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管理 】
我認為風險管理有兩大要素:「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
我知道,因為我也曾經做過開著車(或騎著車),只穿著短袖、拖鞋,什麽都沒帶的就來到了三千多公尺海拔的武嶺,即使是山底下熱到 脫光光 爆炸的季節,那樣高度的山上也是會冷到讓人不用躲在角落就直發抖。
正常人的你,不會在雪季只穿搭帶著短袖短褲與拖鞋飛到北海道,就打算利用這些裝備好好來個冬季戀歌、白色戀人,相對的…你應該也不會在夏季穿搭帶著超級保暖的羽絨衣、發熱衣褲、還全身塞滿暖暖包,去印度或非洲來個熱浪撞到地上的搖晃之旅吧?
這些都是風險管理的正確思維「考量各種行為、環境、時機,做出各種調整成本、調整行為模式的相對決策」。
然而,如果有個政府機關告訴你「雪季的北海道有截肢、甚至是凍死人的致命危險,所以禁止所有人民前往」?
如果有個海島國家的獨裁威權告訴你「海岸線很危險會淹死人,所以要用消波塊圍起來,而且禁止所有學校各種形式的教學旅遊前往…」,那麼你會認為?
保持著對風險變化的敏銳度,適時適度「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這一直都是我們自己在診所營運上、甚至是個人生活習慣上的決策必要思維。
所以,當這波新型冠狀病毒(俗稱 五漢廢言 武漢肺炎)的疫情來到社區感染的那一刻,我們都要提高警戒在這三件事情上:「餐廳與飲食」、「就醫」、「清潔消毒」。
尤其餐廳飲食與就醫這是最讓人感到棘手的!

【 餐廳與飲食・應注意狀況 】
1️⃣ 減少群聚用餐的機會。
除了居住在一起的近距離高頻接觸者(例如同居家人、室友),我們要盡量要減少群聚用餐的機會,尤其減少聚餐談話的機會。
吃飯就分開吃,要近距離談話就戴上口罩。
(提高對於使用口罩時機的敏銳度,減少因交談、噴嚏、咳嗽而產生的飛沫傳染。)
2️⃣ 注意餐點在製作或運送過程中被污染。
減少餐廳外食、外送的機會,盡量改為自己簡單料理,或是食用「殺菌後直接密閉、分裝、運送提供消費者食用」的餐點(例如微波食物、自己沖煮泡麵)。
尤其要減少食用像是生菜沙拉、生魚片、魚蛋沙拉、冷盤、蛋糕、開架未分裝的麵包…等這些送到身邊讓你享用前,不會再經過烹煮殺菌的食物選項。
避免餐點在製作完成後的販賣保存過程中,被飛沫或接觸污染。
建議多使用自己準備的餐飲器具(碗、筷子、湯匙等),可有效降低病毒已沾染在店家裝盛器物上的風險,尤其是許多店家都會直接把用餐器具統一擺放在讓所有用餐者都可以自由取用的位置。
3️⃣ 專心飲食,減少手抓食物。
減少食用需要用手直接抓取的零食(例如:非單獨包裝的餅乾糖果、爆米花…等),尤其是邊工作、邊看電視時,總是會很習慣想要抓點東西來吃,雖然在拆開包裝前可能已經清潔過雙手,但是享用的過程中,我們那不安分的小手手 可能 絕對會到處這邊摸摸、那邊碰碰,因此若在此時又抓取食物,那也等於是沒洗手就徒手東西來吃。
如果你非吃零食不可,或許可以像我家小鬼現在防疫期間都會改用筷子吃這些蜜呀~
這也算是一種權宜之計。
4️⃣ 注意餐廳的料理細節與清潔水準。
防疫期間的餐廳選擇要多注意,如果相關工作人員沒有正確配戴口罩、在出餐過程中不是那麼注意料理清潔與環境清潔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就得慎防「傷寒瑪莉」的歷史事件重演。
店家、廚師、工作人員,重不重視料理清潔、環境清潔,其用心程度其實是可以一目瞭然的。
縱使,店家所提供的餐飲內容,可能都會經過高溫烹煮,但是在分裝的過程中、送到你手裡、桌上,或是外送到你家裡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交叉污染,而這也是現況這個防疫時機點必須要審慎評估的。
5️⃣ 適量的儲備食材與泡麵。
社區感染期間,因為移動風險相對提高,因此家中要適度的儲存ㄧ些可簡單烹煮的食材、真空包裝的微波食物、泡麵與生活必需品。

