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教育訓練-「思路枷鎖」 – 員

沒有持續為自己進化努力的夥伴,那來的幸福企業?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此篇為員工自發性的選擇文本書寫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繳交內容開始)

思路枷鎖

我的工作完整了我的生活,它支撐著我生活的收支,成全了我的物慾,同時心中所有的變化也像開啟了一道閘門,讓我能用更多的觀點去解讀這個世界,積累了一些挫折但同時能審查自我的經驗,種種的好與壞、果實與代價、雜七與雜八,都修補了過去各種不足的我...。

自從上個月寫了關於一篇因為想不到題目的「無題」,但事實上是關於檢視自我勇氣的文章之後,不知道為什麼,自覺整個心情暢快了不少,好像解開了某種枷鎖似的快活,那是一篇紀錄我渾然不知卻埋藏一小陣子的脆弱,還有表象與內在的對話,試著把它寫出來,淺淺地揮灑,再讓自己站在第三人的心理視角深深地探討與釐清,有一種特別的作用力和安心感。

是說,以後還是要為文章取個名字才好,總不能再是無題一、二、三輯...。

回想以前在精品業銷售時的我,早上一起床,腦袋時常浮現「不想上班..」的念頭,對於明知道可以做得好的事也有著掙扎,反抗意志的情況下當然是不會真的因此蹺班或曠職,而每一個達成目標的日子都讓人感覺充滿了動力,但在重新來過時卻又心生恐懼,害怕做不到、退步,還有疲憊於這同樣的循環。

雖然很早就開始獨立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了,但心甘情願的往前走終究會比被生活拖著走來的自信,不過這一路上,也還好那些推著我們走的理由,就算不是完全可以主導的生活,但至少都比擺爛好。

也不知道從何時有了一種體悟,自己現在還有可以賺錢、為適合自己的工作提供價值的能力,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這肯定不會是我過度樂觀或所謂天真的想法,因為事實上對我而言,這份收入確實支持了我所有的生活開銷,包括每個月固定的房租及保險,除此之外,也讓我有餘力能夠在投資上為自己增添額外的積蓄。而在工作上遇到的人事物,豐富了我領域以外的視野,因此我也更常去思考,所謂的「平衡」,它該是如何去支配,而我希望它能夠如何呈現出我想要的「生活」?

於職場,同事們各司其職,除了軟實力漸漸的提升,我在這當中理解到,認真如不被全盤了解是多麼正常的事,因為努力的本質就是付出的行為,被其他人接受只是後續的附加效應,甚至可能是其它的評論或指教,所以不需要讓這件事形成天花板,好像沒有人給予回應,就打住似的,很多瑣碎事務、溝通協調、邊緣工事充斥於工作中,長期看來豐富受益的在當時經歷時卻有時使人疲乏,過程中的系統,有激盪、有磨合,然後為了取得和諧,終會建立出一個新的樣貌,對我而言,能跟自己昨日的自己比賽是很困難的事,但倘若我們不這麼做,又將會走向何處啊!

最近我細細的讀完 James Clark的「原子習慣」一書,該怎麼說呢...,雖然一開始在讀的過程有時會不自覺陷入只是看字的模式,直到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出現很多「癢癢的」感覺,仔細感受它後勁還挺強大的,但真的不是在開黃腔,這股騷動單純是腦袋覺得它太有趣了,不像是寫得有道理卻難以實現的書,方法很可行也讓人想為生活開始貫徹一些小改變。

分享書中闡述「習慣」這角色從何衍生,在利於生活之中所扮演的重要性,為了理解這段我重複咀嚼數次:「習慣是透過經驗獲得的心理捷徑。某種意義上,它只是對你過去解決問題的步驟做的記憶,只要條件對了,你就能訴諸這份記憶,自動套用相同的解決之道。它的形成相當有用,因為意識是大腦的瓶頸,一次只能注意一個問題。所以,為了眼前最重要的任務,大腦總是努力保存你有意識的注意力。只要情況允許,意識喜歡把任務分配給無意識去不假思索地做,這就是一個習慣形成時所發生的事。習慣減輕了認知負荷,釋放出心智容量,好讓你把注意力分配給其他任務」。

回到我剛才所提到的「平衡」生活,也是以前我時常嚷嚷著渴求的狀態,但如果當我決定只把它當成一個名詞,而沒有支持它發生的行為,那我還是一樣在與我的期待相互矛盾,即使當下可以換到的是輕鬆,但我遲早還是得正視它,又正因為「平衡」在過去的經驗裡對我是如此有重要性,因為不夠充實自己的生活,才顯得工作佔據了全部,但事實並不是,莫名的壓力如影隨形,所以我必須將「平衡」轉化成動詞,用小小的改變去架構、使它發生,在我舊有的習慣裡加上新的「好習慣」也確實對建立它有了幫助。

