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幾年前,由於教育部規定「後中醫學系畢業後需要執業滿2年才能自行開業」的緣故,我當時選擇的執業(受訓)方式是「考進中國醫的中醫部當住院醫師」。
住院醫師在受訓期間,除了全院的晨會、實習醫師教學、門診跟診、準備病例報告及醫學期刊報告之外,每個月都會跟隨一位不同科別的主治醫師,協助他(她)處理「來自西醫病房、指名要會診該位中醫部主治醫師」的住院患者。這些每日例行事項看似瑣碎,但對住院醫師來說,卻是努力學習各種醫療知識的最好機會。
通常我們處理會診患者的流程是這樣的(我沒記錯的話):住院醫師每日登入院內系統,可以看到來自西醫各科別的會診訊息(例如婦產科幾號病房幾號床,指名會診某位醫師…等等)。由於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都非常忙碌,在會診訊息抵達時,可能正忙於門診或是校內外的演講、教學,而無法在第一時刻就前往探視患者,因此,通常會由住院醫師先到該科護理站去檢視患者病歷,並探訪患者和家屬,進行中醫的四診以及病史收集,上報給主治醫師之後,再另外陪同主治醫師前往探訪患者、並由主治醫師開立中藥處方。這些處方會經由電腦系統傳送到院內的中藥局,並由中藥局的藥師將藥方煎煮好之後,配送到病房內給住院患者服用。而每日前往病房紀錄患者服用中藥後的病情變化,也是住院醫師的職責之一。當時,會診中醫頻率最高的「大戶」是婦產科以及神經外科,其餘像風濕免疫科、骨科、胸腔內科等等,也都是會診名單上的常客。
婦產科的會診其實不難理解,通常是患者希望能在住院期間就進行產後調理,因此希望中醫師前去把脈開藥。
而來自神經外科的會診,則多半是腦傷或是中風手術後的患者,希望能在3個月內的復原黃金期內,同時合併中醫的針灸及中藥治療。其實,不管是中樞神經(或是末梢神經)的損傷或病變,中西合併治療的效果已經在國內外臨床上累積了龐大的有效數據,我也曾經在神外的病房中,親眼看著一個從高處墜落、顱內出血、到院時已經昏迷休克的國中生,在經歷緊急腦部手術、針灸以及服用活血通竅的中藥治療後,過了3個月就活蹦亂跳的出院。
這些來往病房探視患者、研究主治醫師處方的日子,雖然總是早出晚歸,但卻是我醫療生涯中非常充實的成長過程,當時所累積的中西醫臨床相關知識和技能,幫助我奠定了日後自行開業的根柢,也因此我非常感謝當年所有願意傾囊相授、提供磨練機會給我的師長們!
其實,我上面所敘述的這些,都是在3週前,我診治完一位腦部手術後的患者時,一瞬間大量湧出的回憶。

腦部手術後,努力持續復健
這是位30出頭的年輕美女,這半年來因為腦部的病變,讓她吃盡了苦頭。3週前初診時,她臉色蒼白,步履蹣跚,由同時也是醫護人員的姊姊陪同進診間。
也是醫護人員的姊姊告訴我:「妹妹從10年前就一直有頭痛的問題,發作的部位和時間沒有固定,通常是在忙碌工作後的休假期間好發,頭痛的時候會伴隨頭暈、噁心、畏光的情形,之前曾經做過斷層掃描,但是沒有特殊發現。去年11月時,因為她除了原本的頭痛之外,還出現複視、左眼無法向外側轉動、視野受限等症狀,所以先到醫院做了MRI檢查,當時發現蝶竇的上方有疑似水泡或黏液的區塊,已經先做了引流。但在去年12月初,她又出現嚴重的後頸疼痛,到另一間醫學中心檢查時,發現有蜘蛛膜下腔出血合併顱內壓升高的情形,因此又入院緊急處理,並且住院住了3個月。目前她也在家中休養3個月了,但是精神體力依然非常虛弱,只要一疲倦,就頭暈。每週一、三、五去做完復健回來,就會累到動彈不得,胃口也很差,所以我們今天來這邊,是希望能用中藥調養,協助她趕快恢復體力,因為她原本是個活潑好動又外向的人,這一陣子下來,身體變成這樣,她辛苦,我們看著也覺得心疼。」
———– 備註說明 ———–
複視(Diplopia)是指把一個物體看成兩個的視覺功能障礙,可能由於大腦病變、腫瘤或是腦神經功能缺損引起。
蝶竇(sphenoidal sinus)位在鼻竇的最深處,幾乎是整個頭顱的正中央,此處的發炎腫脹有可能壓迫腦神經,產生頭痛、頭暈或疑似「眼疾」的視覺障礙。
