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閱讀診間速寫的 富奸 朋友應該看得出來,被寫出來的苦主,不是行為舉止特別天兵天將、就是特別值得鼓勵(已經準備 滾蛋 領取畢業證書)的好學生。
當初我開始寫速寫的初衷很單純,除了「藉由笨蛋患者的眾多錯誤瞎示範來傳達許多重要的醫療與保健知識」之外,也希望能不斷傳達一個觀念:「認真看醫生吃藥,就是為了以後能夠離醫生有多遠就離多遠~」。

常有 滾蛋 畢業患者自動無痛升等成「陪診親友」,帶著家人、朋友、上司長官、新男友、第二位現任女友(喂,為什麼我要幫你們保守秘密?)……來看診時會插嘴,刷存在感 說:「我真的是聽了醫師您的話,痛定思痛改變生活、飲食模式,在畢業後才真正理解您當初在診間裡說的“身體會回應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找尋到新的平衡狀態”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回應雖然讓人欣慰,但我同時也為那些 輕輕舉起、快快放下 輕言放棄,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積極完成療程的患者朋友們感到遺憾~
這,也同時是砥礪我自己求新求進的最大動力源。
身體會回應你所做的一切努力,
找尋到新的平衡狀態。
昨天,我下診後就直接飛奔嘉義,目的是為了探訪幾個同在醫界努力的老同學,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有一位正要轉換跑道~
其中有一位在後中時期跟我十分談得來的麻吉同學見到我之後就很感嘆地說:「妳知道最讓我覺得無力的部份是什麼嗎?就是很多患者花了二、三十年把自己的身體弄糟,卻不肯給自己與醫師一年、至少幾個月的時間來改善作息、認真運動、遵從醫囑調理,常常 總是吃個一兩回藥沒有明顯起色,就四處抱怨醫師無能,也不會反省自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醫療變數那麼多,自己都不願意改變了,吃再多藥怎麼會有用?」
我聽了以後,只能苦笑~
患者果然跟烏鴉一樣,真的是「天下患者一樣皮」!
調理身體這件事,就像登山~
如果你從未攀登、來到一個程度的高度,那麼即使說破了我的嘴,也很難讓你理解,站在峰頂上所望見到的風景、視野,是多麽寬廣遼闊。
而登山過程(身體調治)的艱難度,會因為你病況遷延的年限、症狀複雜程度與你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究竟有多糟…,而決定到底是困難?還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
總是有許多人無法理解這樣的事實。
又或者,就算理解了也不打算接受!
爬山不到十分鐘,就嫌腳酸、會喘、粉累,因此馬上展現了自己毅然決然的超級決斷力「決定不爬了」,然後嘴巴嚷嚷“這座山沒有神明”,立刻下山~
有一些患者開始調理療程沒多久,就因為「自己覺得病情沒那麼嚴重」、「藥很苦」、「嫌水藥貴」、「嫌吃藥粉會嗆到」、「嫌水藥攜帶很麻煩」等等各式各樣炫彩奪目的說詞,讓自己決定中斷療程。
不想做的事,總能找到一千萬個一點都不傷心的理由來推託~
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過去的每一個選擇所集合而成,現在的每一個選擇也會影響到未來我們所需要面對的狀況。
人格特質、環境背景因素決定心理狀態。
而心理狀態影響行為模式(包含消費行為、就醫行為等等),而行為模式又會再次的強化自己原本的心理狀態,更讓生命中已成形的Bug(病痛、健康問題)更難排除。
這已經是我臨床幾十年來所看到的患者共同特質~
心理狀態影響行為模式,
行為模式強化原本的心理狀態。
無限循環~
其實,就醫這件事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但也不是真的那麼複雜。
