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的慣性
觀察患者進到診間後,對診間裡各種 玩具 藝術品擺置的反應,其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診間的桌上很早以前就擺滿各種有趣的小物(?),包括大家已經很熟悉的舒壓死人頭、一直搖頭看起來不要不要的弗力札、我聽你在ㄅㄚˇㄅㄨ 小天使,常被用來嚇哭小鬼的骷髏人、無皮人腦解剖模型,還有剛進駐的「健康第一」桑原、幽助 富奸白書二人組。
為了 降低醫師爆衝不聽話患者的美頌情緒 降低患者的緊張不安,我們也把 B&O 的 BeoSound1 放在診桌上,用一點輕柔、低調有質感的音樂,幫助大家就診時能盡量放鬆心情,不要緊繃到口齒不清,或是因為害怕醫師而把「希望能從您這裡畢業」口誤成「我今天是想來讓你畢業」(真人真事)~
自從這一支 B&O 揚聲器在桌面上佔了一席之地之後,我聽到許多評論,讓我屢屢哭笑不得的那種。
小鬼們天真無邪、反應直接,說這支經典款 辣馬 喇巴是「熱水瓶」我也就認了,畢竟…在孩子的思考模式裡,用「相似形」來歸類、演繹可能的答案,的確十分合理~
不過大人們的反應,就很值得推敲與觀察,甚至幾乎可以當作思考邏輯問題來探討。

帶著小孩的媽媽們的反應最一致,通常都是只看一眼,在完全不考慮「空氣進出閥在那裡?」的情況下,就馬上開口問:「這是空氣清淨機吧!?」,我也總是很無奈的指指我右後方的 Dyson hp03 對她們說:「拜託,那一支歐手手的才是空氣清淨機~」
惱爸們,或是說男士們就 不敢 不會馬上做出結論,他們通常會在我對腦婆們翻白眼的時候,仔細的研究這個產品的外觀、結構,甚至在看到 Mark 的當下,就馬上拿起手機查詢,而且即便查到了相關資訊,通常也不太會開口,最多就是對我露出一抹無可奈何的笑容。
這個笑容如果用白話翻譯,大約就是:「醫師不好意思,我惱婆有點 殘 天兵」之類的…
其實,媽媽們都會有這樣相仿的思考模式並不難理解,因為她們在說出自己認為的答案之前,腦袋裡,已經內建(直覺)好:「這是診間,醫師應該會放些跟健康相關的東西」➡️「診所裡容易有感染源,所以這個東西應該具有空氣濾清功能」➡️「這個體積的東西,大概就是桌上型的空氣清淨機吧!」這樣帶有看似有思考卻其實是無意識下的主觀思路。她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東西可能有其他的功用」,或是「診間裡不一定會放跟醫療健康相關的東西」,尤其是在個性這麼奇怪詭異(又愛亂罵人)的醫師診間裡。
我並不是說這樣的思路不好~
相反的,我反而覺得窩心。
因為這代表這些媽媽們都非常關心健康相關的議題、產品,也非常在乎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只不過這個既機車又討人厭的醫師,在看到許多事物和現象時,腦袋裡已經多轉了很多很多圈,邊收集資訊、並且試圖在其中找出能幫助眼前患者病情的線索罷了。
我們今天姑且就不 賣弄 研究「大腦灰質的皺褶數量與智商是否成正相關」或是「演化的過程,究竟對於男女的思考模式造成多深遠的影響」這麼複雜的問題,我們單純就談「思考的慣性」這個部分就好。

在提到慣性這個詞,我們當然要提一下被蘋果砸到的那位 牛頓 先生 (還好他不是住在東南亞,不然可能就是被榴槤或椰子砸到了,然後就從牛頓變成遲鈍了。好,我知道很冷,可以關冷氣了~),有關於牛頓力學(又稱為古典力學)的第一運動定律(又稱為慣性運動定律):「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靜者恆靜,動者恆做等速度(直線)運動」。(好,等速度一定是直線,這裡的括號是“給共A”~)
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你要嘛靜止,要嘛永遠一樣…」(是這樣解釋的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慣性,而慣性的力量可能會強大到「讓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的,都用一樣的方式刷牙、洗臉、洗澡,以及度過一整天」,這是生活上的慣性。
而思考慣性更是一個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僵局,使我們在面對各種外在的刺激和變動時,不斷做出相同反應,而且總是掉入難以解決問題的無限迴圈。
