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者之聲
這陣子因為在強化敝院的服務能力,訂了一些聲音的課程,也開始進行了一些進度。
因為員工教育訓練加入了聲音課程,我這才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是 柯林·佛斯 主演的一部英國皇室在二戰前的真實故事所改編的電影,好吧,我承認從BJ單身日記之後,幾乎所有 柯林·佛斯 的電影我都看完了。
就在這系列的第三篇文章要完稿前,我又重新看了 柯林·佛斯 的帥氣,不,是這部《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我這才驚覺原來劇中有這麼多橋段可以拿來現實生活中使用。
【 這個古典療法治好了狄摩西尼 】
御醫:「把煙深深吸進肺部,王子殿下,喉頭放鬆了,不是嗎?吸菸能夠鎮定神經,帶來自信。」
御醫:「現在要麻煩王子殿下把手張開…,已經消毒過了,一顆、兩顆、三顆、四顆、五顆、六顆、七顆,請您把這些彈珠放入嘴中。」
王后:「請問醫生,這麼做的目的是?」
御醫:「這個古典療法治好了 狄摩西尼。」
王后:「那是古希臘時代,後來奏效過嗎?」
御醫:「哈哈哈哈~」
御醫:「現在要麻煩您念出來『豐富的語詞』。」
柏帝:「轟、轟、轟…」
御醫:「請克服彈珠的阻礙,殿下」
柏帝:「轟護…」
御醫:「咬字要清楚,再專心一點,王子殿下」
柏帝:「我差點吞了那些玩意」
王后:「多謝醫生,真是太…有趣了~」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 法定的白痴 】
萊諾:「請不要抽菸,我相信把煙吸進肺部會害死你。」
柏帝:「我的御醫說抽菸能放鬆喉嚨。」
萊諾:「他們是白癡。」
柏帝:「他們都封有爵位。」
萊諾:「所以是法定的白痴了,在我的地盤得聽我的。」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 我是你沒有證書的王 】
萊諾:「沒事吧?開工吧!」
柏帝:「我不是來排練的,羅格醫生。『叫我萊諾』,你確實從不自稱為醫生,是我讓你成為醫生。」
柏帝:「不曾受訓,沒有文憑,沒有正式資格,只有…天大的膽子。」
萊諾:「星室法院開庭了?」
柏帝:「你要求信任,和全然平等的關係。」
萊諾:「我聽過你的博覽會致詞,我也在場。我兒子說:『爸,你能幫他嗎?』。」柏帝:「一個彆腳演員?」
萊諾:「的確,我不是醫生。是的,我演過一點戲,我在酒吧朗誦,在學校教演說,大戰開打後,我們的士兵從前線回來,很多人因砲彈休克症而無法言語,有人說:『你很懂演說,不能幫個忙嗎?』,我做了肌肉治療、練習、放鬆運動,但我得更深入,那些年輕人很恐懼,但沒人能傾聽,我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聲音,並且知道有個朋友在傾聽,你一定不陌生吧,柏帝?」
柏帝:「你把自己說的很好聽。」
萊諾:「你去查,都是真的。」
柏帝:「已經查過了,你不曉得都有誰緊盯著我,我為你擔保,你卻沒有證書。」
萊諾:「但成功案例無數,我沒辦法拿出證明,當年沒有任何相關訓練,一切都汲自經驗,那場戰爭可是寶貴的經驗,我掛的是語言治療,不是醫師,我沒有掛頭銜。」
萊諾:「把我關進倫敦塔啊。」
柏帝:「如果可以的話。」
萊諾:「什麼罪名?」
柏帝:「詐欺,你讓國家揹負一個沒有聲音的國王,你毀了我的家庭幸福,好誘騙一個你無法幫助的重要病人,就像瘋狂的英王喬治三世,我會成為瘋狂的英王口吃者喬治,在緊要關頭讓人民大失所望…」
柏帝:「你在幹什麼?起來!你不能坐在那裡!起來!!」
萊諾:「為什麼不行?這是張椅子啊。」
柏帝:「不,那不只是張椅子,那是聖愛德華寶座。」
萊諾:「還不是被人亂刻名字?」
柏帝:「那是每一位國王…」
萊諾:「還用一顆大石頭固定。」
柏帝:「那是加冕石,你老是看清一切。」
萊諾:「難以置信,我才不管有幾個王室蠢蛋坐過」
柏帝:「看清…你給我聽好!你給我聽好!」
萊諾:「我憑什麼要聽?」
柏帝:「憑著君權神授!我是你的王!」