在一段療程裡、醫病關係中,醫師與患者各有各的職責,最終目的都是「盡可能協助患者/自己,將身心都改善到最好的平衡狀態」。
因此,患者的職責簡單明瞭:
將自己的生命狀況,如實對醫師全盤托出,遵照醫囑好好吃藥,然後改變自己過往不恰當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並且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而醫師的職責是…
在說明醫師的職責之前,我就先借用一位今天的初診患者。

一位不到30歲的年輕美女,身材纖瘦、瓜子臉,談吐從容,非常有禮貌。
「兩個星期前,我因為整晚嘔吐不止,掛急診。急診該做的檢查通通都做了,還是找不出原因,所以醫師幫我打了止吐針就讓我回家休息。」
「從我打了止吐針之後,腸胃就一直非常不舒服,雖然我一直以來腸胃狀況都不好,很容易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秘、口乾舌燥,但是那支針打完之後的狀況更糟,感覺腸胃好像沒有在蠕動,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脹氣。加上我自己也有鼻子過敏的問題、月經前後容易肩頸僵硬、頭痛,還有慢性蕁麻疹的病史、最近臉上髮際的皮膚也會發紅掉屑屑、很容易疲倦,身體好像問題很多,所以我才想改變過去的就醫模式讓您調理~」
她說。
我從來不愛過問患者想在那裡完成療程,因此點點頭後就開始幫她診脈、看舌象,再做了腹部叩診、頭、頸、肩、背的筋膜張力檢查。
這美女的胃氣、腎氣的確沉弱、四肢末梢冰冷、肌肉偏軟無力,但舌色卻十分紅艷,這是長期「本虛標實」的問題(身體根底其實是虛弱,但表現出來的卻是類似上火發炎的實證),加上她從不運動,因此基本上還是得從「養脾胃」、「調氣血」及「要求她開始輕度運動」這幾個方向著手~
正在我邊整合她的症狀、用藥方向,邊努力把病歷敲進電腦的當兒,這位美女忽然怯生生的開口說:「對了…….醫師,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告訴妳。」
聽到這裡,我頭皮開始發麻~
因為這種猶豫口吻,通常都沒好事,真的,請相信我!
我停下打字,用眼神示意她繼續說下去啊~
「其實我之前在另一個診所吃了一年的藥,那醫師說我常常口乾、喝水不解渴、便秘的這些問題是因為我的體質非常非常燥熱,而且是他開業以來看過的前幾名,所以叫我三餐都要服用黃連膠囊,連月經期間都不能中斷,因此就這樣整整吃了一年,到過年前我才停了藥。」
緩緩地,略帶點不安的她說完這些。
什麼?!!!
黃連膠囊照三餐吃整整吃一年?
(我倒吸了好幾口氣,差點被一口濁氣嗆暈!)
當時,我臉上的表情一定充滿戲劇化的震驚、錯愕與不解,因為這美女當下說完這些之後,她的表情看起來也非常的驚慌。
當時她急急忙忙地補充:「不過,我吃黃連的期間,雖然還是會脹氣、胃凸,但那時候大便真的有比較順一點,而且月經週期也還算是穩定。」
眼神死~
我把身子往椅背靠,長長的吁出一口氣後,思考了幾秒,很鄭重的對這個已經被嚇傻的初診美女說:「其實,我不喜歡、也不打算批評妳之前的看診醫師,畢竟每位醫師都有自己的用藥思路與臨床經驗,無庸置疑。」
嘆了一口氣後,我繼續說:「但,在我的個人臨床經驗與認知上,由於黃連的性味大苦、大寒,久用耗氣傷血、虛損脾胃。因此,我個人不會在“完全不調整劑量的情況下”,用偏性這麼強的藥物超過1個月。如果真的要用,也會非常仔細評估患者的情況,盡可能在“清熱解毒”這個初始目的達成之後,就開始減量、盡快停用,或改以藥性較為溫和的同類藥物來替代。我認為中醫應該是客製化的精準治療,而不是一個相同處方與劑量就能一次打十個。這也是我非常嚴格要求療程中的患者一定要規律回診的原因之一,絕對沒有什麼中藥可以長期的、在不做任何修正與微調的情況下,長時間持續使用!」
她似懂非懂的看著我。
中醫應該是客製化的精準治療。
絕對沒有中藥可以長期的、在不做任何修正與微調的情況下,長時間持續使用!
