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與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與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近期內將會分享更多同事們的各種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心得內文
—————— 心得・開始 ——————
—————————————————–
開端
藝術從崇高的位階走向街頭、大眾,全部湧出,它們無所不在,生活是藝術、言語是藝術、文化是藝術、行為是藝術,地球是藝術,宇宙既是藝術。因此我們又多了許多能表達個人的方式,而無需從嘴巴發聲出來。
台北藝術博覽會
本次是第二次參與台北藝術博覽會,我也很感謝今年公司能再次帶領同事們去參與此活動,讓個人的眼界不再只侷限在工作的事務中,開脫眼界之餘還能去感受更多非物質層面上的東西。相比去年的藝術博覽會讓我眼花撩亂,甚至亂槍打鳥,今年就相對緩和許多,只是,不再有像去年一樣驚艷的感受。許多去年所看過的畫作,我依稀記得那些我喜歡的展場曾經在何處,莊喆、劉玖通、龐昀、劉墉等,而今年又在何處,那些畫家又有什麼新作品出現,短短一年的體悟又是如何,一切都很奇妙地進行著、綻放著,好像不曾衰老過。
去年所喜歡的風格,在今年我也不是全然接受,因為我在這一年中也有些許改變,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回想起那時候的我,我並不是所有展場都看完,我會評估是否為我所喜愛的風格,若看見不喜愛的作品會自動略過,只喜歡黏在老畫家身上,但這次讓我發現到我並不是來買畫,來專攻某位藝術家,所以我必須開闊自我,才能看清楚如今的當代藝術究竟想表達的是什麼,而不是執著於自己喜愛的風格,批判亦或是選擇不去欣賞我不喜愛的風格,現場幾百幅畫,幾百種風格,只有接受所有,才能讓自己清楚意識到為何情有獨鍾這幅畫。
人間系列-芭蕾

我第一張拍攝的應該就是朱銘的人間系列-芭蕾,比起昔日的作品,芭蕾系列更加輕盈、晶瑩剔透,曼妙的姿態,芭蕾者在每一盞燈光下美妙地強而有勁,卻又讓我感受到一絲孤獨,或許是朱銘老師的逝世吧,回想起在求學過程中都有朱銘老師的陪伴,那時我的心情也是有些許落寞,但看著眼前芭蕾的磅礴氣勢,留下的是精美雋永。
月光曲
從以前就認為光影與黑夜是最難處理的,同時也是年幼時常會在夢中夢到全黑的場景,我無法畫下來,它始終烙印在腦子裡,只能想像站在湖邊,有兩隻天鵝依偎在一起,朦朧地,我就這樣欣賞著月光灑在湖面上金粉,沒有誇張的技巧,豔麗的色彩,在這偌大的廣場居然能深得我心,想展示的只有歲月靜好,就像去年看到劉墉-《時光的軌跡》,能感受到的就是自然與人類密切的交流。今天剛好滑到蔣勳的最新貼文,他說:「交易、商業、交際,沸沸揚揚,安安靜靜的美被喧囂虛浮嚇到,美躲到哪裡去了?把藝術搞到像時時都要誇大到嘔心瀝血,誇張造作,不是我的習慣。還是回來,有一個靜靜的角落就好,有一兩個人看到就好」,這幅畫若只有我看到也好,他才可以永遠保持著靜謐,保持著那股獨特神秘的婀娜。
表面深度

作品152×203公分,映入眼簾是激烈、速度感,十分過癮,眼睛稍微瞇著看會感覺它在我面前光速移過好幾千幾萬遍,而造就眼前這幅畫作。這一幅畫是在說明表面與深度原本是二律背反的概念,我們會先看見表面或者是以此表面下去解讀,但仔細去了解深度才會洞徹所有。也有點類似現在充斥社會中的病態,我們會先以第一眼所見的事物去評斷它的結果,忽略了背後是用什麼支撐起我們所看見的事物,而那些東西就會被貶得一文不值,我們在意的究竟是淺層的外表,還是認為深度是不必去探討的?
來自天上的光、遠方、蒼穹星光、月影