萊諾:「你不是,你自己說你不想當,我幹嘛浪費時間聽你…」
柏帝:「因為我有權被重視!因為我有話要說!」
萊諾:「是的,你有!」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柏帝身為王儲,當時全球統御領土最大的王國的王儲,在現代的我們看來是多麽的不可思議,無論是他孩童時期的遭遇、成人之後的思維框架與口吃情況,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會覺得是多麽難以置信。
但是,這樣相似的「情節」卻也持續發生在再九十年後小叮噹就會誕生的 2022這個年代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專業的傲慢、知識的傲慢、科學的傲慢、權威的傲慢、權力的傲慢…,在現今時代還是沒能消弭,我曾經在診間裡聽好孕患者轉述某知名醫師說:「子宮開過刀的,不可能自然受孕…」,還有其他更多的「專業傲慢」。
電影裡,擁有爵位、有法定證書的醫師用的是「數百千年前的療法」,一個絕對權威的王者無法用自己的聲音被眾人聽見,只能賣弄著「我憑著君權神授,我是你的王!」,只能揮舞著「我有證書」這張黃袍馬褂、免死金牌與尚方寶劍。
結果,尚方寶劍一拔出劍鞘才發現是鹹魚一條、拿著小姓愛新覺羅身上的龍內褲當神物在珍惜卻發現黃帝因為得到花柳病而駕崩、而只是一個區區內務總管五品官的李公公竟能坐在公堂裡聽審,還能隨口罵個幾句…
身為醫師,尤其這十幾年在好孕療程裡頭與許多求子的好孕媽咪們一起奮戰,我這才發現永遠都有讀不完的期刊與醫學新知、永遠都有學不完的醫療見解…,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昨是今非」似乎不再只是單一價值的鄙視,就如同《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劇情裡,當時候的英國可說是全球最大王權,理應有最強大的醫療與科學團隊,但他們卻依舊認為「抽菸可以改善說話」這樣被現代人當作是笑話看待的荒腔走板。
特斯拉的交流電,被愛迪生直流電的科學權威如何的打壓,而今日運用層面最廣的又是什麼?
昨日的真知灼見、專業權威,不見得就會是明日的最大福祉、絕對真理。
而這段劇情裡,柏帝最後的這一句「因為我有權被重視!因為我有話要說!」,鏗鏘有力絲毫不像是個被口吃情況嚴重困擾的君王,以一個平等、平民百姓、接近懇求的口吻,這才是最讓我感動的。
就如同我常跟院內的員工說:「你在這份工作上,你有權利說出你的想法、你有權力說出你想說的話,但我會不會認同你的論點與觀點,這又是另外一回事。溝通交流,為的不是對方認同你所說的,而是一種觀點交換、想法交流。」
我身為一個不大不小的中醫師,不代表我在醫學領域上的見解就絕對不會錯誤,也不代表我就能隨時隨地隨便的跨領域去做出自己不甚熟悉領域的發言。但我們都跟英王喬治六世一樣「因為我有權被重視!因為我有話要說!」,我們有權力為自己發聲,但前提是「Temet Nosce 」( 了解自己)。
【 知道與不知道的四象限 】
1️⃣ 知道自己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不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說過很多次了,知道與不知道之間,有四種排列組合,而其中的「不知道自己知道」是最無邊無際的最多,而這也是目前科學與醫學的現況,若是我們永遠都用此時此刻的證明、證書、認證、認知、知識來全然否定,那我們永遠不能擁有像是「柏帝怒吼般的:因為我有權被重視!因為我有話要說!」的平權與認知。

也如同以上這張知名的 Curry Triangle Paradox,一切都看似理所當然,大三角形透過切割而形成四個不同的區塊,而這四個不同的區塊經過重新排列後,卻少了一格。
全然的知識分為「已知的知識」、「未知的知識」,縱使我們在已知的知識裡進行解構,後續的重構、照本宣科,看似完整再現,但或許也總是會發生如圖中一樣的情況「少了什麼?」
又或者是多了什麼?