因此,我自己也很清楚,雖然我常常在文章裡面 靠北 (老師搜不能用這麼據有指向性的形容詞,包括北南也不行~) 疾呼「努力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在這樣的生活與思考慣性中待久了,許多朋友甚至很有可能即使已經得到了「真正能無憂無慮去做自己」的機會,卻依然不清楚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總是要等到「真正歷經了巨大轉變」,被外力徹底破除了長期的慣性與迷思之後,才會知道「原來生活可以這樣過?」、「原來這才是我的理想生活?」~
不只大家有思考慣性這個狀況,連我們身處的工作領域,也有各行各業的「思考慣性」,但說穿了,各職場上的慣性,是因為人的因素而被堆積,並不是各職業在工作本質上的差別所造成的~
當初我們在考慮如何為新的診所注入新的面貌與能量時,的確花了很多力氣去擺脫自己原本的慣性思維。想在診所裡騰出一個不小的空間充當藝廊,長輩與親友們同聲跳腳,認為「好好的中醫診所,空間不拿來擺幾十張針灸床,弄個藝廊黑漆嘛嗚餵蚊子是要幹嘛,藝術是能吃嗎?」、「名片設計成黑色也太不吉利…」、「你們幹嘛不乖乖跟其他診所一樣就好?非得標新立異亂花錢?20萬円的超短焦投影機?兩顆加起來將近13萬元的B&O?免治馬桶、自動感應垃圾桶、WESCO垃圾桶…,你是嫌貸款不夠多嗎?」等等。
我當然可以理解這些所謂的親友們,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
畢竟「走在大家走過的道路上,最有安全感了」,而莫名其妙的改變總是會先帶來不安,甚至耗時、耗能、又花錢,歷經各種痛苦,因此大多數的人在潛意識裡都會很直接的拒絕改變~

「什麼都不想要」的冰山美女國中生
但也有些人的拒絕改變不只是單純的慣性,很多時候…甚至已經是「任性」的意味存在,就像今天我門診裡的一位國中女生一樣。
這個女孩是幾個月前的初診,當時腦木說:「她自從國一下學期初經報到之後,月經就一直處於3到6個月才來一次,經量都很少,一片量少型護墊就可以撐整天」。
我看著她,非常瘦、臉上沒什麼血色,沒有表情。
問她什麼都「有一搭沒一搭,不太愛回話」,於是我改問一旁的腦木:「這孩從小的發育的狀況?」
腦木說:「她嬰兒時期就開過疝氣手術,食慾一直都很差,吃得很少很少。從小的生長曲線都在20%以下,從小學開始每次健康檢查都收到『體重過輕』的通知單,可能是因為小學時都跟吃素的長輩一起住,所以她自小就不愛吃肉,現在為了漂亮、怕胖,所以吃得就更少了。過敏性鼻炎很嚴重,對花粉、塵蟎、貓狗毛都過敏。曾經在婦產科檢查過,醫師說她子宮卵巢都偏小,當時醫師叫她要吃胖一點,但是她很挑食,除了青菜之外,大部分東西都不愛吃,我實在很頭大。」
在她第一次就醫時,我就已經苦口婆心的勸告她:「身體這麼瘦,每天吃得又少、營養不均衡,基本上月經很難規律。如果可以的話,要多增加一點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最好是魚、肉、奶、蛋都能平均攝取,當身體得到的養分夠了,可以有足夠能量與原料調節生理機能的運作時,月經才有機會穩定報到。但,長期缺乏營養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夠養足的,妳暫時得搭配一天喝一次的苦藥把氣血養起來,去協助身體度過這個營養補足前的空窗期。」
一旁的腦木聽了馬上說好,但女孩臉色非常難看,顯然老大不願意,而且在後來的幾次「斷斷續續」的回診時,通常都是我和她腦木在對談,她一貫的惜字如金,也從來都沒有笑過,讓人看著就覺得非常辛苦。
今天這個女孩子又出現在診間裡,腦木告訴我:「上一次吃藥沒幾天後月經就來了,原本妳有交代如果上一次藥吃完以後,月經如果還是沒來,就得回婦產科去照內膜厚度。但後來我想說月經既然來了,就沒去婦產科看了,但是從上次到現在月經又都沒來,想說應該再回來調一下。」
我聽了不是很開心,隱忍不發作,只是回個嗯~
稍微翻了一下她上次回診時間,是三個月前,我不禁搖頭嘆息。
我強忍住美宋A港尬跟腦木說:「說實在的,如果調理身體與月經週期是這種愛吃不吃法,那還不如不吃。我在前幾天的文章才又強調過一次,想要月經規律,是絕對不能投機取巧的。」
接著,我問這個冷傲的國中美女:「有沒有多吃一點?吃營養一點?」
她看我一眼,臉上毫無表情,倒是腦木馬上搶著補充:「有有有,我現在每天會讓她喝一包滴雞精,週末她在家我也會盡量煮雞湯、魚湯讓她吃。但是她還是吃很少,所以希望醫師還是幫她調一下,而且現在剛好秋天,是不是也能幫她處理一下轉骨的水煎藥部分?」
就在這一瞬間,國中美少女忽然冷冰冰的開口:「我要長高,但我不要喝水藥。」
我:「…」