這四幅作品是我酷愛的,喜歡混沌不清的色彩籠罩畫中,不是因為光鮮亮麗的畫作而帶給大家視覺上的刺激與舒適感,是混沌不明里很容易就能找到救贖的光線刻畫出畫中的人物,而他們的神情又會是如此特別,能夠細細琢磨。岑龍的作品是我看過第二次還是如此有新鮮感,會想要慢慢觀察他的每一筆畫如何走向,下次若再遇見究竟能夠再找到什麼新的事物。
我想到米勒的作品,主要表現在農民的生活,也會將身邊的家畜畫入。岑龍筆觸用色厚實,裡面的人物刻畫都展示牧人的知足感恩,其中的《月影》更是讓我有被驚艷到,一顆巨大的樹木,沒有任何綠葉襯托就這樣劃開蒼穹,生命力無限的繁衍,在山上時我也喜歡看著這種高大挺拔的枯木屹立在樹叢中,因為這些樸實無華讓我感覺格外有親切感,而且不得不說他們的人員看得出來是很認真在維護展場,裡面的佈置陳設也都不是刻意與人隔閡,這才是我認為和藹的藝術交流。
當代藝術的出現,接納了所有流派、風格,柔作的融合品,可以讓人細細看見許多歷史更迭,令人會心一笑,原來藝術也可以這麼有趣,梅花圖里住著各式各樣的作品,80-90年的卡通人物、安迪沃荷的罐頭、珍珠耳環的少女、記憶的永恆、馬格利特的這不是菸斗、男人之子、杜象的噴泉、凱斯哈林,還有前幾年很流行的Comedian,這些意象全都在一幅畫中,混亂但又覺得好似無違和感。
夏卡爾是最後的現代主義的畫家,當我第一次遇見他的畫作時,認為是古怪且陰森的畫風,但我後來試著去了解他的畫作,便會覺得他只是把他單純所想的事物畫出來,精神狀態非常好,且不受空間拘束。七根手指頭的自畫像,意味著做事情要快也要賣力,並沒有什麼奇怪的想法,就是幸福生活中模模糊糊的組合物。
他深愛妻子貝拉,可以說是純愛戰神,所以他的畫作基本上都有妻子的畫像在裡面,當他妻子過世後,他更是將自己的情緒寄託於畫作中,畫作皆為灰、藍色調,二戰結束後回去巴黎與畢卡索、馬蒂斯做鄰居,繼續創作他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當我們說出愛,生活和藝術中的一切將被昇華,真正的藝術在愛之中,這就是我的技巧,我的信仰。」夏卡爾主張人性,提倡灑脫自由,也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如此長壽吧。
「感受性、生活的場景、組合、模模糊糊。」-黃琳穎,我們開始注重生活的質感,而從生活的美好事物逐漸內化自我,一盆花不再只是練習素描的對象,而是自我投影、寄託,並且添加了許多情感在裡頭,所以當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到時,不會感覺它是冷冰冰的,而是非常燦爛斑駁的。
Tsuyoshi MAEKAWA

多了很多日本藝術家進駐,有很多是淺顯易懂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是日本目前所盛行的風格,我站在旁邊聽著展場人員的解說,他的作品有許多粗麻布的立體線條,每一種線條的延伸方式都有不同的去向,作品裡帶給我一種文明的新躍進,邁向更高維度的世界。雖說我是第一次接觸到具體派,還不太清楚了解,不過期望之後去日本旅遊可以看見更多日本各流派的藝術創作。
Marblesque(AKIRA ISHIGURO)

此展區為長方形,在主展場的最右側偏僻的地方。作品一覽無遺,我從對面放眼望去好似為一幅幅矢車菊藍的寶石,有點震撼,我便趕快看完右邊剩餘的展場,好可以衝過去慢慢欣賞一輪。
其實是為二次平面的畫作,但卻有非常深不見底的空間,這也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地方,是在描繪大理石、花崗石、青金石各種寶石的紋理,它們是經過了數千年的風雨熱力淬煉所構成的天然石材。而看了藝術家在展場上的個人簡介與推崇,再細細觀看此系列的作品,每一個線條堆疊好似寶石的切割面,又有晶瑩剔透的乾淨度,我終於能了解為何世人瘋狂追尋寶石,因為它們真的正在發光,但看了一會兒,又會覺得這些是否就像是垃圾島上遍佈無法被分解的塑膠即視感,警示未來的地底層或許也會埋著大量塑膠。
我在這裡看了許久,眼睛的目光久久無法離開,到現在看著手機上的作品,還是覺得好不可思議,色彩堆疊的如此細緻。
Juliane Hundertmark

為德國的藝術家,她的展場有眾多人潮,我想大家都是被這荒誕、怪異的畫風吸引進來,而我也不例外,很像是異形生物,用色多為朱色調,也有點像似人體器官的顏色,人物都會有著詭譎的笑容,使用拼貼技法在各種部位上,但是卻不是很吻合大小,所以會有一種極為詭異的視覺衝擊感,藉由此達到一個畫龍點睛的效果。而這拼貼讓我想起來 Hamilton-《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有pop art 的即視感,Hundertmark 的作品像是在描述表皮底下那深不可見的人性,其實所有人都是如此,有貪婪、嘲諷、邪惡、懶散存在著,但是看見了反而會下意識地與自己區隔開來。
滿溢的花束