有機會,我再找時間來說明這張圖帶給我的衝擊與心得。
前情提要
【 三位好孕患者・原備孕情況 】
1️⃣ 37歲,備孕02年、流產02次,已確診為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2️⃣ 36歲,備孕07年,歷經 03次人工、04次試管,已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低下。
3️⃣ 32歲,備孕03年、流產03次,嚴重的血栓體質、輕微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 三位好孕患者・共通點 】
1️⃣ 她們都備孕超過 2年。
2️⃣ 她們都流產 2次以上,還有的經歷過多次人工、試管植入都沒有成功。
3️⃣ 她們都具有會影響受孕的免疫、血栓體質,只是類型不同。
4️⃣ 她們都是在我好孕門診裡的中醫藥調理期間,尚未進入預定的試管療程就自然受孕成功。

血栓
【 血栓生成 】
血栓生成(Thrombosis),通常指的是當血管壁受損時,血小板與纖維蛋白會共同組成凝固狀的血塊(血栓)以達到止血的生理過程,如果形成的血栓離開原本的位置,隨著血液循環移動到全身,就可能形成各器官、血管的血栓,而引發該區域的供血受阻、局部組織發炎壞死,嚴重時危及生命等現象。
然而血栓的形成,並非完全由血管壁受損所引起。
在 19世紀,被稱為現代病理學之父的德國醫師 Rudolf Virchow 便已提出血栓形成的三個可能因子,分別為 高凝血狀態 (Hypercoagulability)、血液停滯 (Stasis)、及血管內皮損傷(Endothelial injury),這三個因子被稱為「 Virchow Triad 」。
有部分患者是因先天解剖學結構異常,例如:「左總髂靜脈的壓迫,導致下肢靜脈血栓的出現」。
而,懷孕與血栓的關聯性,更是目前生殖醫學科與產科的研究及治療重點。
由於懷孕後,身體的自然保護機制會啟動,將孕婦的體質轉變為較高的凝血狀態,以利在未來的生產過程中,不至於因為失血過多而影響到產婦生命,但由於異常的高凝血狀態卻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子宮內膜血液循環受阻,造成缺氧,因此容易增加反覆流產的機率,也會提高胎兒生長受阻、胎死腹中、子癇前症、胎盤早期剝離等不良妊娠的風險。
【 ACOG Practice Bulletin No. 196: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在 2018年所發表的數據《 ACOG Practice Bulletin No. 196: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可點選超連結):
與未懷孕的婦女相比,懷孕、產後婦女的血栓栓塞風險增加了4 ~5倍。 妊娠期約 80%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在靜脈,每 1,000名孕婦中的發生率為 0.5 ~ 2.0。
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是美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佔所有孕產婦死亡人數的 9.3%。
Women who are pregnant or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have a fourfold to fivefold increased risk of thromboembolism compared with nonpregnant women.
Approximately 80%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regnancy are venous, with a prevalence of 0.5–2.0 per 1,000 pregnant wome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unting for 9.3% of all maternal deaths.
