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北七患者在回診時非常直白的告訴我:「醫師您的文章我是都有看啦,但只有好笑的部分會認真 跪著 看,太專業的…我可能就隨便 跳過 看看~」說完後還嬉皮笑臉的,完全不知道坐在她對面的醫師我本人,心裡正燃燒著熊熊怒火,正盤算著「該如何賞她一頓“哈妹哈妹哈”或是“面目全非腳”,還可以全身而退不被提告」?
廢話,我當然知悉那種高專業度的嚴肅文根本沒人要看,在現在這種“快閱讀世代” 不晃會撞到地上 的浪潮之下,大家只想爽爽看八卦與打架誰輸誰被打腫這種水母文。
但,今天這一篇超級冗長的專業文或許可以救你小命,所以到底是要救命?還是要好笑?你可以自己審慎評估之後,再好好地決定「到底是該好好認真讀完?還是隨便按個讚、虛應一下故事就滑走?」。

最近令人唏噓的新聞事件,大家應該都看到了「高捷副總賀新在跑步後心肌梗塞猝死」的不幸消息…
事實上,無論東西方名人,因為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憾事時有所聞,但還是有許多人在每一次看完新聞之後,除了輕輕嘆息一句「年紀還這麼輕,就這麼走了?」之外,是否曾經認真思考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又或者是「我可以為家人做些什麼準備,降低這種措手不及的疾病突襲」?
大家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自己這幾年來,因為生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因此更深刻了解到「自己的責任重大,身體絕不能垮」,也因此而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並投資了更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在鞏固自己的體能、平衡自己的身心靈。
自從第5代的 Apple Watch (簡稱AW)上市購入後,我生活中便以“出門時,戴5代AW”,而原本的4代AW,改成了回家與睡覺時配戴,以兩隻手錶輪替配戴的方式,讓我能夠全天候紀錄監控自己身體的生理數據。
遙想去年的這個月,成功脅迫該屎喃小編回去東京,排了好幾天的銀座水果店就為了購買 4代AW,全是因為當時 Apple 主打的「心電圖 (ECG) 」這個新功能,雖然很可惜的是這個功能遲遲沒有在台灣與日本地區開啟,但我能理解這背後涉及許多主管機關、法規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現況,所以“ECG沒開放”的這個部分我就不多說~
僅針對我個人非常重視,而且認為應該被推廣的重大功能進行文章:「Apple Watch 可長時間偵測“心率變異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並分析動態、靜態心率數據」。
儘管小妹我本人並不是心臟相關的專科醫師,但經過良久思考,我還是決定將我的生命經驗與個人觀點快速地整理成這 2篇文章,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談起,並關注在心率變異 (HRV) 數值在預測心血管疾病上的價值與重要性,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有機會能了解到 HRV 的測量機制,並且有機會藉由類似 AW 這樣的穿戴式心率偵測普及裝置,協助每一個人可以隨時留意自身與家人的心臟異常狀況,得以有效的預防更多的不幸發生。
以下,囉唆正文即將開始…

心血管疾病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而且世界各國也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在尋求各種可能的預防與治療方法,正是因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類不分膚色、不分性別、不分藍綠 是不折不扣的「頭號殺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8年所公布的統計數字,在 2016年全球死亡的 5690萬人裡,首位死因就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涵蓋心臟、 腦血管、高血壓、腎臟相關、糖尿病、及血管性癡呆的泛心血管系統疾病。 這其中光是冠狀動脈疾病(又稱缺血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等)與中風(又稱腦血管事件,包括缺血阻塞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等)就佔了31%,大約1765萬例。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一樣招來巨大的不幸陰影。
2018年衛福部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也是高居第二位,而第一名是連續蟬聯了 37年的癌症。
這些驚人的數字,在在提醒我們「保護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疾病」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力壯、所有抽血檢查數據都正常,所以心血管疾病就跟自己毫無關係,天真的抱胸認為“我不可能遇上”、“我沒那麼倒霉”這種僥倖心態,然後天天下班後就這樣賴在沙發上滑手機、追劇、混吃等屎。
試著想想…
你那顆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心臟,為了讓你 好死不如賴活,得日夜不分、完全沒休息的每天跳動大約10萬次,沒有心就沒有你,你怎麼可以不關愛、不疼惜它?
