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增厚術〉43歲免疫美女第五次試管植入受孕成功

診間速寫,為了避免速寫對象被認出,文章內容會適當的放大特徵或是縮小特徵或是扭轉特徵,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因為文章的內容而影響您的心情~

不如天算

對啦對啦,我終於又有心情寫文章了。

在已經富奸許久的拖稿玩家大賽裡,我想要來聊聊這位「超過43歲、已經取卵多次、在上個月試管植入第五次終於順利中獎、取得媽媽手冊」的免疫媽咪 弄出人命 的好孕事蹟。

有持續追蹤敝院八卦近況的 腦讀者就知道,自從幾週前,我心愛的 Model X 車車的大電池在宜蘭超充掛點、沒商量餘地也無法拒絕的被拖車司機親自載回娘家,尤其是當原廠專員竟然說大電池從美國運來至少要等到明年1月,現在整個特斯拉廣場都停滿了大電池死掉、待修的MX,再加上近況已經兩年不能出國,我的心情就低落到再也沒有什麼動力寫文章惹。

就在 MX 回到娘家的第一天,我很認份把另一台油車給整理好、想說再跟她熟悉熟悉、溫存溫存,說不定會別有一番風味。但,沒過兩小時的光陰,我就震驚無奈的發現「瑞凡,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這不只是句台詞,更是舉世皆知的普世價值!

眼前的這台油車不但起步比旁邊腳踏車還慢(超羞恥~),油門也完全沒有動力回充,搞的我這個已經習慣「單踏板輕鬆踩放電門來控制車速」的人,總是會忘記踩剎車而多次差點發生車禍事故,讓 人超級崩潰。

也因此,Model X 回娘家的那一週都還沒結束,我就已經實在是忍不住,千方百計去盧銀行的親切貸款專員幫我弄了一台 Model 3 來代步,就當交車的那一刻起,我原本有金城武相伴「心則慢」的人生又變回去彩色的惹~

除了,我必須習慣「摔進去、爬出來」的 Model 3 駕駛座之外,生活的一切都非常之美好,也因此想起來了怎麼好好生活、擁有好心情,我也突然想起了我有文章要寫,因此才很認份地打開 mba, 開始查資料、寫文章。

廢話不多說,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新科準媽咪的好孕故事吧~

京都的楓紅,讓人驚艷不已,但你知道嗎?當葉子變色的時候,就離落葉日不遠了~ ©心容中醫


舊患者,新故事

大約兩個多月前,這位在我門診患者群裡年齡偏長(超過43歲)的美女「回到了」我診間裡,使用「回到了」這三個字是因為「這位美女患者的臉蛋與名字,在第一時間我是能夠連結起來的」。

畢竟我門診裡的好孕患者實在是太多,所以每當跟診助理在診前匯報當日待回覆訊息,總是很興奮地告訴我:「 XXX 傳訊息來說她懷孕了!」、「 YYY 的老公來報喜,說腦婆順產、母子均安~」的那一個摩門特,還真的有超過一半的比例,我都是露出迷茫的眼神問:「Who is She ?」

而這種時候,我除了趕快打開電腦、審閱病歷、仔細研究個幾秒鐘,是別無喚醒記憶他法的。

如果當初有乖乖完成建議療程的患者,我一定可以很快就把她的病史、體況、試管療程概要資訊…回想起來;但,也有些患者看診不到一、二個月的時間,不是自行中斷療程、人間蒸發,就是「發現懷孕」後就自作主張的頒發滾蛋證書給自己,也都不會來個消息主動通知一聲,導致即使反覆閱讀病歷來回好幾次,我還是會想不起來她到底是何方 妖孽 神聖

不過,因為眼前這位美女是屬於規律回診、謹遵醫囑的那一群資優生,因此當她一屁股坐上看診椅時,我就能用著很溫柔婉約、和煦陽光的口吻關心:「親愛的,目前試管進度到哪裡了?」

聽到這個問候,她先是嘆了一口氣,然後從包包裡頭拿出了一整疊的試管嬰兒治療單,直接重重的落放在我面前。

「心容醫師,自從四個月前,您說我的身體狀況已經可以暫時休息、不用再吞苦藥之後,我就有一大段的時間都沒進行試管療程。」

「但,兩個月前的那次月經週期,我生殖醫師原本打算繼續取卵,像往常一樣植入第三日的新鮮胚胎。」

「結果,卵是取到了、也有順利受精,可是卻連續吃了快一個月的益斯得(雌激素),而且內膜竟然也只長到 0.63 cm

「我生殖醫師後來自己就決定放棄植入,先把 Day3 的胚胎冷凍起來,而且現在也已經開了催經藥給我,說下個週期再繼續取卵看看好了~」

美女媽咪邊嘆氣邊說完這一串。

適合植入的子宮內膜厚度 】

適合進行試管植入的子宮內膜厚度,約在 0.8 ~ 1.2cm之間。

恩,就在我拿起那一疊「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好幾次的」、「XX生殖中心試管嬰兒治療單」後,我很快的找到這位生殖醫師記載內膜厚度的方格,然後一張一張往前翻閱、比對。

ㄜ…
曾經有已經吃到「益斯得(Estrade) 早、中、晚各 3顆,但內膜還是長不上去」的情況?

那你現在這一次「每日 4顆的劑量,追了 30天,而內膜還是不夠厚的情況,也就一點都不會奇怪了…」我默默地思考著。

「可是…」我一邊繼續翻頁,一邊開口問:「可是,你今年五月份以前的這幾次取卵後,內膜不是都有 0.9 ~ 1.1cm嗎?」我指著那幾個格子裡的數字,很疑惑的問。

「吼~~~心容醫師,您忘記了嗎?」

那個時候我都還在您這邊調理,內膜厚度當然沒問題啊!