懷孕、產後婦女的血栓栓塞風險增加了4 ~5倍。
D-Dimer 與 蛋白S
【 D-Dimer 與 蛋白S 】
在懷孕期間,通常會透過抽血追蹤 D-Dimer、蛋白S 這兩個數值,來確認是否有異常血栓增高的情況。
D-Dimer,是體內「促凝血纖維蛋白(Fibrin)」被分解後的產物。
蛋白S,則是體內參與抗凝血路徑的重要物質。
若 D-Dimer 偏高,代表體內正有大量的血栓生成;若蛋白S下降,則代表體內抗凝血功能不良,都需要密切追蹤、進行抗凝血用藥的治療。
至於 D-Dimer偏高情況,對於「著床受孕」的影響,大家可以參考下列兩篇文章。
【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D-dimer and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
《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D-dimer and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可點選超連結),指出:
與臨床妊娠女性(平均115 ng/mL,範圍 16 ~ 215 ng/mL)相比,妊娠失敗女性(平均141 ng/mL,範圍42 至 499 ng/mL)在 r-hCG給藥前測到的循環 D-Dimer顯著升高。
在多變量分析中,校正了年齡與體外受精適應症後,這種差異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
D-Dimer高於陽性檢測臨界值(200 ng/mL)也與較差的妊娠結果相關。
Circulating levels of D-dimer measured just b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r-hC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omen with a pregnancy failure (141 ng/mL, range 42 to 499 ng/mL) compared to those achieving a clinical pregnancy (115 ng/mL, range 16 to 215 ng/mL).
This difference remain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correction for age and indications for IVF 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p = 0.032).
D-dimer levels above the assay cut-off of positivity (200 ng/mL)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a worse outcome (p=0.042).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給予 r-hCG前,所測量的 D-Dimer數值,可以預測不利的妊娠結果。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found that D-dimer levels measured b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of r-hCG were predictive of an unfavourable pregnancy outcome.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項顯示 D-Dimer對接受 IVF的女性,具有負面預後價值的研究。
這些結果擴展了先前的觀察結果,這些觀察結果表明,在接受 IVF和發展為 OHSS(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女性中,不利的妊娠結果與 D-Dimer之間存在關聯。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show a negative prognostic value of D-dimer in women undergoing IVF.
These results extend previous observations which sugges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n unfavourable pregnancy outcome and D-dimer levels in women undergoing IVF and developing OHSS.
總之,我們發現「 D-Dimer濃度,似乎預示著“接受 IVF的女性”妊娠失敗的風險更高」。
如果在未來的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證實,D-Dimer可以幫助一群從預防中受益的患者,從而提高妊娠成功率。
In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D-dimer concentrations seem to predict a higher risk of pregnancy failure in women undergoing IVF.
If confirmed in future prospective studies, D-dimer could help identifying a group of patients who could benefit from prophylaxis to increase the pregnancy success rate.
【 An enhanced clot growth rate befor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de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pregnancy 】
《 An enhanced clot growth rate befor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de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pregnancy 》(可點選超連結),指出:
體外受精(IVF)期間,向高凝狀態的轉變,可能會導致胚胎植入與胎盤血液循環受損,這被認為是 IVF週期不成功的一個因素。
The shift towards hypercoagulation dur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can lead to the impairment of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placental blood circulation,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a factor in an unsuccessful IVF cycle.
IVF前,凝塊生長速度加快(>32.3 μm/min,藉由血栓動力學檢測)的女性,表現出較高的 IVF陰性結果風險。
在手術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和 D-Dimer濃度增加,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略有縮短,血栓動力學參數出現高凝變化。
Women with an elevated clot growth velocity (>32.3 μm/min, detected by thrombodynamics) before IVF demonstrated a higher risk of negative IVF outcomes.
During the procedure, we observed increases 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and D-dimer concentrations, a slight shortening of APTT and a hypercoagulation shift in the thrombodynamics parameters.