換作要求你天天跳繩1000下就好,就這樣連續跳個40年,你辦得到嗎?
然而,如果風險與危機想要做到事前預防,那麼我們就必須真正了解風險與危機的各種可能成因,才能真正準確的架起防火牆、防護網,分散風險。
因此,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心血管疾病的「傳統危險因子」、「社會(心理)危險因子」。
【 傳統危險因子 】 心血管疾病的「傳統危險因子」指的是「年齡、家族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與運動習慣」等,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都當耳邊風的生理與行為因子。
但是,在 2004年一項跨國的大型心臟病例研究「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中發現,「傳統危險因子」僅能解釋將近50%的「心肌梗塞族群可歸因危險性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s, PAR)」,但是如果再加上過去不被重視的「社會(心理)危險因子」(如人格、情緒、壓力)一起分析評估,急性心肌梗塞的PAR,就能達到將近 90%的解釋力。
因此,近二十年來的研究,已經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重點,移往所謂的「社會(心理)危險因子」。
【 社會(心理)危險因子 】 涵蓋了「憂鬱、焦慮,工作、家庭及經濟壓力,生活事件與控制信念」等等。 除了原本已知的家族遺傳、不良生活模式等生理行為因素,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心理狀態、面對的壓力種類、面對壓力反應」等因素,也是與“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度相關。 根據我個人看法與臨床經驗,這段論述在癌症也是一體適用...
為了保養心血管,飲食上應該要營養均衡且清淡、應該要適當運動、戒菸、減重等…這些養生之道都是老生常談。
但,你可能沒有想過,你的性格、情緒、心理狀態,也會決定你的壽命、左右你是否可以躲過心血管疾病的侵襲。
因此本段落的重點,會著重在「社會(心理)危險因子」這個部分,尤其是所謂「醫學人格特質」這個概念,而且接下來所提及的A型、B型、D型人格,均代表醫學人格的分型,與血型無關。
1950年代,兩位美國的心臟科醫師 Friedman 與 Rosenman 發現,自己診所內的候診椅被不耐等待的患者群,用手指摩擦到表面油漆斑駁脫落,從而開始對於「性格與疾病」之間的關聯起了莫大興趣。 他們在仔細觀察、分析院內患者的人格與罹病比例之後,提出一套「A型人格(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理論」,並認為具有「A型人格者」較容易罹患心血管、冠狀動脈疾病。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325609) 這個理論在發表之後,立即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並且引發後續更多的相關研究。
【 A型人格 】 A型人格的主要特質為:「具有高度競爭能力,雄心勃勃,有時間意識、積極進取」。 根據諸多研究的描述,這些人通常沉浸於習慣性與持續性的奮鬥過程,企盼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工作成效,具有強烈的鬥志,有時會起而反抗阻礙他們的人、事、物,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這裡說的根本直指“野心勃勃想要公費出差東京的該屎喃小編”吧?) Competitive Orientations and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 http://www.scirp.org/(S(lz5mqp453edsnp55rrgjct55))/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203820 同時,這樣的人格特質者,傾向待在充滿競爭的環境裡,除了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攻擊性及自我投入以外,他們也可能對別人充滿敵意,對於能力劣於自身者充滿了無限不耐(看到這裡,我可以更加肯定...這裏說的絕對是敝院的該屎喃小編!)。
反之,B型人格即為 A型人格的相對型。
【 B型人格 】 B型人格特質者,顯然對事情、工作的態度比較輕鬆,他們也不太會經歷“時間緊迫的感覺“,能夠從容的完成工作,並且對於自己的成就與一切事情感到滿足。 同時,這一類人也比較有耐性、較少表現出不耐煩,不認為成就與生活必需汲汲營營,也不會把自己的表現、成就掛在嘴邊刻意討論,對於休閒活動抱持著放鬆的態度,可以毫無罪惡感地去享受人生樂趣。
嚴格來說,A型與 B型人格特質很難這麼簡單的用二分法區分,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帶有部分 A型或部分 B型的特質,只是其中某一部分會較為明顯,使得表現在外的特質傾向 A型或傾向 B型。
很顯然的,在 A型人格特質比例偏高者,必然承受著比 B型人格者更大、更持久的壓力,這些長遠且已經內化的壓力或許就是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長期過度活躍”、“自律神經系統失衡”、近一步影響到心臟生理狀況的主因。
但是…