她翻翻白眼之後,又嘆了一口氣。

「您真的都不記得了喔?」她用懷疑的眼神追加了一槍。

呃…對、對不起…,我是真的會忘記有關於畢業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細節~

就在很尷尬地努力擠出一個「戴了口罩也沒人看得到」的不失禮貌微笑之後,我趕緊打開她的病歷,接著再對照我手上這厚厚一疊的治療紀錄,果然發現從去年底到今年五月之前,她確實是乖乖地在我門診裡進行「良藥苦口、弄出人命」之好孕療程。

而且眼前這位很有毅力、已經乖乖完成階段療程的好孕媽咪,曾經有子宮肌瘤腺肌症的病史,也曾經進行過傳統的開腹手術,就在去年底她初次來到我門診前,也已經是「取卵+試管植入三次失敗」,而且其中二次植入時,的確都有內膜偏薄的問題。

另外,她還有一個稍微特殊的免疫體質,在抽血檢查時發現「CENP Ab」偏高,而且已經服用了將近一年的「伯基奎寧,她的生殖醫師也預計會在下一次植入時幫她施打肝素

硬皮症

CENP Ab(anti-centromere ab)是一種在「硬皮症」患者身上可見的抗體。

硬皮症(scleroderma)「全身進行性硬化症」的俗稱,是一種少見的免疫系統疾病,大約每十萬人之中會有 3 ~ 5人有這個疾病,尤其是 20 ~ 40歲的年輕女性較容易罹患,而女性與男性的罹病比率大約為 4:1。

此疾病的發病原因,現況仍不清楚,主要特徵是結締組織過度增生,而沈積在皮膚、血管,造成皮膚緊繃、硬化,以及血管內壁細胞異常增生,引發血管疾病。

此疾病也可能發生於身體其他部位,如:肌肉、關節、內臟等器官,而導致功能失調,然而,因為這種變化最常出現在皮膚,因此造成皮膚的增厚硬化,故稱為「硬皮症」。

硬皮症早期患者可能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手指除了發熱之外,還會有刺痛、發麻等感覺,皮膚可能會出現白色、藍色、紅色等異常顏色,對冷和情緒低潮非常敏感。

硬皮症分型

依據皮膚以及內臟硬化的部位、快慢速度不同,硬皮症可分為兩型:

1️⃣ 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

患者血清中常見 Scl-70抗體、 ANA抗體,CENP Ab的陽性率通常 <5%。

此型由於會侵犯內臟,如果不能及早治療,則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需要高度警惕。

2️⃣ 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

CENP Ab 的陽性率可達 70%,此種硬化症通常只會侵犯皮膚,因此預後狀況通常比較好。

———————–

兩種分型除了抽血檢查,也能以立體顯微鏡進行手指甲的甲褶微血管觀察,若發現微血管的管徑脹大,則極有可能罹患硬皮症。

因此,在某些醫學中心的生殖中心裡,也已經甲床微血管的顯微觀察列入「與不孕相關」的免疫檢查項目

【 有關於免疫檢查,你必須知道… 】

許多免疫指數的檢查結果,只能說明人體內或許有潛在的免疫發炎現象,但這並不代表你就一定罹患了這個疾病;而且相反的,也有不少人是已經出現了極度類似某免疫疾病的體徵,但是在血液相關的檢查上,卻沒有任何明顯發現。

因此,除非你已經被確診為 XX 免疫疾病,否則,在備孕期間所進行的許多免疫血栓檢查,其目的與後續用藥,都只是為了降低「對於懷孕可能會造成的負面、不利影響」的可能性,而且有許多免疫狀態都不持續,是會出現波動的,這完全依照你當時、或抽血前數月、數年的體況而定。

再者,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即使抽血指數異常偏高,卻還是可以順利受孕且安然生產,但也的確有些人雖然抽血檢測異常的情況不算嚴重,卻依然影響受孕的情況。

免疫這件事,看似詭譎又神秘,但我認為這其實是身體內在的防禦機制,既微細又敏感的拔河角力,而且往往難以完全用免疫調節劑控制,即便是現今最新醫學研究,也還是無法全面解讀究竟為何身體會出現這些變化。

因此,當你被診斷出可能會有免疫問題時,你應該做的是開始仔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內容以及運動時數、強度,情緒、睡眠…等等細節,而不是呼天搶地、以淚洗面的放縱人生、放棄治療,讓自己無限陷入這些負面情緒的悲傷泥沼中,你這樣反而會更不利於身體的自我調控、自癒過程。

那一年在奈良春日大社的精彩~ ©心容中醫

看完硬皮症的介紹,我們先回到診間這位媽咪的狀況上。

主角好孕媽咪在當時的初步療程裡,吃了將近五個月的精準客製苦方,而這段期間她又取了 02次卵(生殖醫師曾打算集胚,因此受精後先冷凍),也曾經在內膜厚度正常的情況下有一次植入失敗的紀錄。

但是,因為我認為她原本的「鼻子過敏」、「睡眠品質不佳」、「容易頭暈頭痛」、「常常容易疲倦」、「背部發冷」、「皮膚容易乾燥脫屑」、「手指出現僵硬緊繃感」等症狀都已經改善許多,而且眼前的子宮內膜厚度也都已經穩定,因此我決定先讓她結束現階段的初步療程,先讓她 滾蛋、 休息一陣子吧。

其餘後續的,或許還是得靠再多幾次的取卵、植入,藉此平衡「高齡」、「卵巢功能不佳」及「免疫體質」這幾個因素所造成的不易受孕現象了。

「因為你已經很努力了,我反而希望你可以不要那麼努力,就讓自己神經大條一點、好好腦袋空空的過日子,說不定你這樣會更順利弄出人命呢!」我記得在初步療程即將結束的最後一次門診裡,我對她說了這一句話。

我也還記得那時候的她,很直接的、爽朗的、噗哧一聲笑了出來,也許…這是她聽過最奇怪的醫病關係分手建議了吧?!

