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像一幅畫」的謬誤

美得像幅畫

美得像幅畫

前陣子跟我家那個不去學校的在家自學高一生,在面對京都的某一美景時,正要出口讚賞「美得像一幅畫」,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即將脫口而出一句極其可笑的話,於是我又硬生生把話噎了回去。

要說出口的話突然吞了回去,我跟女兒之間因此有了一小段的沈默,就在我思考了一下之後,我跟她說:「我剛剛本來是要說這裡的景色美的像一幅畫,但突然意識到這句話真的很蠢,所以又把話吞了回去了。」

「以前的人,都會把很美麗的事物形容成『美得像是一幅畫、一首詩』。但事實上是,這裡的風景比一幅畫更有細節、更好看、更有層次。」

「而聲音也是,我們都會把很好聽的聲音形容成『美得像一首歌』,但其實大自然環境裡有各種聲音,它本身就是一首無法被收錄的歌曲。」

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這樣形容美麗?
美得像一幅畫?美得像一首歌?

為什麼總習慣如此形容?

幾十年前還沒有數位相機、還沒有網路的時代裡,我們無法即時看見自己身處環境以外的風景與各種細節;因為幾百年前印刷術剛發明、紙張剛發明之前,當時的人們窮極一身可能都無法離開自己的家鄉看見家鄉以外的環境景色,而且當時候的環境也跟今日完全不同,不像今日這樣超高密度的繽紛絢麗。

想像一下沒有各種無論是白天黑夜都看得到的現代廣告看板,最多就是像老電影裡頭會出現的手繪式看板。

想像一下紙張對普羅百姓來說是何其珍貴,不會有印滿各種圖像與資訊的刊物、雜誌、DM堆滿家裡的桌上。不,一般家庭裡甚至是不會有餐桌以外的桌子,過去的人們是生活在一種物資極度缺乏的生存環境。

以前沒有數位相機、沒有網路、甚至是沒有印刷術、沒有紙張的時代,村裡有錢人可能珍藏著一幅即使現在看來只是複製品,但在當時還是很高貴的印刷品(或是版畫),更有錢者甚至是某畫家的手繪獨一無二畫作,在經過鄉民們的口耳相傳、或是不經意的眼見為憑,會帶給當時候無法遠行觀賞到與家鄉有著迥異風景視覺畫面的人們一股強有而力的視覺震撼衝擊。

尤其是在畫作通常會刻意調整、強調某些色塊、線條、筆觸、顏色…,極有可能會依照畫家本人的喜好與財力而去蕪存菁各種細節、或是選用更特別的顏色,對於過去的人們來說,現實生活中所能欣賞到的細節,的確很有可能會不如畫家精心調整出來的畫作,因此對當時人們來說「美得像一幅畫」就幾乎是最高等級的讚賞與恭維。

然而,現代的我們一張機票、車票,每日可以移動的範圍從幾百公里到數千公里遠,而且隨時都有可以紀錄風景細節的相機或手機,也隨時可以將 A地的風景以訊號方式在幾秒內傳送到遠在幾千公里外的B地。

我們每天在社群軟體上所能看見的圖像、更甚至我們走在街道在所有建築物上所看到的看板圖像,都遠超過以前人們一輩子所能見識到的,也因此「美得像一幅畫」在今日的現代,我已經覺得是一個教條、本能式的不恰當形容。

臨在是一種時空性

站在「美的像一幅畫」的風景前,是3D立體的、是4D包含時空美的,我們可以隨時移動觀看位置,可以隨時感受到更多細節,因此我認為在擁有更多細節的現場,會遠超過一幅畫作所能承載的資訊量。

而「美得像一首歌」的形容也是相同道理,過去在留聲機發明前,人們只能聽到演奏者的現場呈現,無論是演出者的表演場地是在宮廷裡或是街頭,一首曲子所能呈現出來表現力都是經過挑選、詮釋,而且在留聲機發明之後、在聲音可以被記錄下來、更甚至是可以高品質收錄並無損播放之後,我們會對「被特定挑選出來紀錄的聲音」感到獵奇、感到具有獨特代表性,甚至是感受到崇高感。

但是,現代我們身處的環境遠比數位音樂發明前、遠比留聲機發明前,更具有多元性、即時性,也因此我們在形容美麗的人事物時,又何必按著過去的經驗用著有時間限制、有響度限制、有音頻限制的歌曲來當指標?

現場環境的聲音還不夠細節去值得欣賞嗎?

當我跟女兒走在嵐山、人煙稀少的步道時,雖然沒有歌曲、沒有人聲鼎沸與車水馬龍,但是能聽到的聲音細節還真不少:枝條讓風吹動的聲音、樹葉摩擦的稀疏聲音、空氣本身呼嘯而過的聲音、河水潺潺流動、魚群與河面上生物所移動或主動發出來的聲音、我們自已的呼吸聲、腳步聲、遠方各種樹上生物、泥土生物所發出來的聲音…,縱使我們聽不懂這些聲音的語言學資訊,但,我們依舊能感受到美好、或是緊張的氛圍,完全不需要如電影戲劇般刻意加入的配樂,來強調生活張力。

一首歌、一幅畫所能承載的資訊細節太少,再精密收錄的器材都不如現場我們所能細細品嚐的臨在感,而這也是為何會有百萬音響、千萬音響的市場空間,別人的耳機與我的耳機所能聽到的聲音,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性,而這也是我們各種錢包會破掉的原因之一。

以前的人們,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就移動超過幾十、幾百公里、甚至是數千公里,再加上當時科技的限制,因此感官家(意指畫家、攝影家、音樂家…)的創作品就會是那時候人們所用來形容美好、壯麗的指標點。但是,現在一萬多塊的機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能從台北移動到京都銀閣寺時,正當我們看見眼前非常美麗的景色時,我想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用著過去教科書上所傳承、指導的「美得像一幅畫」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生命的美好。

現代的我們與孩子們,更應該要能洞悉我們習慣的語言系統裡的各種框架與陷阱,而且要有能力與意識到自己可以更能感悟到臨在的壯麗感。

AI可以取代產出,但,卻沒有辦法取代感官所帶來感受,也因此,我認為強化自己與孩子們的感官感受力將是突破未來AI危機的可能性之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