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帶給我們最大的風險,我不認為單純是這個疾病的致命率,而是這個疾病的高傳染率,可能會在傳播到一個臨界點之後,完全癱瘓醫療、教育…等現代社會的營運現況。
每一個疾病的各種症狀,無論是咳嗽、流鼻水、痠痛、疼痛、發燒、暈眩、噁心、失眠、高低血壓…,除了程度不一的癱瘓「患者本身的生活與工作」,也加重了「患者家庭本身的運作壓力」,甚至在某種情況下讓醫療照護人員工作量增加到無法負荷,更嚴重時是連專業的醫療照護人員也同步感染、成為需要醫療照護的患者之一。
就如同現況的中國武漢,罹病人數完全癱瘓醫療,也造成醫療人員被感染之後更快速的癱瘓整個醫療體系。
因此,口罩絕對是「要優先給醫療照護人員與參與高風險行動的防疫人員」,一般民眾即便確診,在醫療體系正常運作的情況下,這武漢肺炎的致死率與一般流感沒太大的差別。
但,無論是「疑似」或是「確診」,為每一個對象所帶來的風險是「隔離之後的各種工作與生活型態被侷限甚至停止」,這也的確是我們必須審慎思考要怎麼樣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 降低感染風險 】
1️⃣ 勤以肥皂或清潔劑,最少30秒的時間正確搓揉洗手。
2️⃣ 不隨便以手碰觸嘴巴、眼睛、鼻孔、性器官與任何黏膜的部分,有接觸需求時,須正確洗手。
3️⃣ 出入醫療院所、封閉式場合或高風險區域時,都必須正確配戴口罩並以正確方式勤洗手。
4️⃣ 降低與家人以外的聚餐機會,無論是餐廳聚餐或是居家聚餐。
5️⃣ 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鳥。
6️⃣ 確實使用消毒設備進行場域或工具器械消毒。
【 紫外線 】 1️⃣ 紫外線A (簡稱 UVA)。 波長較長,波長大約 320 ~ 400nm,可穿透雲層與玻璃、可進入室內車內,可穿透至皮膚真皮層,會造成曬黑。 UVA 可再細分為 UVA-2(320~340nm)、UVA-1(340~400nm)。 UVA-1: 穿透力最強,可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對皮膚的傷害性最大,但也是對它最容易忽視的,特別在非夏季時 UVA-1 強度雖然較弱,但仍存在。會因為長時間累積的量,會造成皮膚傷害。 UVA-2 與 UVB 同樣可抵達皮膚表皮,它會引起皮膚曬傷、變紅發痛、日光性角化症、失去透明感。 2️⃣ 紫外線B (簡稱 UVB)。 波長居中,波長介於 280~320nm,會被臭氧層所吸收,也會引起曬傷及皮膚紅、腫、熱及痛,嚴重者還會起水泡、脫皮與燒燙傷等症狀。 3️⃣ 紫外線C (簡稱 UVC)。 波長介於 100~280nm,但由於 200nm 以下的波長為真空紫外線,可被空氣吸收,因此紫外線C(UVC)可穿越大氣層的波長介於 200~280nm。 其波長越短、越危險,但又因為可被臭氧層阻隔,因此只有少量會到達地球表面。 常以此波段進行消毒,消毒時場域內應保持清潔、乾燥,減少空氣中的灰塵、水霧,適宜溫度範圍是 20~40 度C,溫度過高、過低均會影響消毒效果,可適當延長消毒時間,相對濕度大於80%時也適當延長照射時間,只有直接被紫外線照射的一面才能達到消毒目的。 其殺菌原理是經照射,直接破壞 DNA (去氧核醣核酸)、RNA (核醣核酸)的結構,使構成該微生物體的蛋白質無法形成,使其立即死亡、喪失繁殖能力。一般經足量的 UVC 照射 1~2 秒鐘內就可達到殺毒滅菌的效果。