於是,美女苦主就這樣乖乖回家休息了四個月,而她的前世今生故事就暫停在這裡,接下來我們就進入這篇文章的重點:「適合試管植入的子宮內膜厚度,到底應該是多少?」


子宮內膜厚度

子宮內膜厚度

以月經週期規律 28天的女性而言,月經來潮、內膜開始剝落,在經期結束時的子宮內膜厚度最薄,大約是 0.5 cm

接著,內膜又會開始增厚,一直到接近「排卵期」(月經週期的第 12 ~ 14日),內膜的厚度應該會有 0.8 ~ 1.2cm左右,而此時在超音波下的子宮影像,內膜就會呈現三條白線(如葉片狀),這也就是許多生殖醫師口中說的「子宮內膜厚度很正常,有漂亮的黃金三條線。」

接著到了排卵後、至月經前的「黃體期」(月經週期的第 15 ~ 28日),內膜厚度大約會維持在 0.8 ~ 1.5cm,持續一直到了月經報到時就會開始剝落,而當月經結束時,則內膜的厚度大約會回到 0.5cm。

在臨床上,生殖醫師通常會希望植入前(無論是當週期的新鮮胚胎植入,或是培養至第五日的囊胚植入)的內膜厚度可達到 0.8 ~ 1.2cm之間,這是因為在這個區間中,植入成功率最高。

若是小於這個厚度,則代表內膜偏薄、囊胚不易著床;如果超過這個厚度,則內膜過度老化,或是錯過所謂的著床窗口(WOI),囊胚也不易著床。

從世界各國的期刊論文中,我們可以發現相似的研究結果:「大約是以 7mm 為子宮內膜是否過薄的分界!」。

7mm子宮內膜過 與否的分界。

【 WOI 】

WOI 是指每個人最適合的著床窗口(Window of Implantation),想確認自己的 WOI,可以進行 ERA(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rray)子宮內膜受性檢測。

【 Endometrial thickness and pregnancy rates after IV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2014年,這篇發表於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的文章《 Endometrial thickness and pregnancy rates after IV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將截至 2013年為止,於電子數據庫中搜尋所得的 1170項「子宮內膜厚度與試管植入結果」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性分析後的結果表明:

僅有 2.4%的植入成功病例,其子宮內膜厚度 <7mm。

A thin endometrium (≦7mm) was observed in only 2.4% of the reported cases.

從所收集的病例來看,可觀察到子宮內膜厚度 ≦7mm的女性,有持續懷孕率與活產率降低的趨勢。

In these cases a trend towards lower ongoing pregnancy and live birth rates for women with EMT ≦7mm was observed.

與子宮內膜厚度 >7mm的病例相比,子宮內膜厚度 ≦7mm的臨床懷孕率顯著降低,為 23.3% 對 48.1%。

The probability of clinical pregnancy for an EMT≦7 mm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cases with EM >7 mm [23.3% versus 48.1%]

【 Thin Endometrium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Lower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in Unstimulated Menstrual Cycles: A Study Based on Natural Cycle IVF 】

到了 2018年,發表於 Front. Endocrinol,針對自然週期植入的研究《 Thin Endometrium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Lower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in Unstimulated Menstrual Cycles: A Study Based on Natural Cycle IVF 》的結論:

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 35歲,平均植入日為週期第 14天。

Age of participants was 35y. Follicle aspiration was performed on day 14 of the cycle.

內膜厚度 ≦7mm的女性,其懷孕率為 7.4%;內膜厚度 >7mm女性的懷孕率為 30.8%,但活產率沒有顯著差異。

Pregnancy rate in women with endometrial thickness ≦7 mm was 7.4 and 30.8% in women >7 mm. Live birth 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二次回歸分析顯示,子宮內膜偏薄(大約 <8mm)與偏厚(大約 >11mm)的女性懷孕率較低。

Quadra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lower pregnancy rates in women with thin (around <8mm) as well as with thick (around >11mm) endometria.

【 Preparation of the Endometrium for Frozen Embryo Transfer: A Systematic Review 】

2021年,這一篇系統性地回顧文章《 Preparation of the Endometrium for Frozen Embryo Transfer: A Systematic Review 》更加清楚地說明了所有與試管植入相關的子宮內膜相關細節,其中也提到:

7mm的子宮內膜厚度通常被認為是“薄”子宮內膜的臨界值,若低於此厚度,許多醫生會取消胚胎移植。

An endometrial thickness of 7 mm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cut-off for a “thin” endometrium, below which many physicians would cancel an embryo transfer.

當子宮內膜厚度在「開始給與黃體素」或「出現 LH高峰的當日」低於 7mm時,CPR(總臨床懷孕率)和 LBR(活產率) 均顯著下降。

Both CPR and LB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endometrial thickness was below 7 mm on the day of P start or documentation of LH surge.

好,在以上這麼落落長、還烙蝌蚪文來助陣的一波說嘴之後,我想廣大讀者們對於「適合植入的子宮內膜厚度」應該是有充分的概念了,那接下來我就來稍微說明:「子宮內膜該怎麼增厚?」

一場疫情,搞亂了所有人好幾年的人生。©心容中醫


子宮內膜,該怎麼增厚

西醫藥・養內膜

現代西醫藥的部分,根據月經週期相應的賀爾蒙變化,目前生殖醫師在植入前,所使用的增厚內膜藥物,主要是「雌激素,但,也是有生殖醫師會搭配阿斯匹靈」促進內膜血液循環

其他比較特殊的、仍在研究(或收集有效案例階段)的刺激內膜生長方式,例如:子宮內施打高濃度血小板 (PRP,platelet-rich plasma)、細胞轉殖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骨盆底神經肌肉電刺激 (pelvic floor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等等,這些還不是很完整確定的新東西,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先暫時不談。

雌激素的使用時間,通常是從月經的第 02日、第 03日開始,而大家比較常看到的雌激素是「每錠劑量為 2mg 的 益斯得 (Estrade)」,生殖醫師會視患者情況而調整服用劑量。

患者只要在月經週期初期就開始服用雌激素,該患者當月就不會排卵,而這種用藥方式稱為「人工週期」或「賀爾蒙週期 (Hormone Replacement Treatment,HRT)」。

既然沒排卵,那就不會有「排卵後的卵泡所發展出的黃體」來分泌黃體素,以協助內膜增厚、拉高基礎體溫來穩定胚胎,因此在人工週期中,醫師會在植入後,開立大量的黃體素製劑,包括打黃體油針、吞小白球、吃得胎隆、塞快孕隆…等等,想盡辦法增加你體內的黃體素。

當然,若是患者月經規律、卵巢功能良好,也是可以完全依循患者原本的自然週期 (True Natural Cycle)、或是施打排卵針來刺激卵泡生長的半自然週期 (modified Natural Cycle) 以進行植入。

至於,到底是該採取何一種週期進行植入?

