記,老實說沒有摩西帶領猶太人走出來的磅礴氣場,是人們拚死拚活的逃命求生,不過以塞巴斯蒂昂的視角確實是他記錄了這段黑色的陰霾時期,也算是另類救贖的表達方式。印度、越南、菲律賓、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國家出現大量難民。因為戰爭、饑荒導致人口大量遷移,歐洲正開始關閉非洲的邊界時,是塞巴斯蒂昂與妻子雷莉雅為他們讓世人見到這世上邊緣人最殘忍的一幕。塞巴斯蒂昂最後又返回那座大陸:非洲,那邊的政情動盪以及人民的逃難遍佈著血腥鎮暴,於是,那些難民正往難民營方向逃竄,而塞巴斯蒂昂正逆向前往遍佈屍體的盧安達路上,將他們一一呈現出來。
他在盧安達大屠殺所拍攝的照片中有很多是死在路邊的人們、死屍拋在野外、丟在水裡,也有一群屍體被丟到草叢裡一層一層堆疊上去,到最後使用挖土機載運屍體,因為這樣方便可以一次載十幾個,而剩下的就是縫隙中求生存的人們。有很多是我們不曾見過世界的另一個樣貌,他的口述訴說著這世界的仇恨、卑劣、瘋狂、壓迫,無止盡的輪迴,看著人類戰爭的歷史一幕幕重演著,落幕又重新燃起,塞巴斯蒂昂想做點什麼,卻又無能為力的表達著他所見的這一切地獄。
塞巴斯蒂昂說:「暴力無所不在,但最令我厭惡的是,看到仇恨具有如此的感染力」,他走遍了南美洲、非洲,甚至連自己認為有極高生活水平的歐洲也是充斥著暴力。而如今世界的各地也依舊充斥著,依舊有戰事,只不過我們舒適安逸的國家讓我們對此有著遙遠的距離感,但透過出埃及記我似乎能夠感覺得到那種恐懼的氣味。暴力無法休止,就像是Bosch的人間樂園,這些都是人類的原罪。
而當他離開非洲時說了句:「當我離開那裡時,我生病了,我的身體病得很重,我沒有感染任何疾病,而是我的靈魂病了。」
重生的土地與自己
離開非洲後,塞巴斯蒂昂深深質疑了社會攝影師的身份,除了拍照他還能夠做些什麼?迎接而來的是這段有唯一色彩影像的紀錄,以我認為這正是重生。回到了故鄉巴西,面對眼前這塊貧瘠的土地,他們開始重新種植。
修復一座貧脊的森林要花多少時間?想起最近觀看的日劇哪啊哪啊神去村,他們更是看待森林中的每一棵樹,男主角曾詢問從事林業的前輩一顆木頭那麼好賣為何不都全砍下來換輛賓士車,前輩說這一棵樹是曾祖父所種下的,花了105年的時間才長成一棵大神木,如今若把所有神木都砍光了,後輩子孫如何繼承百年產業,林業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這輩子的成就會到下輩子才看見,他們現在所砍的樹木正是祖父百年前種下的成就,而後輩所做的就是愛護這片土地,必須飲水思源然後傳承給後代。
同樣地,塞巴斯蒂昂看見家鄉這座荒涼的土地,花了十年才回歸了森林年輕時的樣貌,但要等到根基穩定以及瀑布的出現至少還要花十五年的時間。我想他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不放棄這片土地,以及為了之後生存在這塊地的子子孫孫們都能夠安居在這塊土地上。
之前爬山時認識一位司機大哥,他本身是林務局的員工,每次坐車都很喜歡聽他抓山老鼠的故事,山老鼠可以為了幾百萬盜伐幾百年的樹木,一個人可以背八十公斤的樹,可以在山林中翻來覆去,但他們背後的利益及體制太龐大、困難,現在依舊猖狂地盜伐。我偶爾時上山也會看見某棵倒塌的樹有著整齊的砍伐痕跡,會為此惋惜。
「想像這些三個月大的樹,在四百年內會生長到頂端,也許從這裡,我們可以捕捉到永恆的概念,也許永恆是可以測量的。」我爬山時很喜歡摸樹幹,每一顆都有不同的觸感,有光滑也有粗糙,希望他們可以越長越大,所以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或許那一刻也是永恆的。
Genesis /2004-2013