作者為Asuka Zen,是所有展場裡有畫布的作品中,少數繪圖面積超出畫布的框架,雖然是因為她使用的媒材可以固態化,但也讓我對這種創作方式有了新的見解,刻意流露出畫布的顏料雖說很獨特,但色彩配置又是給人內斂含蓄的感受,藉此來達成一個很和諧的平衡點。想起了電影《關鍵少數》裡員工搬著最新的 IBM電腦卻放不進研究室,最後把門框打碎。若執著在於畫布的範圍而侷限了自己本身的能力,無法擴大,漸漸地反而無法更容易跳脫出來。
松風

很多藝術家只展出一、兩幅作品,但當你深入去瞭解他們時,就會發現無窮無盡。
那時候我看到這種古色古香的色調,我又帶著同事來看,結果她說看不懂,令我傷心欲絕,光是他的名稱「松風」就有很獨特的氣質,好似聞到鼻腔裡佈滿松樹的陣陣清香,以及皮紙袋味道,幻想盡是美好事物,當然不能浪費這一點點想像。
而這位作家也讓我產生好奇心,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體驗,才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才會看見更多更煥然一新的他。吳冠德花了許多時間在國外普羅旺斯,他不斷地到處寫生研究自然,如同莫內在吉維尼花園畫了60幅睡蓮,每一幅睡蓮都有不同的色彩、角度、光影,他的風格特別到像是上帝視角的呈現,或許是因為他不斷地在研究、體會。從外表形體到最後「理解」了它們,而造就了現在的他以及它,也是本次看藝術博覽會悟出的新意義,很多藝術家都是不斷地再研究某個「它」,或是在「它」身上看見了不同的價值與獨特的美。
以上是我本次看完藝術博覽會挑出有共鳴、獨特的作品,這次我還是在找尋《雪融翠生》,很可惜沒有看見,或許是被某個有品味的人家所買,閱讀了去年所寫的心得,花了一年我似乎能夠看懂了它所綻放的重生之美。
美在哪?為何美?這個定義已經廣闊到無法使用美這個字來對它做評論。去年要我挑出最喜歡的作品我還挑不出來,都是配色好看,但我無法確切感受它所要帶給我的意義,但今年我能夠很確定我認為很不錯的作品,有顫動的氛圍,並且能夠大方介紹它的獨特在哪。
即便當代藝術已經讓藝術如此廣闊,我還是要小碎念一下,發現很多畫作沒有標示主題、媒彩,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想像,踰矩的想像,那為何不擺在家中獨自欣賞就好?無法與畫家的想法交流,看了就很生氣便走走了之。
回想起自己的求學歷程,從大學到出社會我很少去精進藝術上更深層的東西,也因為去年走過當代藝術認為自己需要學習更多知識,這一年來我開始重溯藝術史,也體會到許多底蘊。回想起高中的死背讀書課程,設計概論、造型原理、色彩學等,雖然是理解基礎的原理,但到後面覺得為了記而記,記住了所有不是很重要的東西,甚至會覺得認為這些東西只會在課本上出現的,不會在現實社會中或是自己眼中出現。
比如設計一詞的羅馬文、義大利文還是阿拉伯文是如何拼湊;創世紀為米開朗基羅,蒙娜麗莎為達文西,星夜為梵谷等,記住了這些但你根本不知道這位畫家的思想、這時所處於的歷史,各流派的影響,我還印象深刻答錯題目老師要我在本子上罰寫三次,就是把畫中主要的意象畫出來並標明作者,好讓自己能夠記起來。或者是文藝復興接續巴克洛畫派再接續洛可可畫派,但這些畫派的承接就好似課本上一翻頁換個畫派如次簡單,也不會知道中間有一個很有趣的矯飾主義夾在其中,而後來是受到多少影響導致其他畫派的興起,如今想起那些課綱還有背起那些淺面的正確答案,用最鼎盛時期的記憶力拿來背書,只會覺得非常惋惜。
而我那時候自認為自己倒背如流,卻還是有許多龐大的資訊在背後等我繼續背起來,我也越發興奮,背起許多微不足道的答案,而這一切只為了在選擇題能夠選出最正確的答案,這個科目在高考理想的拿了最好的成績,上了大學後脫離了考試的束縛,很快地我大概遺忘至少一半的作品、藝術家,現在才發現原來我就是死背而已,原來這些東西從沒靠近過我。
後來我也花了很多時間慢慢補起許多知識,這些學習過程是很輕鬆愉悅,也會腦洞大開,想要理解更多,可以從哲學、歷史、心理學去深入這幅畫以及這位藝術家甚至是各流派,與高中時所學全然不同,我也明白了這十幾萬年的歷史到現今的當代藝術,更是無法學習完。
這次從十一點入場到下午六點離場,大概看了5個小時,基本上把所有作品都欣賞完畢,剛進門的粉色看板便讓我覺得質感丟失,再者,展場人員冷漠許多,如台灣的百貨服務業現象,每個畫廊的工作人員都是坐著滑手機,或許我不了解他們站畫展的意義,是維護畫作還是為了銷售而忽略我,但比起去年還會遇到許多一進去就熱情解說畫作,即便知道我只是來欣賞畫作,而今年只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小姐與我熱情介紹畫作,那位藝術家的作品好似康丁斯基的風格,亂中有序。
去年我還看見了許多我最喜愛的紅集結在每個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但這次絲毫已分散,也找不到,雖然悵然若失,但似乎也看見了更深層的東西,不畏懼、不討厭任何新事物,還會嘗試去了解,其實接受原本不喜歡的風格並沒有那麼不適,就像《表面深度》般,不能只從外表去定義它的內在深度,便無法放開眼界。除了色彩給人的第一感受,也去找尋是否有新的寓意藉由這幅畫寄託在裡面,而當自己找到了,這個交流就會是很豁然開朗。