這個部分,我想我們還是回歸到生殖醫師的專業領域,在我這個不大不小中醫師的天橋底下說書小地方,就不再細說分明了!(若是每個地方都仔細說明,那這篇文章又得要超過兩萬字惹!真 TMD會像是老太婆的裹腳布,濃醇香 ~)

在初步理解了現代醫學養內膜的方式後,我們來談談我這不大不小中醫師,究竟是「如何養內膜的?」。

小妹在開始賣弄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之前,我知道、我都知道,很多人只要提到中醫藥的助孕,街坊鄰居鄉民與方唐鏡們就會 44鵝飛、煞有其事的自動腦補:「唉呀,你們中醫一定會開立含有賀爾蒙的藥材啦,像是紫河車(胎盤)這種東西出來養內膜呀~」

唉~
如果眾讀者們真的曾這樣想過,那肯定是你不學無術、又或者是奇怪的宮廷劇實在是看太多惹!

不論是來自人、鹿、牛、羊…的胎盤,在現況中醫藥的使用上需要顧慮思考的層面實在太廣,例如患者的用藥史、家族史、婦科腫瘤病史等等,因此,我老早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虎姑婆時代就已經不曾考慮過這些藥材了。

更何況,「缺什麼就補什麼」這個「以形補形」的思維太過於直白、去脈絡化,我個人是認為不那麼符合中醫理論的核心價值啦。(直白,不等於「直接白痴」,請不要隨便亂填空,謝謝!)

中醫藥・養內膜

中醫藥調整人體運作的方式,建議可以看作是一個「協助體內各器官與系統達到動態平衡,進而得以自行調節能量循流」的過程。

因為每個身體有恙的人,體內都會出現「某些特定的生理活動過度激烈」、而且「某些生理反應,卻又相對疲弱的」不協調狀態,例如許多與免疫相關的疾病,就是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負責調控的淋巴、黏膜屏障失靈的例子。

然而,在我個人的中醫臨床經驗裡,這類症狀與現象卻是很難單純以「過多就壓抑,過少就補充」的這種想法去處理,不然就不會出現「即使用了大量的免疫抑制劑,而免疫指數卻依然控制不良」的情況了。

根據質能守恆定律,能量無法被消滅,它只是被轉換了型態而繼續存在,我想這定律的概念,若是直接應用在人體內應該也是一樣。

過強的、集中在某處的能量(如發炎部位),成因可能是淤積、阻塞,而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其疏通、引流、宣洩至其他更需要的部位。

功能不佳、能量不足的區域(如偏薄的子宮內膜),我們則要想辦法開路,將它處過多的能量導引到這個位置來協助發展、修復。


我認為這就有點像是治水,需要用到「順勢而為」這個概念。

而且,我個人蠻喜歡另一個層次更高、更複雜的類似說法,這是古一大師對著尚未開啟靈性之門的奇異博士說的:「你無法讓河流聽命於你,而是必須臣服於它的水流,借用它的力量。」

奇異博士當時的回答是:「靠俯首稱臣來征服?這根本沒道理。」

一開始,我也無法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涵義。但,隨著光陰流逝、人生經歷許多波折,這些看似磨難、實為磨練的養分,反饋到了我的臨床經驗之後,讓我對於這個說法有了新的體會與視野。

所以,用中藥養內膜這件事,雖然有一點複雜,但本質上卻也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難懂。

你無法讓河流聽命於你,而是必須臣服於它的水流,
借用它的力量。

古一大師

無論是多麼洶湧的大海,都會有靜謐的一刻,反之亦然。 ©心容中醫


吃錯雌激素劑量的兩個患者

【 案例:吃錯雌激素劑量的兩個患者 】

近幾個月,我曾遇到 2個要進到植入療程的萌媽咪 A與 B,出現了「不小心吃錯雌激素劑量」的狀況。

生殖醫師原本交代她們從月經第 3天起,頭 3天早晚各 1顆雌激素,而接下來的 3天早晚各 2顆,最後 3天則是早晚各 3顆雌激素。

但,她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劑量的改變,變成這 9天內,早晚都只各服用了 1顆。(可以同時遇到兩組都用一樣方式吃錯的患者,也是很令人傻眼!)

當她們一前一後回診到生殖中心時,她們的醫師聽到眼前的患者吃錯劑量後,都嚇了一大跳,很擔心她們的內膜厚度會不夠可以如期植入。

但,很幸好在超音波一掃下去之後卻發現內膜厚度都 just make,而且後來也都還是很順利地進行植入療程。

真所謂當醫師的心臟要很大顆,都是心事肥大的病友哪~

廣大的讀者們一定會想問:「心容醫師,您總不可能一開始就預料到這些 該屎的 可愛患者都會吃錯藥吧?」

「那麼,您究竟是開了什麼藥,讓患者在雌激素服用劑量不足的情況下,卻還是能夠靠著吃苦而增厚到一定的內膜標準?而且又不會過度增厚、老化,而影響到植入?」

恩,除了水晶球愛好者與掐指神算俱樂部成員,有誰是會一開始就預設患者「很該屎的會吃錯西藥處方」啦?

「精準診斷、精準治療」所提供是因應患者當下體質所開立的中醫客製處方,而其核心價值所秉持的正是「可以讓身體產生自行調節的動態平衡能力」,而這核心中的核心,自然就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身體對於外界所有刺激、內在變動的緩衝力、容受力。(外界刺激包括服用藥物、飲食改變、溫差變動、濕度變化;內在變動包括情緒變化、睡眠狀態改變…等等。)

說穿了不值錢,我想這應該是大家都能懂的道理,不是什麼太神秘的 葵花寶典 四十二章經藏在東郊皇陵啦~

【 案例:吃錯雌激素劑量・患者A 】

A媽咪是個體型瘦削容易緊張、失眠的好孕患者,尤其是每次進到試管療程,她都會非常焦慮

因此,我就會在她植入前的處方裡加入了疏肝理氣、滋陰清熱的藥物,其處置目標是為了能讓她好吃、好睡,減輕因爲自律神經失調而對於內分泌系統、以及藥物吸收代謝的干擾。

【 案例:吃錯雌激素劑量・患者B 】

B媽咪的體型略為圓潤,有脾虛痰濕、容易水腫的體質,因此我在她植入前的這段期間,使用了溫通脾胃、消水腫、有利於腸胃運化水濕,並且能提高對營養(或藥物)吸收能力的處方。