創世紀,為塞巴斯蒂昂種完森林後的啟示,他不在乎他人對於身為「社會攝影師」轉變「野生攝影師」的抨擊,感覺他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引導他往前走,或許也是對於出埃及記後的無能為力,他開始投入拍攝於大地之母的孕育物,生長在地球上的不只有人類,有著成千上萬個物種也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所以他認為「我也必須學會拍那種題材」。
譴責森林被毀滅或是海洋的污染,但後來是我們要對地球致敬。
「我想了解達爾文所理解的,同樣的物種,在不同的生態系統,會以非常不同的方式進化」,他在加拉巴哥群島拍攝一隻蜥蜴的腳,覺得相似中世紀騎士鎧甲的鱗片,因為爪的骨骼結構,認為蜥蜴視為人類的表親,來自同一個細胞。在年老的生物(烏龜)面前,面對的是真正的權威,皺褶、古老的智慧,塞巴斯蒂昂說牠也許曾見過達爾文。我很喜歡這一段的對白。
塞巴斯蒂昂花了八年觀察這些動植物,每一張照片又是以什麼姿勢所捕捉到的,其中他說一隻猩猩從鏡頭中明白那是自己,牠把手指拿出來又放回去,這是他對影像有自覺,這一刻我覺得很神奇,後來他也發現猩猩的相處模式,就像是人類一樣,有自己的家人以及生活方式;也與阿根廷的鯨魚結為朋友,鯨魚小心翼翼的不傷害到船,之後拍著尾巴向他們道別。而我在工作的地方也有與幾隻小蜘蛛結為朋友,我想他們聽得懂我說的話,在某些時刻又會與他們相遇。
只要你看到的自然物種它都可以是創世紀,我特別喜歡屹立不搖的枯木,它沒有葉子,沒有花朵,沒有樹枝,只剩下樹幹杵在那邊,它可能已經生長好幾百年了,看過多少來來去去的生物,經歷過多少時代更迭,它無法說話卻由他的姿態看出另類的生命形態。比起訴說愛好戰爭、引發饑荒、破壞環境的暴力人類,創世記就像是塞巴斯蒂昂所說一封給地球的情書,從高處俯瞰陸地會很感動,而居住在山下那些發光的小建築物不過只是渺小的生物,也讓這部電影添加了一些值得人們去珍惜的東西在裡頭。
他還有介紹北極圈有一群稱作西伯利亞牛仔的內內族,還有看到許多未見到的國家以及種族,印地安人、亞利族等等,在印地安人我終於看見了紅色,就像是春聯的朱色,是我喜歡的紅色。他們都是與一般人類隔開,生活於森林、雪地之中,與大自然依偎著,他們純樸、知足常樂、飲水思源。
結尾
其實我於六月某一天做頭髮時就曾點開來看,雖然短短一小時四十分的紀錄片,在前二十分鐘就無法繼續看下去,而後來我還是沒放棄它,在一個很安靜舒適的環境中,才會有情境融入氛圍去理解他的故事,而最近我看完了,當晚我也做了惡夢,隔天想要記錄下來時有種莫心酸的感受,不過到現在那些感受依舊留存著,在日後可以一直無限反思的。
電影中步調很慢,是一張張照片不疾不徐地閃過,塞巴斯蒂昂作為旁白平靜地描述著這些故事,不管是肖像照,還是消防員在面臨油田爆炸中的無力救援,或是非洲血腥鎮暴的畫面,人類像螻蟻般被輕易捏碎,甚至是動物在鏡頭前的眼神,都有塞巴斯蒂昂神秘的力量引導著,結構對比都是非常完美的呈現,只要有一個人站不對地方畫面構圖就不會完美,但他又不能像是藝術家般慢慢找尋、量測好的比例與角度,可想而知它背後有多少歷練來完成日後每張經典影像,這不是我們要以欣賞完美藝術作品去看待,亦不是暴力美學呈現方式,只是用一種唯美的方式顯示出人世間無情的殘酷,就像「The Salt of the Earth」,是上帝藉由完美的視角所呈現出來,承接著喜怒哀樂。
塞巴斯蒂昂把自己所見到的故事藉由我們觀看後,進行了一個故事交換融合的儀式,而他的思想也在此時贈送予我們,最終由我們接續傳承著他的精神與思想。我想我使用文字的方式訴說這些想法可能是很天馬行空的想像,但很令我敬佩的是即便他已認定了生命的內核本質是悲劇的情況下,還是去付出,還是回去非洲拍攝,我們更不該繼續將自己雙眼矇閉著,還認為自己身處於烏托邦的世界,所以請認真去看吧,也是他在非洲時所說:「每個人都應該看到這些影像,看看我們是多麼可怕的物種。」