我補充說明:「當然,妳這一次忽然嘔吐、進急診不一定是單一因素所造成,也不能完全歸咎於這個用藥狀況,或許甚至還要考慮心理層面的問題。妳自己要找時間好好的回溯一下過去這幾個月、幾個星期的生活,看看是不是有什麼潛在壓力…」
她點了點頭。
我喝口水之後問她:「妳知道醫師最重要的職責是什麼嗎?」
她搖搖頭。
我很嚴肅的說:「我自己認為,醫師最重要的職責,不單只是把妳眼前的問題解決,而是在處理妳的現況時,也同時找出現況背後真正的核心原因,並且在處置與處方上為妳的將來設想~」
「以妳的例子來說,妳的現況是腸胃不適、容易口乾舌燥、脹氣、便秘,但我不能看到黑影就射出去,不能因為瞧見一個黑衣人(上火現象)就馬上大喊柯南來抓賊。換句話說,在幫妳抓賊(降火氣)的同時,我一方面必須判斷這個賊到底是獨立行動,還是某個組織集團(形成妳上火現象真正的根源為何)?我也必須考慮,我一直用衝鋒槍掃射這個賊的時候,會不會也把妳家也打成馬蜂窩(長期用偏性強的藥物而傷及其他器官的運作功能)?更進一步的積極思考,如果我把宵小、犯罪組織一網打盡了,是不是也能同步強化妳住家的防護網(鞏固妳氣血的根基),讓意圖不明的人以後可就沒那麼簡單可以再次入侵?」
這次她聽懂了,點點頭,但馬上又搖頭問:「可是,如果我的體質不是像之前那醫師說的非常燥熱,那我為什麼老是口乾舌燥、便秘?」
有問必答 根本像個答錄機的我說:「如果妳之前的檢查都已經排除血糖、甲狀腺等可能造成口乾的問題,那麼,從中醫學理上來說,這是由於妳的氣虛、血虛狀況所造成的。」
她這下又聽不懂了:「我是有點貧血,但是之前的醫師說那個檢查數字還好耶…」
我嘆口氣,開始解釋第一千萬零一遍答錄機模式:「中醫概念中的血,不只包含血管中流動的血液與水分,所有在體內能夠提供滋潤、緩衝、保護的可流動或不流動液體、膠狀物質都算在內。因為妳太瘦,身體中的陰血不足,因此很難緩衝外界的溫差變化或環境刺激,包括吃錯食物也會馬上產生反應。以下這是我個人的比喻,妳加減參考看看:如果我們將小杯水與大鍋水同放在一樣的火源上、加熱一樣的時間,小鍋水很快就會變熱、沸騰,而在同樣條件下的大鍋水可能就只是變成溫水。反之,將這樣的兩組水放進冰箱,小杯水很快就會變成冰水,而大鍋水可能就只是溫度稍微降低而已。妳的身體缺乏陰血,就像上述的小杯水,因此對於冷熱的調節能力都不佳,冬天容易怕冷、夏天容易中暑,這就是所謂缺乏緩衝的概念,這樣比喻能夠理解嗎?」
備註:
有關於我在臨床上觀察到許多貧血患者非常容易口乾、喝水不解渴,甚至會喜歡喝冰品、咬冰塊這個部分,除了原本的人體生理機制(紅血球的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時,身體會出現渴求現象,要求人體補充水分,緩解口乾帶來的不適感)之外,有篇美國賓州大學在2014年針對「強迫性食冰症 Pagophagia (compulsive ice chewing)」(喜歡嚼冰塊)發表的研究,或許可以說明一二。
該研究指出,在沒有貧血的受試組中,出現「強迫性食冰症」的比例僅有4%,但在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組別中,則有高達56%的人出現這個症狀。因此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因為貧血患者長期處於腦部缺氧狀態,而嚼冰塊這個動作能夠短暫、迅速的增加腦部的血液灌流量,因而提高警覺性或注意力。
對研究論文全文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這個 連結進去 看。
一瞬之間說了這麼一大串,換我自己口渴得要死。
好不容易看到初診美女點頭表示聽懂,我馬上很用力的把從巴黎買回來的荔枝芒果茶一飲而盡,開好處方,以苦藥送客~

真的超累!
前陣子曾有患者用著水汪汪大眼問:「醫師,您有在修行對吧?」
我超想回她一句:「我坐在診間裡,每天講一樣的話就是修行了!」(想再追加、補個“乾”~)
因此,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敢來問我:「ㄟ ㄟ ㄟ ,那醫師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就表示你不是找屎?就是你都只是無意識按讚而已,完全沒有用心、根本不用腦袋看文章,所以那就不用來找我看病了~
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治療水母!
無意識的過日子是最恐怖的事,也是最難醫的病,以我目前的能力真的無法處理,再麻煩您另請高明吧~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