所以,她的藥方從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清一色都是腸胃用的調節藥物,但自古有云:「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照樣造句是:「賤人是人,賤人不是人,賤人又是人」。)

當她順利植入後,在回到敝院的好孕門診時,用著很驚訝的表情告訴我:「我吃錯西藥,但是內膜卻很夠厚耶!」

那時我也只是淡淡的告訴她:「你上次的中藥處方裡,我有加入協助養內膜的藥,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

不過,這篇文章的苦主媽咪,狀況又跟上面那兩個天兵 AB不太一樣。

由於本篇的主角目前才剛開始服用催經藥,估計她的月經應該會在 7 ~ 10天後報到,因此我先開了 7天的客製苦方協助她調經,並且交代她在月經報到時,率先前往生殖中心取得排卵藥物後再回來中醫好孕門診。

10天後,她果然很乖的在預料時間內出現,而當天正是她月經週期第 03日、也的確是剛從生殖中心取得此次的排卵藥物後,就立刻直接飛奔我的門診懷裡,請求協助同步開立養卵、內膜增厚的相關處方。

「生殖醫師說雖然目前左右卵巢,各只照到一顆基礎濾泡。」

「但,如果這一次取卵順利,內膜厚度也足夠,那麼他還是會希望我依照過去的慣例,這次週期就直接進行鮮胚植入。」

她如此告訴我。

我看著她治療單上的處方用藥,恩,生殖醫師前 3天給的是很基礎的口服排卵藥 clomid後 5日則是每天施打 150IU的果納芬,也算是走微刺激的路線( 1年前她的 AMH 還有 1.4,但是自從開始取卵後,她的生殖醫師並沒有繼續追蹤這個數值)。

我再翻了翻她之前的治療紀錄,也推算了她最快可能的取卵日,於是就先開立了 10天的苦粉+苦水給她,並交代她中藥可以服用到取卵的前 1日,而且在取卵後確認了後續療程時,再過來我的門診報到。

嚴格來說,她在這個週期要取卵、又預計要植入,應該可以算是個半自然週期,所以這種時候,中醫藥該怎麼協助?

因為本篇主角的好孕媽咪,其體型算是穠纖合度,但有鑒於她過去曾出現過「在植入療程期間,她即使謹遵醫囑服用了足夠劑量的雌激素,內膜厚度也都還會是偏薄,因此無法植入」的情況,因此我給她的客製化苦方裡,除了原本協調免疫機制為基礎的涼血生津方向,另外,養氣補血的藥材種類與劑量也相對提高了不少。

陰陽之間,總是相生相滅,人生跟景色一樣就因為有了對比,才更加豐富。©心容中醫

看到這邊,你 可能 應該已經發現了,這篇文章到目前為止所出現的的三位好孕苦主,在預備植入前的養內膜期間,所使用的處方原理都不一樣。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之前來我們診所跟診學習的中醫實習生們,會在看了我開立的取卵、植入期間的藥方時,立刻吹來一陣讓自己背脊發涼的濃霧迷宮,因為他們根本看不到那些所謂傳承經驗教科書上的經典、知名、可直接作用在子宮、卵巢上的方劑名稱。

這個部分也是我目前最感到困擾的問題,目前我所累積出來的大量資訊、跨領域思路、而且又必須時時更新微調的好孕經驗值,又是該如何傳承下去?(這也是近年來不再輕易收取中醫跟診實習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昨天後來有取到 3顆卵耶,而且都有受精。」

「生殖醫師說如果 LH的數值也不錯,就會在 3天後植入…」

12天後,這位媽咪用著笑瞇瞇的表情跑回來,屁股還沒坐穩後診椅就急著把治療單推到我的面前並開口說。

我看著內膜厚度那一格,清清楚楚寫著「 1.0 cm」,在內心感到欣慰之餘,實在是忍不住淘氣炫耀式的半開玩笑說:「你才回來吃了 10天的中藥,內膜厚度就足夠了?這麼 風行草偃、 趕鴨子上架?」

「恩啊,之前也都這樣不是嗎?心容醫師您是都忘記了?」她嘟起嘴巴、用著斜眼喵我。

我不理會眼前的挑釁、只專注在開立「植入後可服用的中藥處方」。

雖然她這次的植入也算是半自然週期(有取卵),但是因為高齡、卵巢功能不是那麼好,所以估計生殖醫師後續應該還是會開立全套的黃體素製劑(小白球+口服得胎隆+快孕隆塞劑)。

再加上,此次植入後要施打肝素(我預計是每日 6000IU的克立生),因此中藥處方裡加入協助活血(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劑量與種類,勢必是一定要調整的。

另外,我還得兼顧穩定她的內膜與高溫、並協助她安定情緒、進行有效睡眠,因此這組必須讓她服用 12天到開獎驗孕當日的中藥處方,在質量與型態上要達到相當圓融、協調的標準,那可的確是必須要花上一點時間思考的,恩,大概是 30秒這樣。


每個試管療程,
都一定要全套中藥,同步調理到驗孕?

廣大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想問:「每個要走試管療程的人,都一定要這樣搞嗎?用盡全套中藥同步調理到驗孕嗎?」

我的個人看法是「其實不一定」。

會需要動用中藥從取卵前的調理、一路同步吞到開獎驗孕的,通常都是已經歷多次人工受孕、試管療程的「人命尚未弄出成功」之辛苦患者。

如果是那些年紀較輕、體況較不複雜、也沒有免疫血栓體質的好孕患者,而且你選擇試管療程通常是因為結構的問題(例如:雙側輸卵管阻塞),那我通常都會建議「中藥調理到取卵前或植入前,就可以暫停,先安心的去進行生殖療程」,後續頂多就是中獎後,再回來用中藥協助安胎到滿三個月為止。

因為小妹醫師我本人一向秉持的 提油救火的火爆女子 懸壺濟世原則是:「你需要什麼樣的治療,我會如實提出建議。」

然而,如果你已經不需要繼續治療,那麽你就算在我面前放一條金塊,我也是不會讓你繼續服藥的。」

但,一條不通,你可以試著放四條,說不定會通,烏丸四条通。(肝陰陽咧我好想念京都~)

水藥出動與否的好孕變因

1️⃣ 這個週期要取卵嗎?取卵狀況如何?下個週期要繼續取卵嗎?