【 臭氧 】 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臭氧主要分布在 10~50km 高度的平流層大氣中。 在常溫常壓下,穩定性較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 臭氧具有青草的味道,吸入少量對人體有益,吸入過量對人體健康有程度不一的危害。 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它在水中的氧化還原電位為2.07eV,僅次於 F 2.5eV,其氧化能力高於氯(1.36eV)和二氧化氯(1.5eV),能破壞分解細菌的細胞壁,很快地擴散透進細胞內,氧化分解細菌內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須的葡萄糖氧化酶等。 當臭氧作用於細菌時,會氧化細胞壁及細胞膜,使細胞通透性改變,並破壞核糖核酸(RNA)及去氧核糖核酸(DNA)、以及膜內許多蛋白質、脂質類、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細菌的代謝、繁殖過程遭到阻礙,造成細胞的溶解與死亡。 在病毒方面,臭氧可直接氧化破壞其內部的DNA或RNA而達到滅毒作用。 臭氧的殺菌能力不受 PH 值變化和氨的影響,其殺菌能力比氯大 600~3000倍,在水中臭氧濃度0.3~2mg/L 時,30~60秒內就可以殺死細菌,達到滅菌效果。 低溫、高濕度的殺滅效果比較好,尤其相對濕度小於 45%,臭氧對空氣中懸浮微生物幾乎沒有殺滅作用;在 60% 時才逐漸增強,在 95% 時達到最大值。
臭氧機 與 紫外線UVC ( 8W的燈管,波長 253.7 nm,實際 UVC為 2.1W ),是我們這次為了因應疫情而大幅提升的防疫工具,原本就已經有一台為了消除中藥氣味的臭氧機再加上後來持續購入的紫外線燈管、紫外線消毒箱、臭氧機,再加上敝院原本就使用的 Apple TV 與 iPad ,剛好可以成為 HomeKit 的家庭中樞,將所有滅菌消毒的設備透過 Apple 產品與技術去自動化與聲控化。

無論是在門診期間或是下班時間,都能透過自動化或是聲控去調整消毒機制與通風換氣(院內有四隻 Vornado 高效循環扇)。
「在門診時間內,開啟診間內的四台空氣清淨機(啟動加溼功能提高濕度),並且平均每一小時進行院內門把、高污染接觸區域的 75% 酒精消毒,平均每小時皆開啟診間內的循環扇進行完整換氣,下班前以漂白水稀釋的方式進行地板消毒(相關工作策略請自行點閱敝院文件)。」
「人員淨空的下班後,維持院內的溼度,以定時自動操作的方式進行全區域的臭氧消毒,並且在特殊條件下以紫外線燈進行錯開式消毒。」
這些都是我們從這波疫情變化裡頭,努力進化改善的工作項目與硬體設備。
讓每一個預約門診的患者都能安心就醫,是我們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防疫,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作戰,何時能完成快篩、有效藥、特效藥、甚至是疫苗機制,將是這場戰役最重要的里程碑,然而站在風險顯管理的立場,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持續降低發生風險的機率、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
【 給飯店旅館、餐飲、一般店家的建議 】
1️⃣ 添購適當的消毒器材,比如類似牙醫常用的紫外線消毒箱,又或者是低成本五百元買個紫外線燈管與燈座,土炮一個消毒箱緊急使用,目的是用來消毒口罩,降低病菌殘留的機會、提高口罩的使用壽命。
2️⃣ 一線服務人員都要戴口罩,而且做好接觸感染的有效管理。 你不清楚你所接觸的客戶、患者是從那一個國家來?是從那一個機場轉機?在兩週內曾經接觸過誰?因此,戴上口罩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尊重下一個被你服務的對象。
口罩等級,可以不用都拉到醫療用口罩(是工作場域的風險等級),四層的活性碳口罩、甚至是一般的布口罩也都能降低被飛沫感染風險。 降低被飛沫感染風險,不代表所有情況下都該以「完全零風險」為目標。
3️⃣ 確實消毒顧客會接觸到的所有高污染區域,酒精、漂白水稀釋、二氧化氯…這些東西目前可以適量的添購使用,但不建議預防性囤積,有使用效期、活性效力的問題。