坦白說,如果這是我家小鬼,從她就診以來的種種「懶得鳥人」、「有問不答」、「手指不停撥瀏海、檢查髮尾」的表現累積到現在,我早就理智線斷裂,直接把她轟出去了,但因為不是我家小鬼,所以我依舊耐著性子跟她解釋:「為了協助生長發育,通常轉骨藥還是會建議用水煎藥的形式,推動血液循環和基礎代謝的力道才會足夠,跟之前要協助妳養氣養血的用法是一樣的道理,中藥的各種劑型都有各自存在的目的和使用上的考量。我也曾經告訴過妳,如果妳討厭喝藥,那就要讓自己多吃點營養的東西。但如果討厭吃東西、又希望身體變好,那麼就要暫時忍耐吃苦這件事。我們不可能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想,然後又希望月經正常、又長高變美,妳懂嗎?」
聽完我這一串,冰山美女整個對她腦木大發作(其實我超傻眼的):「都是妳!每天逼我喝滴雞精!週末又煮一大堆我最討厭的東西逼我吃!我就是討厭吃肉!不愛吃蛋!妳現在又逼我喝藥!我就是不喝啦!」
腦木(一樣抓狂):「出門前妳不是說妳要喝藥?是因為這樣我才帶妳來的!進診間了,妳才跟我說妳不喝?那妳到底是來幹嘛?」
天啊!這到底在演哪一齣?我才想問你們兩個到底是來幹嘛的?
我再也忍不住,直接跟這一對母女說:「妳們要吵,回去吵。不要在診間裡浪費大家的時間!然後,我不喜歡勉強患者吃藥,妳如果不願意吃,那是妳的自由、妳的選擇,身體是妳自己的,好壞妳要自己承擔。」
說完,我對助理揮揮手,把這對「一個暴怒、一個崩潰的母女」送出去~
當慣性變成任性,受傷最重的永遠是自己,這個女孩年紀還太輕,無法體會。
但我幾乎可以預見,將來總有一天,生命的病痛會讓她成長,人生的荊棘會使她成熟,只是在眼前門診裡的這一刻,不管父母或醫師我說得再多、演的再好,對她來說都是無謂的壓迫!
送客,是為了尊重我自己的醫療專業~
當你不需要這份醫療,你當然不會懂得尊重醫療價值。
只是,這總是多麽讓人無奈的事啊~
我家的小鬼自從初經報到後,不僅自己做了許多功課,現在堪稱是史上最年輕之「棉棉達人」~
而且她跟我討了好幾個月的轉骨方,我都不想開給她,後來如願以償了,現在甚至連出遠門都會自己記得帶著沉甸甸的水藥,而且當號稱是自己的好朋友M小姐沒有按照時程來的時候,小鬼竟然會咬牙切齒、到處碎念:「我最痛恨不守時、愛遲到的朋友了,森77!」
當你真正在乎自己的身體時,再怎麼沉甸甸的水藥都會成為你身體的翅膀,再怎麼苦的味覺都會成為你生命的甘甜~
看見+需求 = 價值。
少了任何一個,都只會讓價值不再~
雖然,行為上的慣性,不是那麼容易察覺,但真的還不算是難的。
真正可怕的是思考的慣性,非常難以察覺,即便察覺了也非常難以持續改變!
人家總說「態度決定一切」,但我始終認為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我認為…真正影響一切的不是態度,而是我們個人的思考慣性~
「態度」只是事件發生當下瞬間的「理性+感性」依照每個人不同的狀況與比例混合而成,態度是瞬間的、是表象的,真正影響更多的是產生態度背後的思維,慣性思考才是最可怕讓人毫不自知的災難!
在不知覺中就瞬間完成的慣性思路,才是最難解構、分析、優化的行為模式最核心原點。
思路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為,行為造就模式,模式鎖住了觀點,觀點影響了思路。
請各位讀者、患者,送出訊息預約掛號之前,先思考一下「你期待能在我們診所得到什麼?」、「而你又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來換取你期盼得到的?」
我們是一間中醫診所,但也不只是一間中醫診所,就如同我很喜歡蘇東坡的詩中一段:「無一物中無盡藏」,我們期盼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都能「無盡藏」,包括我們自己與助理~
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裡頭有段台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唯有看見自己的狹隘、理解自己的優勢、找尋到自己的人,才有機會看見天地、也被天地看見,才有機會看見眾生芸芸、也被芸芸眾生所看見~
看病也是一樣,你必須先瞭解自己的需求,才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徹底的好轉。
切莫讓自己成為「賤自己、賤天地、賤眾生」的「痛い宗師」~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