2️⃣ 當月是否需植鮮胚?還是下月才要植凍胚?

3️⃣ 植入之前的週期是否有安排子宮鏡檢查?或是輸卵管攝影?

4️⃣ 生殖醫師究竟是採用人工週期、自然週期、半自然週期進行植入?

5️⃣ 植入前的雌激素劑量為何?是否另用到伯基?

6️⃣ 植入前後是否另外使用類固醇、肝素、復邁、免疫球蛋白、安思平、莫須瘤等等免疫血栓相關藥物?

——————————————–

以上變因都會導致我所提供的客製處方會必須進行調整,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水煎藥處方可以高濃度的自由變動比例,可以非常快速的進行精準高濃度微調。

而那些科學中藥粉末的方劑藥物組成,基本上都已經被固定,實在是很難達到我現在對於有感療效的理想濃度即時要求。

身為好孕患者,你必須精準知道的

如果我們在初診時就已經溝通確認完畢,結論是你想要先調理身體、不安排取卵與試管療程的話,那麼當你後續出現任何生殖療程的進展或是異動,你也一定要優先讓我知道,至少要來訊告知我。

若是夫妻倆一時心血來潮,在月經報到時衝去檢查卵泡,也立刻決定要開始使用吃排卵藥、打排卵針,我認為這些決定都沒有關係,因為我門診裡的確有許多情況是且戰且走、充滿各種療程不確定性,但,請你務必、一定要把生殖醫師所開立的處方,拍照傳來給我看。

因為,我需要知道…

生殖醫師的排卵針究竟是用了果納芬?倍孕力?娩俐諾兒?

如果是果納芬,劑量究竟是 225IU 隔日施打連續 03次?還是 150IU 連著打 06天?

破卵針是用克德諾?第凱德?

有用到帥健(生長激素)嗎?有用到康速龍(類固醇)嗎?有用到防跑卵藥物(如欣得泰或是高劑量的布洛芬)嗎?

如此一般,我才有辦法精準評估「這些西藥是否還在我開立的中藥處方可容受範圍內?」,這樣我才能知道有沒有需要請你再次回診調整中藥處方內容?又或者是需要調整中藥處方的服用方式?

我很能理解大家想要含飴弄孫的心急感,總是 一有錢就想花 一有卵就想取,但是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好孕戰役裡,我們都是同一隊的戰友,你如果能讓我掌握更多的資訊,我就越有機會能是你的神助攻,而且我可以協助的部分,可能會遠超乎你的認知、想像與期待。

所以,請不要在什麼都弄不清楚的情況下,你自己繼續亂吃其他親友牌、來路不明門口踢到的中藥、又或者是就隨便亂停藥,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你的好孕療程、結果受到嚴重影響。(絕對不只是被小妹醫師咆哮、叫你滾出去而已!)

當然啦,如果你不拘小節療程後的取卵結果很棒棒,那當然最好,但,我個人實在是很不喜歡歪打正著的那種狀況啦~

醫療行為,總是需要精準診斷並客製化、且儘可能精準投放,不是嗎?

14天後,她再次回到我門診時,我對著她挑了挑眉毛,意思是問:「結果呢?」

「我昨天回去抽血驗孕了,β-HCG:142.3。」

「醫師繼續原本的處方,叫我下週回去照胚胎。」

她靦腆的點頭說明。

恩,眼前的她雖然力圖掩飾,但是空氣中所瀰漫著的抖音,我還是聽得出來她真的有些微微激動,畢竟這是努力了快三年,大姑娘的頭一次植入成功!

我雖然很替她開心,但身為專業醫師的我,還是得用很安詳的口吻說:「我知道了,目前請你保持平常心就好。」

「接下來,我們的任務就是協助安胎到滿 12週。」

「那,我怎麼知道胚胎有沒有正常發育?」

「我有需要每天都去檢驗所,抽 β-HCG 看有沒有翻倍嗎?」

她很猶疑的開口問。

歪腰,不用,好嗎?

我當然知道這個階段的媽咪總是會患得患失,我之前還聽到一個患者告訴我,她從第一次驗孕驗到兩條線之後,每天都會拿出驗孕棒來使用 8次(拿同一隻就算了,每次都拿新的),清醒著就只想確定自己是不是弄錯惹,而且只要那兩條線的顏色有那麼一丁點的深淺變化,她就會緊張到吃不下、睡不著,深怕肚子裡的那塊心肝寶貝肉會有什麼萬一。

但,我是認為實在也不需要風聲鶴唳到這種程度,因為懷孕這種事,真的是「盡力後,就看緣分」。

此時,我嘆了口氣說:「拜託,真的不用天天跑檢驗所,你不如回家對老公宣告,說你從此以後要開始過著貴婦生活,這我認為還比較實際一點。」

「而且,如果你真的很擔心,我現場是可以再讓你用一次驗孕試紙,我來看一下第二條線的顏色,應該是可以大致判斷現況。」 

「我剛剛從進門開始就一直在憋尿,無非就是想拜託心容醫師您讓我再驗個孕…」

「我現在馬上就去!」

她馬上點頭如搗蒜的說。

她馬上搶走了助理手上的試紙、紙杯,意氣風發、得償所望 很豪邁的把手機、包包都擱在診桌上,立刻奪門而出,只留下目瞪口呆的我與助理。

媽呀,這麼想驗孕,你可以從一進門開始就告訴我,幹嘛要憋尿?而且現在跑這麼快,你是因為尿急吧?而且你身為孕婦怎麼還能跑這麼快,在我面前使出乾坤大挪移步法這是正常的嗎?

我忍不住心裡一堆圈圈叉叉的問號,兩分鐘後,她敲門進來,遞給我那條臉上兩條線的試紙。

我望了一眼之後,就對她說:「顏色雖然一深一淺,但是以我長期觀察患者血檢數值、試紙色度比對的結果,目前的數值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接著我拍拍她的手,示意她要安心,然後就把試紙放回外包裝裡遞了回去,她也很寶貝的接過兩條線的試紙,又用著虛無縹緲的眼神,一直盯著那條狀物看個沒完。

恩,這其實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就像是媽媽與寶寶的第一次見面,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刻。

但是,萬萬沒想到是…
此時我們家那個呆萌的可愛新助理,竟然默默瞬間移動到她的身後,打算把這一張 呈堂證物 試紙給回收丟棄!