32歲的血栓體質媽咪
今天第三位的苦主,是一位32歲的青春腦婆。
是的,她在我的好孕門診裡,年紀算是很輕的,所以你可能會嗆說:「32歲,吃個兩個月中藥就懷孕,是有什麼了不起的,年輕嘛…」。
但,年輕歸年輕,其實這個青春洋溢的腦婆體質,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單純,而且一樣是那ㄧ句老話:「如果狀況很單純,那應該是早就懷孕、弄出人命了,怎麼還會出現在我這種這麼難預約的好孕門診裡咧?」
雖然青春腦婆才 32歲,但是她已經備孕三年多,而這段期間她遭遇到 3次自然流產,後來才發現有嚴重的血栓體質、輕微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於是開始服用伯基、奎寧三個月後,又接著 02次人工失敗。
進入試管療程之後,雖然她的取卵狀況不差,但即使是在植入前三日就開始施打肝素,卻還是沒有成功,而且她的血栓 D-Dimer數值,在植入後的隔日,立刻從平時的 700多ng/mL,衝到 2400多ng/mL,再隔一天更是飆到 3800多ng/mL,最後還是很遺憾的以失敗收場。
這麼高的血栓值聽起來很可怕沒錯,然而更可怕的是,連肝素都用了,而 D-Dimer 數值卻依然不受控的、自由自在放飛自我地往上衝刺,就像小時候父母親才剛踏出家門口的我們一樣,簡直 根本就是家裡沒大人了!
讀者們一定很疑惑,「肝素每天打兩支,都無法處理」的血栓、難孕體質,那中醫藥又該怎麼處理?
「我希望你們學會看懂這些西醫檢查數據,是要你們能掌握這些表象的參數,比對患者的症狀,並仔細思考這些病症的本質。」
「而不是要你們被數據嚇得 只會學寶寶吃手手 不知如何下手。」我之前常常會這麼告訴來跟診的實習中醫師。
血栓體質確實是一種很有風險的難孕體質,而我自己在處理這位青春腦婆的態度也是嚴肅的,但是用藥思路上,卻是非常輕鬆單純的。

「常常覺得心臟無力、爬個幾階的樓梯就很容易喘。」
這是位有著圓圓臉、體型稍微豐腴的青春可愛美女。
「工作需要久坐,到了下班時間,兩隻腳會腫得跟象腿一樣。」
「稍微吃鹹一點,隔天早上起床的眼皮就會腫到睜不開,臉也會因此腫得像豬頭一樣」。
我看了一下她即時拍下的舌頭照片。
恩,舌體胖胖的、看起來鬆鬆軟軟的,邊緣齒痕明顯,血色不是那麼充足。
對,跟第一位腦婆(37歲,抗磷脂抗體症候群,苦主.1)一樣,這也是氣虛痰濕型的體質,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她們身上出現的表徵不太一樣,37歲苦主1.的主要表現在腸胃消化機能不良,而這一位青春腦婆的主要表現卻是在四肢、頭部等末梢部位,血液循環差、水分代謝不良。
岔個話題也幫大家做個重點:切記,不要因為醫師說你身體有濕氣,患者本人就天兵的自行決定不喝水。你以為不喝水,身體就不會濕嗎?才不是這麼一回事咧~
而且,血栓體質的人,最怕的就是飲水量不足。
飲水不足、運動量不夠、吃的食物偏鹹、偏油,容易使血液變得濃度偏高、較為黏稠,若再加上工作須久坐,血液循環不良,那就更容易引起血栓了!
人體的組成有 65 ~ 70%都是水,體內的水與維持身體健康狀態的恆定有著高度密切相關,除非你真的有特殊的腎臟、心臟疾病,因此需要限水,否則,該喝水的就要喝水。
我個人在臨床上的建議是「每日至少要有體重的30 ~ 40倍的溫水飲用量」。
如果你看了我那麼多篇文章之後,還是搞不清楚「濕氣重」是什麼意思?
