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文章前,想跟這陣子候診超過半小時的患者朋友們道歉,昨日甚至有幾十位患者朋友候診超過兩小時,真的很抱歉!因為最近的初診常常累積在同一個時間區段預約,所以真的很容易造成後面預約的雍塞,這個部份我已經在思考看是要「再縮限每一個門診的預約人數?還是要延長門診時段?」,昨天晚上我已經是十二點整才回到家~

很久之前就想跟大家聊一下血糖控制的問題,剛好今天有一位被診斷為「糖尿病初期」的美婆婆回診,帶回她自己用血糖機紀錄的血糖資料,也去檢驗所追蹤了糖化血色素,就一併用來跟大家說明一下。
這位美婆是三週前的初診,她趕在除夕前一天來預約,說在去年12月就檢測出有初期的糖尿病,當時的抽血值是「空腹血糖 140mg/dL、飯後血糖 239mg/dL、糖化血色素 (HbA1c) 6.3」。
她說:「醫師已經開了降血糖的西藥給我,可是我跟兒子都好糾結,很怕一開始吃之後,這輩子就都沒機會停藥了。」
我:「啊?其實降血糖的西藥服用之後,如果血糖控制得宜,也是可以將藥物慢慢減量的呀!」
婆婆與兒子聽了以後面面相覷,過了幾秒,兒子打破沉默開口跟我說:「醫師,其實我們今天來找妳,是因為我們覺得既然是糖尿病初期,會希望先讓我媽媽嘗試用中藥治療看看,看能不能有機會可以不必開始吃西藥。」
我沈吟了一下,回答說:「中藥的確可以幫助控制血糖,但運作的機制與西藥不同。而且飲食控制跟規律運動都必須同時進行,了解嗎?」
婆婆點點頭,然後接著問:「那吃中藥期間,西藥就不必吃了對不對?」
唉,患者每次問我這個問題,我都很困擾,因為我認為專業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尤其是這種牽涉到慢性病、必須長期追蹤治療的用藥。這跟「感冒時頭不痛了,就不用繼續吃止痛藥」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呀!
所以我回答:「我不想、也不能去干預其他醫師的用藥,我無法幫你們決定西藥該不該吃、要不要吃,了解嗎?」
婆婆跟兒子都點點頭。
最後,我特別交代他們要去買血糖機,天天測量空腹跟飯後的血糖變化。
第一週服藥後的回診,因為剛過完年,婆婆說還沒有時間去買血糖機。
而這一次回診(第二周的服藥後回診),就真的交出一份每天乖乖做測量的數據,而且因為距離上次抽血已經滿3個月,所以她自己也再去驗了糖化血色素。
這是她的成績單,很規律的紀錄空腹、飯後血糖以及每天的血壓。


婆婆其實很有概念喔,因為根據現行國際通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下列三個數值必須同時監測:
1️⃣ 「空腹血糖」: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也就是禁食八小時後去抽血所得到的血漿血糖值。
2️⃣ 「飯後血糖」: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空腹血糖正常就放心大吃大喝嘿!因為也有很多人其實「飯後血糖」容易飆升卻不自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結果,就讓糖尿病悄悄上了身。
那飯後血糖到底怎麼驗呢?
依照國際標準,要從吃下第一口飯就開始起算,因為因為只要開始進食,口中的唾液與胰島素就會開始分泌,但每個人吃飯速度都不一樣,如果整個進食結束才開始驗血糖,吃飯像樹懶一樣慢的人血糖早就開始下降了。
所以通常會建議在吃第一口飯開始起算後的兩小時檢驗飯後血糖,而且這一餐的量一定要維持平常的標準,不要作弊刻意少吃。已有糖尿病的患者,該吃的降血糖藥物,不管是飯前吃或飯後吃的,都要照常服用,因為測量飯後血糖的目的,是要瞭解在正常進食而且正常吃藥的情況下,血糖可降到什麼程度。
3️⃣ 「糖化血色素」:是指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結合的產物。一般紅血球平均壽命為 120天,而葡萄糖附著在血色素蛋白上不容易脫落,所以檢查血中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可以反映體內最近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控制血糖的同時,也必須注意「血糖過低」的狀況,「低血糖休克」很容易發生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身上,若出現心悸、臉色蒼白、冒冷汗、頭痛、頭暈、易怒、虛弱、疲倦、反應遲鈍、行為反常、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口齒不清、甚至是意識昏迷等現象,必須盡快補充血糖或是送醫。
現行的血糖控制標準,大家可以參考下列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指標:

身體都出狀況了還不乖乖按照醫囑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樣的患者我真的無法幫忙!再這樣下去,就別再來我們診所浪費自己的時間與金錢了~
只有自己該為了讓自己活著而努力,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義務責任,不是醫師們的!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