【 就醫・應注意狀況 】
1️⃣ 提高對於使用口罩時機的敏銳度,減少因交談、噴嚏、咳嗽而產生的飛沫傳染。
2️⃣ 減少非必要的就診、陪診,降低自己在相對高風險的醫療環境裡,被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3️⃣ 勤洗手、注意服藥前的手部消毒。
4️⃣ 注意自己身旁、候診區的其他患者是否有正確配戴口罩,多攜帶件外套讓自己可以待在上風處、通風處,減少待在飛沫濃度較高的環境。
5️⃣ 確實地填寫「TOCC」(敝院稱為「身體現況與接觸旅遊史」)的資訊,目前出入境紀錄都已經彙整在健保醫療相關網站,即使自費看診不使用健保卡,也可以有效查核患者所提供的出入境紀錄正確性。
醫療價值是建構在醫病雙方互信互重的基礎上,若患者隱匿各種資訊,不只可能危害自身的健康,也可能造成整個社會的動盪。
6️⃣ 請友善的面對醫療相關的從業人員,耐心的完成預約、等候看診,患者的各種氣急敗壞或是情緒無法幫助醫療現場,更可能造成醫療人員相關的生理、心理壓力甚至是化為實際的操作風險。
7️⃣ 要注意若進入社區感染時期,就醫風險、移動風險、飲食風險將會提高許多,因此,若家人有慢性病的療程需求,你必須視情況考量需要自費備藥。

【 清潔消毒・應注意狀況 】
1️⃣ 提高「使用酒精清潔、或是以肥皂濕洗手」的頻率,有效降低「因接觸高風險區域,而誤將病毒帶入身體黏膜」的風險。
眼、口、鼻、生殖器,是我們身體上最容易接觸到粘膜的位置,各種形式的碰觸都必須審慎評估風險與時機。
2️⃣ 提高使用口罩時機的敏銳度,減少因交談、噴嚏、咳嗽而產生的飛沫傳染。
3️⃣ 隨身攜帶小瓶的 75%酒精,無論是用餐前、挖鼻孔前、揉眼睛前、摸XX前…,都可以很快速地進行比較基礎的手部清潔或是桌面清潔。
4️⃣ 適時、適度的使用紫外線(UVC)、臭氧機進行口罩或是環境殺毒。
臭氧與、UVC 都會對人體造成某個程度上的為危害,因此要慎選操作時機、人員淨空。
5️⃣ 桌面、手機、筆電、遙控器、提袋、車子的方向盤、門把、排檔桿、各種出入口的門把…,這些都可能是交叉感染的高污染風險區域,除了適時適度的清潔,更要有意識地別碰觸之後又碰觸身體黏膜部位。
6️⃣ 適度的消毒空調通道。
我自己個人認為這波疫情「透過空調而產生傳染」的機會並不高,雖然空氣中的飛沫濃度會決定這樣的機會高低,但我們自己會視情況以三天或五天為週期,在下班、人員淨空之後同時打開空調與臭氧機,降低空調通道的病毒殘留濃度。
7️⃣ 降低出沒公眾場合與各種集會的機會,建議將生活範圍縮小到「工作與生活共存」的最小刻度。

除了以上特別條列出來的「餐廳與飲食」、「就醫」、「清潔消毒」這三大項,我們可以更友善的互相幫助,僅需持有現況所須的物資與生活用品,不用過度恐慌造成另一波更大的危機。
另外…
正常作息、穩定情緒、適當適量的飲用溫開水保持喉嚨濕潤,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
若是因為焦慮恐慌,而因此引發內分泌及免疫失調,會讓自己還沒遇上病毒,身體就開始出現各種狀況。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比較遠。我誠懇盼望「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你我,可以一起扶持度過明日危機,迎接未來的美好」~
「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但我承諾各位,黎明就要來到。」特殊技能是「有錢」的蝙蝠俠的好朋友-白晝騎士在我最喜歡的電影裡這麼說。
The night is darkest just before the dawn.
And I promise you, the dawn is coming.
《 延伸閱讀 》
傷寒瑪莉(風傳媒) (內有超連結)
防疫期間,我所做的事與給企業店家的建議。 (內有超連結)
你必須要知道的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 (內有超連結)
口罩與風險管理。 (內有超連結)
公告:防疫期間,自我管理與就醫準則 (2020.02.22更新)。 (內有超連結)
因為門診量長期以來都超過我的負荷,所以各位朋友們如果要來看診一定要事先 Line 預約,目前 我的門診已經都滿額到無法接受現場的掛號 ,也請大家見諒~
但,其實我會更建議「就近尋找合適的中(西)醫師診斷就可以」,千萬不要刻意從遠方而來,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與狀況不同無法保證根治、無法保證根除、也無法保證絕對能治癒,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另外,因非自費門診人數接近我的門診體力上限,所以非約診時段,我無法施作「針傷相關處置」,若有針傷相關需求,建議就近尋找其他合適的醫療院所,或是改以全自費身分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