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在診間裡,常常會問我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很天真可愛,有些很令人傻眼,有些會讓人握緊拳頭、想來個葉問式拳如雨下的問候~
但是,今天有幾個我認為蠻重要的對話內容,記錄在這邊跟大家討論一下,也讓大家一起思考看看。
為什麼停藥沒幾個月,症狀就又出現了?
第一位是初診,主訴:「長期頭暈、心悸、胸悶、無力,冬天手腳冰冷,很容易疲倦」的年輕女孩子,很瘦,有點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話著。
我問了她曾經做過的檢查,她說血色素在標準值的邊緣,其他數值沒有特殊異狀,但有輕微的二尖瓣脫垂。我幫她診完脈,跟她說明她「氣血兩虛」的體質,並強調了「規律運動、營養均衡飲食」對她的重要性。
她開口問我:「醫師,我不是說中醫不好,但是我長期以來都有一個疑問,就是我到處看中醫,每次連續吃個幾個月都會覺得症狀有改善,但為什麼停藥之後沒幾個月,我就又覺得身體變得很累、之前的症狀就又都跑出來了?為什麼中藥沒有辦法像西藥那樣根治我的問題?不能像我感冒一樣吃個幾天西藥就會完全好?」
OK,願意提出一直以來心裡的疑問非常好,但,我們先來拆解一下這個問題。
我首先問她:「妳在什麼情況下會去看西醫?」
她:「就只有感冒會去看西醫。」
我:「那妳覺得感冒發燒、喉嚨痛、流鼻水這些症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她:「被傳染吧!就病毒還是細菌啊!或者是著涼中暑之類的…」
嗯,還算有概念…
我繼續問她:「所以,妳選擇用西藥來治療感冒,妳也覺得西藥快速的把病治好了。除非又感冒,不然這些症狀算是根治了,對不對?」
她點點頭。
我說:「事實上,大部分的感冒就算不積極治療,也會自動痊癒,只是每個人需要的修復時間長短不一罷了。然後,中藥也可以快速處理好妳的感冒症狀,也能達到妳認為的所謂『根治』或是『完全好』的狀態,只是妳還不曾在感冒時選用中藥來治療而已」。
我繼續說:「現在重點來了。當妳前一次因服用西藥而讓感冒症狀減輕、消失,妳認為這叫做『根治』,而後來如果再度出現感冒相關症狀時,妳認為這叫做『再次感冒』對吧?那為什麽妳吃中藥處理好原本症狀,一陣子之後因莫名原因而再出現這些症狀時,妳卻認為原本的中藥治療不是『根治』呢?」
她顯然被我這像繞口令的問題一樣弄得有點昏頭昏腦,臉上開始露出疑惑的表情。
我繼續問她:「回到妳一開始的問題上。妳說妳到處看中醫,看的是什麼病?」
她:「就是常常覺得很累、手腳冰冷、頭暈這些。」
我:「那妳有沒有想過,這麼久以來,妳會一直有這些症狀是為什麼?」
她搖搖頭:「沒想過,我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直都很累、會頭暈。」
我說:「因為妳沒想過,所以妳不知道自己長期以來的病因是什麼。這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剛剛告訴妳的:『完全沒運動、心臟缺乏鍛鍊,因而向全身輸布血液、供氧的能力不足,加上妳為了愛美、怕胖,吃得少、營養不均衡所導致的』」。
我繼續著最擅長的碎唸大法:「我想…,妳之前遇到的都是醫術非常好的醫師,因此妳服藥之後,症狀才會改善。但是,無論醫術再高明、開的中藥再好、再貴,如果妳自己沒有養成『規律鍛鍊心肺功能、並且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的生活習慣的話,那麼『停藥沒幾個月,就又出現原本的症狀』完全不足為奇,甚至可以說這是必然的結果。」
碎念了這麼多,她傻住的同時,我趁亂喝口水拯救一下「因碎念的口乾」。
我繼續說:「我不知道妳是否曾經看過我寫的文章,因為我在文章中說的『有效治療不能只靠醫師』,這個觀念我已經呼籲過無數次了。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吃藥,我也不希望我的患者一直來討藥吃(就算免錢的也不是這樣吞,更何況現在中藥多貴呀,藥廠與藥材一直漲價),吃藥調理只是為了協助妳在『能從規律運動中獲益』之前,銜接這個身體不適的過渡期,而不是讓妳拿來當五百五波比的常駐型保命符的。所以根不根治,並不是『中藥』或『西藥』的藥物種類問題,而是『疾病成因』、『妳是否願意去改變生命形態』這種問題,這樣妳能了解嗎?」
她點點頭:「那為什麼之前的醫師都沒有告訴我這些?」
我(嘆氣):「一定有醫師記得交代妳要去運動吧?」
她:「都有啊!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叫我去運動。我又很忙,所以就當耳邊風,沒去。我完全不知道運動對我這麼重要!」
不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不上網查呢?
光聽新聞、滑臉書,也至少看過相關的資訊吧!?
說不知道最快啦~
自己的身體狀況要自己想辦法弄清楚呀!
診間助理眼見不妙,趁我火山爆發之前,助理趕緊起身送客~

我到底該先吃誰的藥?