我實行的很慢,但不須依靠意志力或毅力也能維持的行為,透過環境的提示去觸發新的習慣發生,以前我會叮嚀自己醒來要先喝水,但事實上都接近中午才喝下第一口水,於是我睡覺前要將一瓶 300 毫升的水放在手機旁,切掉鬧鐘時碰到了水即觸發提示,順手就執行;總是要花很久時間讀完一本書,我嘗試在出門前把書放在枕頭上,然後刻意強化「我習慣每天閱讀書籍」的身份認知,上床休息時看到躺在枕上的書,一開始限制自己只能讀十頁,漸漸的很輕易就能讀半個小時甚至是一小時,但頁數並非是重點,而是我成功執行它的頻率,完成了我會在本子上打圈;強化「因為我是個喜歡吸收新事物的人」身份認知,每天早上在訂外送之前,至少要撥 15 分鐘吸收投資或理財相關的資訊,接著才會吃早餐,因為完成了任務,所以早餐對我產生獎賞的錯覺,現在對我而言已是每日的習慣;工作期間「待處理」的訊息標籤是綠色的,讓人想逐一完成按下「處理完畢」、看見清單上的待辦事項,讓人想一個一個搞定再痛快地在框框內打勾,透過圖示的提醒對我有警惕的作用,還有因為「我喜歡將工作有效率的完成」。

雖然我知道這些很小很小的習慣養成並無法立竿見影,但干擾變小了,也能有效去完成,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但這之間很不同的是,生活中有些習慣可以只是「做完」,而工作上更強調的是「把事情做好」。

是呀!終於,每個人某些時刻都會突然受夠了自己的某些壞習慣所帶來的困擾,應該說是厭煩那一份縱容它不斷發生的壞毛病,疲憊於只是嘴巴上喊著決心啟動卻「看似喊了就會有改變」的惡習,眼看著方向與目標背道而馳。

「許多人在認知的沈眠中度過了一生,盲目遵循著附加於身份認同之上的刻板印象」-原子習慣,所以我們的不進步可以有很多的理由,就像我們曾因為「我很不會記人名」、「我對科技一竅不通」、「我數學很爛」、「我不擅於與人溝通」、「我無法早起」...等等的身份盲從認知,讓自己都深信自己無法在該領域有所成長是很正常的,安心裡得的限制自己也遲遲無法進一步跨越。

「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心理學家格榮。在生活中扎根的各種行為多半會變得自動化、無意識,如果習慣一直是不需要動腦筋的,就不能期待有所改變。

原來每一個渺小到不行的行為模式確實這樣無聲無息地在左右著我們的人生,而習慣的心理紋路一旦被刻進大腦,幾乎不可能完全移除,它在幾秒內發生,卻可以形塑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如果方向是錯的,同樣也可能以複利將人帶至天秤的極端傾斜,一步步侵蝕掉原本可以更好的生活。

但是常常光是有目標就會感覺有所進展,而且行動之前不必冒失敗的風險,因為失敗或被公開批判讓人難受,我們不知不覺就傾向避免發生這種狀況的情境,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處在啟動的狀態,卻從不採取行動的原因之一...,拖延失敗、讓受批評的可能性延怠。如果伊隆・馬斯克也是這樣,那特斯拉創辦後就不可能這麼快的誕世了吧。

想不到在這個數位世代,資源隨手可得的便利性,卻阻礙了大多數人的專注力跟行動力。空有目標沒有系統,不夠;只有計畫而沒行動,也不夠,殘酷的來說,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就已經夠讓人費力了,但事實上卻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識破的。

就像閱讀書籍對我來說是啟動的儀式,我會感覺自己不斷在充實及累積,但真正「開始動筆」寫心得才是實行,雖然閱讀的過程和看電影一樣,總是能比寫作帶給我更大的享受,但是持續練習對於提升文筆卻是更為重要。繳出文章後,公司願意為你的文章或是你為自己付出的努力給予獎賞,就是讓人想一再的重複行為的吸引力。

而每一個崗位正式交接之前的學習也是,一開始除了沒有自信還覺得困難重重,想做好卻沒做好的沮喪與壓力,但隨著重複的頻率增加受到刺激的神經迴路開始奔跑,錯誤被修正、過程逐漸優化,困難就能變成挑戰,此刻腦海為何浮現派遣女醫裡海老名高喊「改變與挑戰」的模樣再搭配手舉高畫圓的手勢...。

就算那些實力與我們相差甚遠的人也是,創業的領導人,一定也會遇到某些日子根本懶得現身,好比我的主管..(請快速略過);而健身的人,對於某些訓練動作根本不想完成;作家到了寫作時間,一定會有某些時候根本無心打字。但是,在討厭的時候、痛苦的時候、筋疲力盡的時候還是挺身繼續,願意在任何心情時都採取行動,或許不會每次都是樂在其中,但「非必要、別中斷」,即便是早已重複多次、感覺無聊的練習也是,都是造就成專業與業餘的差別,就像想變壯之前,必須挺過多次破壞肌肉的痠痛感還得持續重複的訓練。