天啊,我都快要昏倒惹~

「一條線的才有需要回收,那種有兩條線的,千萬不要收走,身為美女小妹醫師我,可是阻止不了瞬間突沸的好孕媽咪會做出什麽樣的驚世舉動。」我趕緊開口喝斥制止眼前跟診助理的大膽行徑。

經過這麼一吆喝,呆萌的艾蜜莉用著很不好意思的表情,又溜回了自己的小角落,躲在實在是有夠多的螢幕底下。

「對呀,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到有二條線的驗孕試紙。」

「我要帶回去當紀念!」

仍沈浸在弄出人命氛圍裡頭的迷濛媽咪,燦笑著說。

1週後,子宮內也照到了胚胎;再過 3週,她總算順利地取得媽媽手冊,我也終於可以為這篇文章做一個美好的結尾!

新宿御苑。©心容中醫
豐富與凋零共存,忙碌與慵懶也共好,拍攝於新宿御苑。©心容中醫

在文章結束之前,我想要再提醒一件事。

如果你正在備孕,可以驗到正常排卵、但是月經量卻異常的少(無論你如何的補充營養、或是進行中藥調理,內膜都無法增厚),而且以前曾經進行過子宮手術,例如:人工流產、子宮內膜搔刮術或是肌瘤、腺肌症切除手術等等,那麼請你一定要懷疑「子宮腔沾黏」的可能性,並強烈建議你「一定要進行子宮鏡檢查」。

因為,在我現況的門診週期裡,就有 4位備孕的媽咪有子宮腔沾粘問題,而且病況的程度不一。

那些嚴重的甚至需要每週進行 1次冷刀,一層一層仔細的清除發炎、沾黏的內膜與結痂部位,前後可能會需要數月至半年的時間,才能再進行後續的內膜養護;而狀況比較輕微的,做一次子宮鏡大概就可以達到八九成以上的清除沾黏效果。

只是這 4位備孕的媽咪有個共同狀況,都是「發現沾黏的時間太晚」,以至於又多虛耗了 1 ~ 3年的備孕光陰。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時間永遠是我們的最大敵人」這是眾所皆知的大道理,眾求好孕媽咪們也請千萬不要輕忽任何可能會導致不易受孕的成因~

而目前,我現況門診週期的幾位媽咪都已經進行過必要的子宮鏡手術、處理沾黏,也都已經進到內膜養護、準備植入的階段。

之後有機會,我會再另開專文來說明「子宮腔沾黏」、聊聊這幾位好孕媽咪在後續的治療與植入狀況。

很多時候,非得穿過濃厚烏雲,才能一窺豐盛。©心容中醫


文章完成之後的故事

通常不會有這個章節,也不應該有,就像「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一樣,但真實的故事就是會有各種可能性,白馬王子與白雪公主結婚後也可能會生下黑寡婦(等等,這個比喻好像有點…),珂賽特小時候雖然是白人,但是長大後卻很有可能會變黑人,尤其是在英國倫敦歌劇院。

好啦,幹話講多了總會遇到詭,就讓我們先回到「文章完成之後的故事」吧…

1週後,子宮內也照到了胚胎;再過 3週,她總算順利地取得媽媽手冊,我也終於可以為這篇文章做一個美好的結尾。」,就是在這個 1週後(粗體),時間軸讓我們跟著 奇異博士 一起拉回到「她於子宮內照到胚胎的那次回診」。

她於子宮內照到胚胎的當次回診,由於她開始出現胃口不佳、對油煙氣味敏感、容易覺得噁心、腸胃消化不良、一喝水就想吐的情況,再加上原本的西藥種類眾多,服起藥來真的十分吃力,因此我思索一陣之後,決定把她的水藥抽掉,改成一日兩餐的自費藥粉。

再過了 3週,她順利的從產檢醫師手裡拿到媽媽手冊,並且隔日就安排回到我的門診,當時已經懷孕滿八週的她,雖然欣喜若狂,但眉宇間總是夾雜著一點憂慮。

「這陣子這樣吃中藥,我的腸胃狀況有比較好,而且大便也蠻順暢的。」

「要不然,我都不敢用力蹲馬桶,超怕一用力就會出血什麼的,嚇死我了,不過目前是都沒有看過任何出血啦~」

「還好,昨天產檢醫師說胚胎大小很 OK,大概是 1.5cm左右,很符合這個週數的大小,心跳也很正常。」

「而且,他認為我因為是植入鮮胚,黃體功能應該沒什麼問題,所以原本使用的所有黃體素製劑也都已經中斷了。」

「所以,我現在只剩下您這邊的中藥,還有免疫醫師那邊的用藥,現在心裡其實還蠻惶恐的。」

她表情略顯不安的告訴我。

呃…聽到這裡,我心裡忍不住打了個突,心想:「這醫師的心臟也太強了?!」。因為,我確實很少聽到其他醫師,在懷孕剛滿八週就把全部的黃體素用藥都拿掉的。

不過,因為當天把脈的狀況一切正常,所以我只是特別安撫她:「產檢醫師既然都這樣判斷了,那麼你也就不用想太多了,好好放鬆心情、養胎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伯基、奎寧還在吃,肝素也都還在打,中藥部分我會盡可能的協助你安胎。」

「既然該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交給老天爺了~」

聽完後,她優雅又靦腆的笑了笑,起身道謝後離開。

此時,我看著她走出診間的背影,心裡想著「就是她了啦~」,因為長久以來,我一直都想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中醫藥調理子宮內膜厚度」的深度 碎念 文章,看來最適合的人選就在眼前了!