以前總是很不懂社會攝影師冒著生死危險拍著這些照片究竟是為了什麼,亦或者是看見戰地記者的照片,後來知道了蘭布林看見遠處的大火,他不是去提水去救火,而是提著畫具去把它畫下來,才知道這種靜態就是種無形的動態力量,就像我現在終於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所感受到的淒涼悲切,有著巨大的動態感撕扯我全身上下。現在這個資訊蓬勃的年代,我還是會有些許疑惑眼前的影像是否為電影,但它確實真真實實地上演著,即便知道是真相還是會有徬徨的感覺,我們欣賞著傍晚的紅暈放肆地灑在天空,而非洲人民火紅的天空卻是遍地燒屍體的漫天大火,是我們太幸福,同時也是我們太無知了。
我差點曾經在學校無聊攝影課綱中被當,日後有人提及攝影我總是把自己拒之千里,深怕那個40分的水準被人發現,直到到去年借到一台相機,雖然我偶爾才使用,但我總會提起勁背上山去拍攝,使用相機拍攝雖然不及肉眼所見,但比起手機還要有味道與質感。因為有意義的旅程,總是值得被紀念,總是值得被好好對待,以便留下獨一無二的回憶。
片尾塞巴斯蒂昂坐在這片森林中說當他死時,森林會像是他剛出生的樣子,輪迴就會完成。從肖像照至融入北美洲的民族,在進入非洲大陸,並且在這裡反覆進出,體驗了全世界盛興的暴力,返回了乾旱的家鄉巴西種植了一片森林,我的眼眸終於有了色彩的照耀,也讓我的內心漸漸緩和下來,隨之而來的是感動,開啟了探索地球剛萌芽時最美好的那一刻,最後又返回了那片森林中,不禁讓我想起人類是否亦是如此,從森林走出,另闢土地,甚至把森林伐平,然後最終又回歸森林,也應證了輪迴的開始與結束,大自然依舊是可以逆轉的。
「This man whose pictures have told us a million stories of life on this planet now shares one great story and dream with us:the destruction of nature can be reversed.」
—————— 心得・結束 ——————
—————————————————–
字數與繳交時限
【 本文字數與繳交時限 】
本文字數為 5016字,本次心得為自主繳交,而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10/25 21:45 繳交。
主管個人建議與獎勵
【 主管個人建議 】
「前輩說這一棵樹是曾祖父所種下的,花了105年的時間才長成一棵大神木,如今若把所有神木都砍光了,後輩子孫如何繼承百年產業,林業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這輩子的成就會到下輩子才看見,他們現在所砍的樹木正是祖父百年前種下的成就,而後輩所做的就是愛護這片土地,必須飲水思源然後傳承給後代。」我很喜歡這段的內容。
然後,應該是「林布蘭」,而不是「蘭布林」。(傻眼,幸好我還略懂略懂藝術,沒因此被騙。)
工作的價值,是為了一份薪資,是為了一個經驗,更是為了一個平台與視野,倘若我們團隊都能透過這個工作同時能擁有薪資、經驗、平台、視野與能力,那隨著時間持續往前輪轉的同時,我們也都能一直共享美好,就是共好!
閱讀、寫作,這是一條很迂迴崎嶇且有點奇怪的路徑,但,沒有人可以放棄自己的進化,除了你自己。
因為這篇文章跟工作與生活比較沒有高度關係,因此僅能給予相對合理的獎勵。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10月份獲得 4000円+ 7% Dyson HD15 (官網特價14900,已於2023.11.03 提前兌換) ,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