這個理論發表之後,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A型人格、B型人格與冠心病、死亡率的關聯並不是那麼完全一致,這個結果使得這套學說的價值也出現了爭議(目前衛福部的網頁上 仍然將A型人格列為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有學者認為,在這個看似方向正確、前方卻出現迷霧的時空裡,必然存在著比A型人格更直接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的心理因子。

接著,流行病學家 Matthews 在 1998年重新分析過去的相關研究論述後發現,A型人格其中的一項特質:「容易被引發敵意與生氣」,可能是與冠心病關聯性更強的人格特質( Are hostility and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 )。
【 敵意 】 是指長期、持續的針對他人抱持有負面的態度或認知,並伴隨著生氣的情緒狀態。 其中包括了不同程度的負向感受,可能只是輕微的煩惱,也可能是極為劇烈的憤怒以及攻擊、或是不友善的人際互動型態。
於是許多後期的研究開始轉往探討「敵意」影響冠心病的作用機制,並歸納出兩個可能的致病路徑:
1️⃣ 直接路徑:
敵意性格者具有特定的心理、生理反應傾向(包括神經、內分泌與免疫反應),直接介入冠心病的生理病理機制,因而增加冠心病罹病的風險。
2️⃣ 間接路徑:
敵意性格者傾向表現「某類有害健康的飲食」,或「抽煙、喝酒」等不良行為習慣,間接增加冠心病罹病的風險。另外,因為較容易與人發生爭執、衝突,因而出現更多的憂鬱與焦慮情緒反應,同時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中,其所需的人際支持也會更加減少,因而間接提高罹病風險。
A link between hostility and disease: poor health habits?
Hostility and health: current status of a psychosomatic hypothesis.
Personality and risk of physical illness.
事實上,除了「敵意」之外,其他的心理因子也都能發現到類似的罹病機轉。
例如:
長期的「憂鬱」會直接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及發炎反應」,並會「減低心率變異度(HRV) 」,而憂鬱會「增加抽菸量」以及「減低醫囑遵從度」,間接的對罹病造成影響。
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ac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 review of potential mechanisms.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
很明顯的,心理因子潛在地大大影響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若想要更近一步了解「慢性、持續性、及急性心理危險因子如何介入生理反應,而引發心臟病的病理機制」的朋友,可以看這個連結「Chronic and Acute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總結起來,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目前在醫學界普遍認同「敵意(hostility)、憂鬱(depression)、焦慮(anxiety)及 D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 」為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與預後、死亡率的危險因子。( 心理社會危險因子與心血管疾病 )
敵意(hostilit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81923。
憂鬱(depress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877353。
焦慮(anxiet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410247。
D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861848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53564/。
【 D型人格 】 D型人格的D,指的正是「distress(困擾)」,一種用於醫學心理學領域的概念,被定義為「負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聯合傾向。 研究顯示,1/4的冠心病患者具有D型人格,此型人的負面情感包括「常爲小事發牢騷、常感到不快樂、煩躁、常用悲觀的角度看事情、容易無謂的擔憂」等,而社交抑制的部分則傾向「不喜歡與人交談、不喜歡人多的地方、與人互動覺得不自在、想與人保持距離、不習慣與人分享及表達情緒感受」等等。
好,看了這麼多心血管疾病的社會(心理)危險因子論述…
那些愛生氣、搞自閉、多操煩的大家們,應該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在無意中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了吧?
若這時候你最想開口問的是:「那我該怎麼保護心臟?」或是「我該怎麼預測(或提高警覺)自己潛在的罹病風險?」
那麼…
下一篇文章,我們就會討論「心率變異偵測,如何用於心血管疾病上的預防?」。
總之,會怕的人還算有救…
敬請期待下回分曉~
———————————————-
延伸閱讀:
〖 心血管疾病 〗心率變異與AppleWatch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