因此,以上這一篇(在「文章完成之後的故事」前),我很快、用不到一週的零碎時間,就完成了資料搜尋、思路統整,並且光速整理出大家眼前所看到的這一篇短文。

然而,很遺憾的是,就在這篇文章付梓、交出去給總編輯準備見光死的那一日,我卻收到了最不願意見到的訊息。

高美濕地
就連每日循環的天光,也是無法完全預測會出現什麼樣的風景。 ©心容中醫

「今天產檢發現胚胎沒有繼續發展,需要進行手術處理。」

「想請問我何時安排回診會比較適合?」

主角媽咪來訊。

看似很平靜的文字內容,然而,雖然我自己身為醫師,也很清楚「未滿 3個月的早期流產機率,並不算低」。

但是在那個當下,我還是深深嘆了一口氣,揪著心,久久無法平復。


早期流產

【 早期流產 】

根據臨床統計,早期流產的發生率至少為 15 ~ 20%。

而隨著年齡愈增加,發生機率愈高,研究顯示超過 45歲,流產率會達到 54%。

Role of maternal age and pregnancy history in risk of miscarriage: prospective register based study

當我看到這則訊息、與當日其他多位順產媽咪的「回報平安來訊」一起出現的時候,實在是讓人感嘆並揪心不已。

即便在那個摩門特,我能很快速、清晰明確的指揮跟診助理完整回訊:「手術後請暫時先休養一週,待出血結束、體能狀況許可後,再安排敝院回診。」

但是,我自己在那幾日裡,「為之心疼」的情緒卻一直揮之不去。

很辛苦的好孕媽咪,好不容易通過了「取卵量偏少」、「子宮內膜太薄」及「免疫體質導致胚胎不容易著床」等層層關卡後,終於成功受孕,而且胚胎也順利發展到第八週出現了心跳,但最後卻還是以「胎停」收場?

這樣的結局,甚至使我好幾個晚上都有點失眠,總是忍不住反覆思考:「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繞樑三日的思緒迴聲。

胎停(流產)原因。

不過,我希望各位備孕美女、養胎中的媽咪,真的不要在看了這張圖表之後,就開始尋找合適的好位置、讓自己對號入座,逼自己成天緊張兮兮。

因為客觀來說,「母體因素的部分」除了「高齡」是現況醫學較難克服的障礙之外,其餘的因子都有機會可以借助「備孕前完整檢查」、「規律服藥控制」、「改變生活方式」及「有效率的精準中醫調理」來共同打造一個適合受孕養胎的體質環境。

至於,「胚胎因素部分」我相信主角媽咪的生殖醫師一定也是心知肚明:「過了 40歲,卵子的不良率幾乎是 50%以上?」。

但是,生殖醫師會選擇幫她植入鮮胚、或是在 Day3就先冷凍,而沒有考慮培養到 D5囊胚來進行 PGS,一定是為了患者著想的必要權宜之計,或許是基於「先求有,再求好」的現實層面考量,擔憂這些受精卵可能無法順利發育到第五日,反而會錯過了「在第三日放回子宮內,讓母體自然修復及孕育」的好時機。

我個人真心認為這些專業考量,真的沒有什麼絕對標準的是非對錯,我願意相信這些一定都是源自於「為患者著想,希望能達成成功懷孕、順利生產」的終極目標。

「在培養胚胎的策略上是否有餘地可以做一點調整?又或者是否可以先花數個月的時間集卵、考慮進行 PGS?植入後,是否應該延長黃體素製劑的使用時間?」

「中藥處方的部分,在當時生殖醫師拿掉黃體素製劑的時候,如果更積極的把協助穩定內膜與高溫的水藥處方加回去,結果會不會就有所不同?」

「如果我們真的盡了所有努力,那麼最終的結果,我想,就端視上天的意旨了吧?但,我們是不是真的已經盡了所有努力?」

「還是因為,因為醫學領域我們所知的太少,而生殖領域知識與變因無窮盡,是否還是因為我們要走的路真的還很長?」

以上這些,都是在收到胎停訊息之後,我腦袋裡縈繞不去的問題。

很認真思索了好幾天,最後還是決定讓整個故事完整,因此追加了「文章完成之後的故事」篇幅。

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但我深刻期望自己能在經歷了完整分析解構的過程後,下一次能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真正有更多能力可以幫助到可能有相似背景的好孕媽咪們。

文末,我衷心希望這位很有毅力的堅強媽咪,終究能夠通過「好事多磨」的生命考驗(主角媽咪現在可能還存在的好孕優勢:「由於月經仍持續規律報到,因此卵巢機能尚於穩定狀態,且中藥調理對於子宮內膜增厚效果顯著,另因本次可順利著床並發展至胚胎出現心跳,代表子宮內膜的容受性較過往已改善許多」。),可以早日拿到弄出人命的「不專業養殖戶許可證」,將心愛的寶貝養的白白胖胖的~



文章發表的一年後,
2022年底,第 9次試管的植入成功

以下內容發表在 2023年 四月中旬的《腫瘤壞死因子偏高〉懷孕初期驚魂記(可點選超連結)這篇文章,這也意味者以下內容是番外篇的番外篇

【 番外篇的番外篇 】

她總算終於在 2022年底第 9次試管植入後,再次順利懷孕,並且於 2023年的二月中旬領到了我所頒發的 滾蛋證書、 畢業證書…

如果廣大讀者群對於這篇文章的女主角還有一點印象,你應該會知道「她在上一次成功受孕之後,也已經在第 8週順利取得媽媽手冊,但是,卻很遺憾地,在第 9週時發現胚胎突然停止發育、而因此進行流產手術」。

再長的文章總是要告一段落,但人生是不斷不斷地推進時序,因此這個故事的後來,她還是很努力的持續取鮮胚,只是在植入 3次之後,竟然又出現了肝功能指數異常飆高B肝病毒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

而她的肝膽腸胃科醫師,則是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女主角本身具有 B型肝炎帶原,而且再加上這好長一段時間以來是多麽努力的不間斷進行「取卵植入療程用藥」、另外再加上各種心理壓力等諸多因素所誘發,因此她後續在 2022年的七月到十月這段期間,只能先暫停一切的生殖療程,非常謹慎小心的保留了肝膽腸胃科的抗病毒用藥、以及我不大不小中醫師門診裡的調理肝功能中藥處方。

好事多磨、皇天不負苦心人的好孕情況下,她總算在 2022年的十二月,44歲又 4個月高齡,第 9次植入自己 Day2 的受精卵而順利懷孕成功

一切就在我準備完成這篇文章的當下,她現況已經懷孕屆滿 23週,而且胚胎也都已經順利通過 NIPS 及羊膜穿刺羊水晶片染色體檢測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謝絕這些狀況的預約,醫療院所的素質必須靠你我大家一起來維護~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