我可以再多打幾個字 來騙取稿費,再請你試著從以下的說明來理解「濕氣重,為何還是要補充飲水?」。
【 水、濕、痰 】
中醫所談的「流體」,原則上分成「水」、「濕」、「痰」三個狀態。
【 水 】
指的是人體內協助正常生理運作的水份,亦即「體液」,從現代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體液概分為細胞內液、細胞外液。
細胞內液,大約佔體重的 40%,存在於細胞內(大部分存在於骨骼肌肉細胞),其化學組成與含量,直接影響細胞代謝與生理功能。
細胞外液,大約佔體重的 30%,包括「血漿」以及「介於於血管及組織細胞之間的組織液」,是組織細胞運送營養物質與廢物的重要途徑,可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負責維持體內氫離子濃度、滲透壓、溫度等生理化學狀況保持相對穩定。
這些「水」是必要的,因此屬於生理性,非病理性。
【 濕 】
當以上這些水變得偏濃,例如血漿中的代謝廢物偏多(高血糖、高尿酸、高血脂、高血栓等現病理現象出現時),整體流動性降低,不但難以調節正常生理狀態,還可能引發體內的過度氧化、發炎現象,那我們就把這樣的流體稱為「濕」。
【 痰 】
體內還有另一種流體,水份更少、更濃稠、流動性更差、更不易被身體排出,就像是濕氣的濃縮版本,這樣的流體我們稱為「痰」,除了大家可以立即聯想到的黏鼻涕、濃痰之外,「脂肪」其實也被歸類在中醫所稱的「痰」裡面。
別說你沒見過脂肪,雞皮下面那一層黃黃油油的東西就是了,因此我們常常說肥胖的人具有痰濕體質,就有部分是在形容體脂肥滿這個狀態。
濕氣重,還是要補充飲水量
不要異想天開的認為「不喝水,或是自己狂喝薏仁水、紅豆水、黑豆水就可以排濕」,老是有患者問我黑豆水能不能喝?
是怎樣,跟黑豆仔有仇嗎?
你如果真的想要排除體內的濕氣,就應該要避免攝取不易代謝的高油脂、高熱量、黏稠含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另外你還可以有一個快速通道是「大量攝取乾淨的水分、而且老老實實的運動、提高體溫並增加代謝率」,才有機會送走這些黏稠的髒東西。
不要整天被廣告洗腦、癡人妄想地認為光躺在那邊嘴巴戒糖、喝著低脂牛奶,就可以降體脂、可以減重、可以增肌…,好嗎?
也因此,這位青春腦婆的嚴重血栓體質,我並沒打算使用很複雜的處理方式。
現代西醫學治療血栓的方式,是使用抗凝血(如肝素)、抗血小板(如伯基)…等作用機轉的藥物,但是當這些西藥的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時候,我認為中醫藥處方的開立方向,自然就不應該再跟著這個路線繼續走。
我的處置是先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幫她補點氣、強化末梢循環,而且因為她年紀還很青春洋溢,理論上應該是還有餘裕可以先進行 3 ~ 6個月的減重療程,由根本來改變她容易痰濕堆積(代謝廢物沈積)的體質。
不過呢,計畫通常趕不上變化、變化通常趕不上變心,而員外夫人呢,永遠都趕不走丫環~
花輪表示:我也趕不走美環呀~
突如其來的兩條線
她從 2021年 04月初開始吞苦藥,後續回診時告訴我:「水腫狀態有明顯改善,也比較不容易喘,可以開始快走」
「現在早上起床幾乎不會看到兩眼泡泡,像加菲貓…」
05月中,第四次門診預約的前 2日,她忽然傳來一張「臉上有兩條線的驗孕試紙照片」,並且說:「我自己已經捅了一支風免醫師原本就開給我、要我備在身邊的肝素」。
好孕門診裡已經見識過那麼多的弄出人命,我這次當然也是沒有很意料之外。
畢竟,之前的她並不是難受孕,真正嚴肅的問題點反而是「反覆流產」。

克服反覆流產
我原本是希望能先好好改善青春腦婆的體質,藉此能確實「減少懷孕時,血栓數值狂飆」的狀況,但是小孩既然都已經搶先報名了這一梯的弄出人命成果營,我身為好孕中醫師總不能隨便就趕他下車、不讓他繼續參加吧?
