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自己很不喜歡批判的一位朋友

東京的現代美術館,其實批判無所不在,包括攝影也是。

一個認識很久的朋友,常跟我說:「我很不喜歡批判,不喜歡像你總是這樣愛批判。」

「你總是這樣愛分析別人、愛批判別人,我真的很不喜歡。」

「你不會也是跟你另一半這樣講話吧?這樣很累耶~」

「而且你該不會也是這樣跟你女兒相處的吧?」

「好可怕了,我真的很不喜歡愛批判的人。」

喝著我的咖啡,我一句話都沒有回應的聽他說著:「自己不喜歡批判」。


恩,你不喜歡批判,那你今天出門是怎麼選擇穿那件衣服與褲子、穿那一雙鞋子?是怎麼決定要走那一條路?為車子加什麼油?午餐又怎麼選擇吃些什麼的?你進店家是怎麼選擇架上的商品?你是怎麼選擇車子要多少速度往前?車子要何時煞停?多大的力道煞停?多大的力道踩著油門往前衝?

恩,你不喜歡批判,那你是怎麼買手機、買筆記型電腦、買車子、買房子的?

恩,你不喜歡批判,那你買機票的時候是怎麼選擇座位、艙等、航空公司、航線、日期時間的?

恩,你不喜歡批判,那你又是怎麼選擇孩子的教育環境?怎麼選擇學校以外的學習課程的?

恩,你不喜歡批判,那你當初是怎麼選擇你的對象成為你配偶欄上面的名字的?

恩,你不喜歡批判,那你當初是怎麼選擇過去的工作與現在的工作的?


什麼是批判?

若以中文字義「批判」來說,我個人認為是「批評與判斷」或是「批改與判斷」,無論是批評(批改與評論)、批改,這在中文字義上原本應該是屬於中性詞彙,沒有扣分、也沒有加分,就是一種中性、中立的詞彙。

過去的學習階段或是未來孩子們的,我們應該都會希望「老師們可以公正無私的批改作業」,也因此有問題的並不是「批改」,而是有沒有公正無私。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批改、評論、判斷」都是中性中立用詞,只是我們因為害怕得到不如期待的判斷,因此誤認為「批判本身是具有負面消極的意義」。

而年紀越大,就越清楚知道世事往往不是對錯問題,而是觀點問題。而觀點取決於當事人的文化與經驗背景,而且更取決於身處高度、位置、職業、身份、判斷當下的時間點、還有類似攝影鏡頭的焦段(可涵蓋的視野率)…以前的世界講究良家婦女與三從四德,這是當時不容質疑的普世價值,但同時卻也是今日的政治不正確,因為涉嫌貶低特定性別。

觀點就是觀點,不完全是對錯之分,但本身都具有「選擇」,我選擇了現在這個 2023年的時間點說著 2023年的話,而不是我選擇了 1823年的論述時間點來說著 2023年的話;我以家長的身份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了在家自學,而不是以國家的高度、校長的角度來為我的孩子做出選擇。

我今天晚上要跟客戶談判,所以我選擇穿著更正式體面的服裝;我等等要洗洗睡了,所以我選擇穿著寬鬆的居家服。

但,難道去跟客戶談判就不能穿著寬鬆的居家服?而準備要洗洗睡的人難道就不能穿著正式體面的服裝進到浴室?

批判不是問題,因為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批判。

有問題的不是批判,而是「我們帶著怎樣的心態去做出選擇、做出批判」,是不是就如同公正無私的老師一樣?

有問題的不是批判,而是你總是無意識地做出各種批判,卻毫不自知,甚至以「不批判」為引以為傲的人生彩帶。

我們是帶著怎樣的出發點、期待能獲得怎樣目標的心態,而因此進行批判與選擇,這些才是我們好好深思的。

一個上班期間能偷時間就肆無忌憚地滑著手機、忙著嗑著下午茶與甜美蛋糕來刷著各種團購網頁的員工,一但有機會成為決策者、負責人、老闆,這不也是極盡所能的偷工減料、能偷就偷?!

世界不是對立的,但,很多時候的確會產生利益衝突、觀點衝突,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除了換位思考,我還真不知道可以怎麼降低利益與觀點衝突。

盡力做好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努力讓自己與團隊可以一起更好、共好,這才是我自己現況最重視的決策目標。

至於這位朋友你喜不喜歡「愛批判的人」,我尊重你的觀點。

但是,等等…
你不喜歡批判的話,那你是怎麼投票的?!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