所以主管從以前到現在,時常勉勵我們:「如果願意為了讓自己進步而不斷閱讀、寫作,讓自己刻意練習,那一定會進步很快的」,雖然是不爭的事實,仍是一個又愛又恨的挑戰,一個為了刺激我們從業餘前進成專業的過程,除了寫作以外,刻意丟問題讓員工去判斷、自行解決問題,也是為了不剝奪我們進步的空間吧。

我知道自己進步的速度有些停滯,那就換個視角去檢視吧,看一看是不是有哪裡可以再做得更好。但我必須說,這好似正面的想法並非是在意識到的第一反應,是在質疑自己後與之磨合、激勵下才轉換的。

「至善者,善之敵」-伏爾泰,如果什麼事情都等力求完美才要開始,可能就永遠不會做了,沒有人會一開始就很擅長、也不是每個我們認為:「他很擅長,想必一定做得很不費力吧?」、而就算別人的過程沒有自己那樣費力,那也是他努力才有的,就算沒有靈感也不想要每一次的練習繳白卷。

決定不努力時,可以有很多阻礙的藉口,因為強大的成果總是姍姍來遲,在沒看到或擁有到它的時候一定會先執行當下浮現的任何衝動,好比繼續賴床、瘋狂追劇..等等,縱容和逃避自知該做的事。

最後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會是最後那一下,而是過程的「每一次」敲擊,以前歷經好幾次的選擇最終還是照當下心情走,後來發現如果在自己發懶之前,就先穿上鞋子出門、就算沒有靈感,還是先帶著筆電到咖啡廳,各種「要做」與「不做」都會堆疊著後續有沒有進度的關鍵,「靈感」和「靜下心」對於寫作真的很重要,但靈感跟心靜其實也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去塑造能產生它們的環境才是即刻要處理解決的。

我們可以追劇、可以賴床、可以吃高熱量食物、可以休息不運動,只要它們是在你意識允許發生的事情,都是被接受的,所以更應該在自己心懷正確念頭時去鎖定未來的行動,而不是坐看當前欲望把你帶西向何方。

就算工作的熱忱不總是炙熱,抱負也不一定會隨著年資而延續,但這些也不是真正支撐的原因,就算這些似乎都將消失殆盡了,每個人背後都有屬於自己拿強大的理由。對於員工而言,雖然工作上一定會有私人情緒、不滿或是抱怨,但在能力無法改變的範圍,還是務必用著「公司沒有那麼需要我,而是我比較需要公司」去認真負責自己該做好的每一件事,只要是一天還待在這間公司,唯有和老闆一起努力,打造出讓人有信心的前景才是睿智。

前幾天我在某一篇文章上看到關於「隧道效應」會帶給人們的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甚至好幾代,人在有壓力和困難的情況下,通常只能看見很立即、短淺的事物上,難有中長期考量。就如同一個人身處隧道,只看見出口的光,無法看得寬廣,在做決策時亦無法想得全面,最後做出不利的決定,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都該勇敢正視自我,包括另一面的自己或是那躁動的靈魂,在能夠看得遠的當下,別以隧道視野望著一片寬廣遼原,在能夠建立及校正的時機,也別輕易放棄了認識自己的機會。

「缺乏自我覺察是毒藥,反省與複查則是解藥」,我們都是知道的,這句話我也很認同,也會時時警惕自己。

直到現在,很偶爾的時候,我會想起一篇提到平行時空的文章,是給勉勵一個女孩的故事,我在想,如果真的有著平行的宇宙,我一定會很好奇另一個我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又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但我要告訴另一個自己,別擔心,我也會努力追上你,或是我很開心這個時空的我有好好的過著,我們不能把命運推給一夕之間,曾經,如果這一切都會有解藥,我們都會嘗試喝下它嗎。

      
                                                      -文章末-           21/04/15繳交

(繳交內容結束)

本次為自發性繳交心得,因此沒有題目與繳交期限,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04/15 01:33 繳交。

個人建議:

首先,就知道你是「言黃子孫」。

「殘酷的來說,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就已經夠讓人費力了,但事實上卻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識破的。」我很喜歡這一段文字。

若是你的費力,只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那這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嗎?要費力、都耗時間了,那就讓自己真的努力,而不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

你的文章寫得很棒,越來越好,這也就是我曾經跟你說過的「你要勇敢一點,在文章裡頭去解構自己,去分析自己過去的經驗」。未來,你才會有更多的意識、能力去重組每一個決策。

有意識地去進行無意識行為,別像一般人一樣總是無意識地進行有意識的行為,比如汽油降價前的大排長龍、比如排隊三四個小時就為了換一份免費的三十元早餐…

不過,光是「意識到自己可以再更好」這是不夠的,剩下的就是努力地執行並適時地修正。

還有,要適時、適當的協助你身旁的同事,讓我們的場域能擁有更好品牌未來。

「領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而是我們要努力讓自己能「做多少事,就能領多少錢」。

【 不要問國家能夠為你做甚麼,要問你自己能夠為國家做甚麼。】- 約翰.甘迺迪。

〖 Ask not what your compan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mpany. 〗by 心容中醫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04月份獲得 15%的 iPhone 12 pro Max 256G,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