當下,我立刻請助理回訊,請這位青春腦婆立刻馬上now,前往信賴的風濕免疫科門診,懇請風免醫師抽血、並開始追蹤血栓數值。
後續的抽血結果,她的 D-Dimer數值還算平穩,第一次驗出來是 590ng/mL(標準值是 500 ~ 550ng/mL),風免醫師也繼續開了每日 6000IU的肝素讓她施打。
但,這一回讓風免醫師比較意外的是…
她之前在人工與試管療程中,即使是在植入前就施打肝素,但是 D-Dimer數值仍舊是一飛沖天、一去不復返。然而,這一次的自然受孕,雖然是在驗到孕之後,才開始使用肝素,但是在經過短暫二個月的中藥調理、中藥安胎的情況下,一直到懷孕滿 12週前的血栓數值,卻都穩穩當當地維持在 600 ~ 700ng/mL之間,600多ng/mL 與 3800多ng/mL,簡直實在是天壤之別。
因此,按照敝院的慣例,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我也只讓她在我門診裡待到懷孕滿 12週,就讓青春腦婆回家安心養胎去~
後續的懷孕期間,我們當然會繼續每三個月就追蹤一次好孕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而她的血栓指數也都一直在該孕期的容許範圍裡。
【 D-Dimer 的容許範圍 】
臨床上,懷孕後的D-Dimer 容許範圍:
1️⃣ 12週前:<500 ng/mL
2️⃣ 12 ~ 24週:700 ~ 800 ng/mL
3️⃣ 24 ~ 36週:1200 ~ 1500 ng/mL
接著就在 2022年,也就是今年春節的前二週,青春腦婆特地來訊告訴我們,她已經順利剖腹產下一個健康寶寶的好消息,訊息裡也一併預約了後續的月子調理。
她之所以會剖腹產,是因為這個小傢伙住得有點太幸福、待的太久了,都已經 39週多了,卻還不肯離開媽媽溫暖的肚肚懷抱,弄到產科醫師實在是逼不得已只好 辣手摧花、 動手催生,還因此讓可憐的媽咪吃了堪稱孕婦惡夢的滿汗全餐,最後的最後才硬是剖腹抱了出來~
月子調理的視訊門診那天,當我聽到她告訴我這件事時,我不過是隨口隔空調侃了一句:「啊…這傢伙是釘子戶喔?」
結果,她懷抱裡那個本來是安安靜靜的小天使,竟然就這樣瞬間大哭了起來,母子連心的青春媽咪此時不禁有點埋怨的口吻對我說:「心容醫師,你說他壞話,他聽到了喔,你會老、他會大喔~」
ㄜ,嚇屎我了~
剛出生兩天的嬰兒,有這麼卓越的敏銳感官,看來我以後真的不能隨便白目地跟小鬼開玩笑惹!

不過,每次幫親手調理出來的好孕媽咪開坐月子處方,都是我人生的重要時刻,那種感覺跟把懷孕滿 12週的患者放生回家的發畢業證書很不一樣,更像是完成一個建築計畫,並蓋上「結案」章一般的功德圓滿。
當然啦,門診裡還有很多貪心媽咪想要再接再厲的趕快打鐵趁熱來趕緊拼個第二胎、第三胎…,因此診所裡有時候會有同時好幾組「帶著剛弄出來的人命,回來拼下一個人命」的好孕媽咪跟可愛寶寶。
滿地都是小孩亂跑,真的是很吵、也真的很讚啦~
XDDDDD
《系列文章・延伸閱讀》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在試管植入前就自然受孕的37歲免疫媽咪
〈橋本氏甲狀腺炎〉在試管植入前就自然受孕的36歲免疫媽咪
〈嚴重免疫血栓體質〉在試管植入前就自然受孕的32歲媽咪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