4️⃣ 提高所有員工的自我管控意識,讓工作同仁能理解隔離與停業所帶來的損失將如實的回饋到企業本身,甚至可能會造成每一位工作同仁收入的損失,讓每一位工作同仁能減少暴露在高風險區域的情況下,也是提升店家、企業本身的防疫能力。
提醒員工都要正確地勤洗手、改善原本的生活型態增加僱員自身的免疫能力。
5️⃣ 善待員工,適度適量的飲用溫開水,可降低被感染的風險;提前為僱員們管控各種風險、適度適量的休息放鬆與心情調適,這些也是一種有效提高免疫力的方式。
6️⃣ 視情況添購臭氧消毒機、大面積的紫外線消毒燈設備,並確實擬定防疫期間的消毒殺菌工作條例,不僅可以穩定企業店家自身僱員對於工作場合的信任感、責任感,也能同時提升現有顧客在光臨消費時、潛在顧客在面臨選擇時的品牌信賴。
7️⃣ 餐飲業者,現況建議減少桌數、來客數,增加桌與桌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並完整提供一個消毒殺菌可安心用餐的衛生環境,將有助於品牌提升、客層轉型。
8️⃣ 不建議降低「非正式僱員」的排班時數。
「危機,就是轉機」,努力做到過去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努力做到同業、別人也做不到的標準,這是人力現況需求下降時,可以在不減損非正式雇員薪資、不危及其生活水準情況下的最好方式。
善用時間進行員工教育訓練、提高清潔項目的各項標準、加深員工在服務接待上的相關能力…,這些都是蹲低、累積能量之後,可以高高躍起的雙贏方式。
以降低非正式雇員的排班時數來降低人事成本,藉此彌補防疫期間的營收缺口,這只會讓原本的品牌體質下降,即使撐過了此次役期,免疫力低下、體質孱弱的情況下也可能逃不了下次風險來臨時的大爆發。
沒有吃東西、沒有吊點滴,就不會有體力,員工若沒有合理排班時數與正常收入可以維持生活現況,將會造成持續產生的高流動率與隨之而來的營運高風險。
【 風險管理 】
我認為風險管理有兩大要素:「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

台灣防疫到目前為止,真的做得很好,堪稱滴水不漏,所有防疫人員都辛苦了~
但是,在風險控管的操作上,除了「有效降低發生風險的機率」,我們也應該要同步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而我所能給予大家的建議就是陳腔濫調、老掉牙的「提高自身免疫力」。
雖然我離老中醫的距離還有點遙遠,大概就是與 super star 的光年之外的距離吧~
但,身為一個不大不小的中醫師,我會建議大家適當且適量的「均衡飲食」、「適量的運動」、「適量的休息睡眠與休閒愉悅」這是“不三不四”裡頭的不 二 三法則呀。
台灣未來會不會爆發高規模的社區感染,這真的沒有人可以保證,然而誠如那個最愛去日本 中毒 的林氏璧醫師所提到的「最後各國放棄防堵和逐例送檢通報」,到那時候戰場將不再是各國機場與眾醫院,而是你我身體裡頭的免疫能力。
合理調整風險控管的策略與強度,將有效降低風險形成前後的成本損失。
而病毒癱瘓醫療,這才是這整個事件中最可怕的後果,因為醫療癱瘓後,連帶的教育、商業、社會各種運作可能隨之停擺。
因為門診量長期以來都超過我的負荷,所以各位朋友們如果要來看診一定要事先 Line 預約,目前 我的門診已經都滿額到無法接受現場的掛號 ,也請大家見諒~
但,其實我會更建議「就近尋找合適的中(西)醫師診斷就可以」,千萬不要刻意從遠方而來,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與狀況不同無法保證根治、無法保證根除、也無法保證絕對能治癒,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另外,因非自費門診人數接近我的門診體力上限,所以非約診時段,我無法施作「針傷相關處置」,若有針傷相關需求,建議就近尋找其他合適的醫療院所,或是改以全自費身分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