蜘蛛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特殊且嚴重的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原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所引起,其他較少見的原因還包括腦內的動靜脈畸形破裂、頭部受傷、動脈炎、動脈剝離、血液疾病以致有出血傾向等。若突然出現劇烈頭痛,且合併頸部、背部僵硬疼痛或是嘔吐、畏光以及意識障礙等症狀,就要強烈懷疑蜘蛛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
———– 備註說明‧結束 ———–
我邊聽她的病史邊嘆氣,一路這樣走過來,真的是辛苦了。
我先問姊姊:「她之前有沒有接受過任何中醫的治療?」
姊姊答:「有,其實住院那3個月期間,我有要求會診他們中醫部的醫師過來做針灸治療,當時也有喝水煎藥,也是因為這樣,神外的醫師認為她恢復得不錯,才讓她出院的。」
嗯, 有這樣一位真正關心妹妹,又有專業能力照顧妹妹的姊姊,我們這位美女算是幸運的~
我轉向美女本人,問她:「除了體力很差、胃口不好,容易頭暈,自己覺得還有什麼地方不舒服的?」
美女說:「我原本也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出院後可能因為體力不好,所以鼻子過敏也變嚴重了,常常會鼻塞、打噴嚏、流鼻水,而且變得比較怕冷,吹冷氣就會覺得手腳冰冷。然後,我有嚴重的便秘,如果不吃軟便劑的話,大概1個星期才會上1次,而且大便都很硬,要很用力很用力才上得出來。」
她繼續用緩慢卻很堅定的口氣告訴我:「醫師,我真的很想讓自己的體能趕快好起來,我很想念以前可以去登百岳、出國旅遊的時光。所以我什麼治療都願意配合,再苦的藥我都能接受。」
其實不只是聽口氣,我看得出她的眼神中一樣有著堅強的意志。
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多變,誰是強者、誰是弱者,其實是一望便知的啊~
大約過了10天後,美女由媽媽陪著回診。
她告訴我:「胃口有改善,可以吃比較多東西。排便也幾乎每天都排了,白天的精神和體力有稍微好一點。睡眠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躺下去10分鐘就可以睡著。但是到了晚上,還是會覺得平衡感不好,後腦暈暈脹脹的。」
我點點頭。其實,手術後的患者只要能吃得下、睡得著、正常排便,再用一些溫和的養氣血藥物協助,精神與體能就可以慢慢的好起來。但接下來適逢我要出國,因此我多開了幾天藥給她,也忍不住碎嘴多交代了她幾句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然後我就飛走了,而且在東京被熱爆~
這段逃難變受難的出國期間,我有時滑著手機在follow不斷更新的醫學新知時,還是忍不住會想起幾個狀況比較複雜、特殊的患者,思索是否可以有更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使用,而剛剛提到的這位開腦美女也是我掛心的其中一位。
回國後,今天媽媽、姊姊都一起陪她回診了,她告訴我:「吃了兩趟藥,真的覺得體力改善很多。」
我想…能持續聽到患者這樣的回報病情好轉,就是身為一個醫師最大的滿足了吧~
由於腦傷對於神經和肢體的影響層面遠大於其他局部的手術,因此她還有一段不算短的復健之路要走,但我深信這位美女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加上她自己本身非常正面、積極意志的支持之下,她一定可以再去完成登滿百岳的夢想!
因為病情與體力穩定的進步,我評估之後決定讓她兩週回診一次就好、而且水藥的服用次數減半,同時也讓她理解在頭暈與體能回復的部分應該還需要大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雖然我總是狠猴急的希望盡快送客讓患者畢業,但有些狀況還是需要多一點的耐心與時間才能在大手術之後充分復原,並真正鞏固未來根基。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