同時,自然、文化與人有密切的連結,展場中最多自然萬物的創作結合,還有生活中所得來的靈感創作,再者就是將這些轉換成自我心境,變成抽象的狀態。蔣勳曾說過:「文明,常常是自然環境的延伸,沒有自然,文明如淺根植栽,很難永續」。我也認為這些對人類影響之大便是大地之母,我們的情感只是附屬品。
在某個霎那間抬起了頭,上面寫著:「在我的作品中看得見人的存在但看不見人,表現大自然運行的原理,遵循和諧共存永續。」
住宿心得
因為生理期的關係,沒有非常多餘的心力去觀察本次住宿的各種細節,位於萬華區地帶,應該也要去附近商圈逛逛,也似乎快遺忘了台北的城市長怎樣。這次入住的飯店等級會有不上不下的位置,與上次入住老爺大飯店有許多差異,剛進門第一眼不是看見飯店的服務人員,而是環境嘈雜無秩序的大廳,很像是放大版的膠囊旅館,當你看見客群,約莫就能了解這間飯店的等級大約在哪裡。
房間偏日式風格,是窄長方形,牆壁有刮過除不掉的痕跡,地板的毛毯有許多灰塵,防滑墊是濕的,還沒來得及驚嚇就看見另一面的發霉物,電視畫面有很特別的重影,像是在另類的視力檢測,浴缸應該是年久所以有黃色洗不掉的污漬留在上面,房間佈滿了消毒味,同事的房間則是很濃厚的黴味,以上這些都是缺點,但是我睡得很安穩,一覺到天亮,便心滿意足。
夢境
翌日,在前往世貿中心的路上,我看見最近與夢中很相似的場景,那是一條樹林排列整齊的道路,夢境裡的我也是騎著腳踏車恰巧經過,知道那邊是一所大學,而時間似乎落在台灣的80年代,無形被一種力量牽引進去,我走過那一排樹林,道路很乾淨,走進教室,光線很充足,還有一縷光輝穿透窗戶照了進來,很溫暖也很溫柔,依稀記得那位老師很溫柔地與我聊天,一切都很愜心,是個很美好的夢境。這次現實中只是經過幾秒,卻讓我印象深刻,反覆地回想起這一切,也暗示著這日將會是很有意義的開端……。
結尾
我想公司那麼大費周章帶我們北上看展覽為的是什麼,其實一般企業也可以不必做這些事情,門票、車資、住宿、餐費都是所有淺在成本,我們需要做的只有在這短短的六個小時中賞析這些作品,雖然逛到很累,腳很痠,還會一直被偷拍,但我們似乎沒有損失什麼,反而看到、提升許多內在素質,當然不只在看畫作,同時也是在看展場的規劃動線,活動人員的素質等,好的地方值得學習,壞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分析探討,這都是一切的目地,要我們有洞察的能力思維,每一年都將會看見進步且嶄新的自我。
—————— 心得・結束 ——————
—————————————————–
字數與繳交時限
【 本文字數與繳交時限 】
本文字數為 5555字,本次心得無繳交期限,而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11/13 23:43 繳交。
主管個人建議與獎勵
【 主管個人建議 】
很棒的心得,請繼續努力。
不過,「當代藝術」雖然也被挪用在「現在此時此刻正在發展的藝術」,但事實上,當代藝術是個專有名詞,指的不是「今年、現在的藝術」。
對我來說,學習藝術最棒的,是發掘更多叛逆、反骨、破框…的進化能力。
聽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而更好的目的是為了能有機會與生命中更多自己珍視的人一起共好。
如果細胞太過於聽話,就不可能會進化,但如果太多的不受控制,也容易產生不當增生的癌細胞與突變,進而可能危及到宿主的生命
共好,才是生命中最美麗的平衡。
文章寫得很棒,請繼續努力!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11月份獲得 47% 的 Dyson HD15 + 一日獎勵特休。
延伸閱讀
【 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1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2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3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4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5
【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1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2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3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4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5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