下一個初診,是個看起來非常焦慮的熟女。
接近更年期,這一年來已經開始亂經,出現頭痛、心悸、盜汗、熱潮紅、失眠等現象,也有恐慌症的問題。她說:「恐慌發作起來,連家門都走不出去,稍微聽到玻璃杯碰撞的聲響,都覺得快要抓狂!」
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先了解她的過去病史,仔細的診脈、看舌相,把她敘述不舒服的頭頸肩、膝蓋、下背、髖骨都做了檢查,也開好藥,就在例行性的叮囑注意事項之後,助理站起來又要準備送客了,此時她忽然來了一記回馬槍。
她站起來後又坐下,從超大水餃包裡掏出一大包藥給我看~
她說:「醫師,其實我這個月一直在別的中醫那邊吃藥,那我現在到底該先吃妳的藥,還是他的藥?」
此刻、瞬間,一口濁氣上湧,腦壓升高,忍著沒發作,我先平和地問她:「既然已經有在別的診所看病了,為什麼不繼續在那邊好好調理?又跑這麼遠到這邊來等這麼久?」
她:「那個喔…….,因為在另一間中醫那邊吃了一個月的藥,現在的確是有比較好睡,可是其他症狀沒有完全好!我想說…都吃了一個月的藥都還沒有完全好,那可能就是應該要換醫生了吧?剛好有人介紹說妳這邊好像婦科還蠻專門的,才會想來這邊試試看。只是,之前的藥沒吃完也很浪費啊!妳再幫我看一下那個什麼網路連線的,看我到底是要先吃妳的藥?還是另一間的藥?」
沒聽這串解釋之前,我還沒那麼火,現在聽完簡直抓狂!
當著她的面,我就轉頭請跟診助理直接退掛處理,我跟這位患者說:「妳不適合在這邊就醫,我沒有能力可以治好你,建議妳就好好的…在原來的醫師那邊繼續調理就好,我這邊不歡迎你~」
助理起身送客,一臉錯愕的白目患者,浪費健保與醫療資源。
台灣的醫療太方便、太被輕視了,才會出現這樣的患者~
如果我們像世界其他各國一樣,預約一個醫師看診要好幾個星期後,而且讓醫療的價值直接反映在價格上「費用驚人」,誰還會到處「逛醫院、試醫師」呢?
我知道對這樣的患者多說無益,門診時間寶貴,外面還有一大堆待診快暴動的患者,我只能把時間與專業花費在真正理解醫療價值並尊重醫療價格的患者!
便利化的醫療所產生的就醫行為
我當下真正想對她說的是以下這段兇惡,也請速寫的讀者們理解:
1️⃣ 妳到底認為更年期症狀要怎麼樣才算是好?這些症狀反覆了將近一年,妳卻認為醫師應該在一個月內幫妳搞定?一個月內沒有完全好,就是醫生的問題?就一直換醫生?妳自己有沒有試著去幫忙自己?有沒有用心、用時間去做功課了解一下自己的更年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 我開雲端病歷通常是為了釐清患者目前正在使用的西藥種類,除非情況特殊,我不會去幫妳看其他中醫診所、中醫師開了什麼東西。
每位醫師都有自己的思路和用藥方式,我不認為我有立場去做任何評論。
妳自己本身就醫的心態就有很大的問題,不相信前一位醫師,又怕藥沒吃完很浪費,所以要誰先誰後?妳以為是在吃把費嗎?餐前酒、開胃菜和沙拉要照順序出?我說真的,沒有信任基礎的醫療,都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也浪費醫療資源,何必呢?
台灣的醫療環境已經「便利化」(對,是便利這個字眼,就像超商一樣)到一個本末倒置的狀態,不僅是報章媒體常常把「方便民眾就醫」拿來放大絕,就連許多官員都有這種說法!
我常常在想,醫療真正的核心價值應該是「追求身心健康」,而不是「追求就醫的方便性」啊!大家都忘記「努力保持健康」其實是每個人自己都不能推諉的責任,但現在大家反而把「治療效果不如預期」這個責任一直往外推,這不是非常滑稽可笑的事嗎?
有效治療需要醫者與患者共同努力,而不光靠醫者就能全部攬下,請大家要區分「有效醫療」、「緊急救命醫療」的不同。
在這麼多年的職業生涯裡,什麼樣的患者可以很快就畢業?而什麼樣的患者,在一開始就註定要跟疾病周旋一世,透過行為模式的分析,其實我現在一眼就大致能分辨得出來。
真心想要讓自己變好的患者,會在了解狀況之後,會不斷為了自己而開始努力做出人生的不同改變。運動是為自己、飲食調整是為自己,規律作息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怕醫師罵。

上圖中,這個真正重視自己人生的美女,就是個很棒的例子。
在她自己努力的改變生活模式、規律運動,以及認真回診吃苦調理之下,不到多久的時間,她就從嚴重的月經失調和心悸頭暈等症狀中走出來,並且在AMH嚴重偏低的情況下順利自然受孕,我真心為她高興。
我想,這就是我們希望能提供的醫療:「給每一位認真在乎自己、尊重醫療價值與價格,而且願意為自己努力改變的醫療」。
精準、隱私、品味,一直都是我們的核心信念~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