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三):教育的目的

img_3676
藝術類型,夜半時分拍攝於敦南誠品

在醫療相關網站(blog)上的第三篇有關教育的文章,前面兩篇點出了時空間的差異教育門檻,現在想要談一些有關於「教育的目的」。

這一系列的文章,最一開始觸發我書寫的原因在於上個禮拜我一個人在敦南誠品書局,看著諾大的空間,無盡的書,被24小時不打烊的營業時間給包覆著。

架上有數不清的文本類型,有讀不完的即期品(雜誌),有聽不完的CD、看不完的DVD,無論要深、要廣?要跨領域、要單一?要理性、要感性?要文字、要圖像?

根本一輩子都讀不完的文本,就這樣被擺放、展示在這個諾大的空間裡頭。

img_3679
各種教你怎麼玩的雜誌,拍攝於敦南誠品

在這樣的場域裡頭,我突然有個強大的疑問:「什麼是教育的目的?當這個時代的閱讀文本已經多到數都數不清的時候,什麼才是孩子們應該要學的?」

就如同杜象(Duchamp)噴泉(Fountain)一樣,強烈質疑著1917年那個時代下「什麼是藝術品?」、「什麼是藝術?」、「誰決定藝術?」、「誰決定了『誰可以決定藝術』?」、「美術館跟藝術與藝術品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Fontaine_Duchamp
杜象(Duchamp)的噴泉(Fountain),1917年

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的目的?
誰決定教育的內容與型態?
誰決定了誰可以決定教育的內容與型態?

以臺灣來說,1943年才開始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小學6年制),1968年才開始實施9年制國民義務教育(小學、國中)。

如果在1943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的場域「學校」才能叫做教育的話,那1943年之前的教育場域是什麼?總不可能那時候被歸類在「沒有教育」吧?

現代學校的雛型,在於17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對於大量生產所需要的人力需求,而出現康米紐斯(John Amos Comenius)提出的班級授課制學科課程制,認為兒童從出生就已經開始學習,循序漸進,提供了整齊劃一、任務明確、相互銜接的完整的學制系統。現代學校的樣貌,在19世紀初期完全定型。

為的是提供給工業化的工廠大量的人力進行技術性、複雜性的工作,所以標準、一致是教育內容中必須參入的元素。

然而,卻也在20世紀末(筆者臆度)開始出現反對學校壟斷教育的各種可能性,各種批判學校教育的各種標準化扼殺了各種多元與可能。

其實,我自己一路從雙親都是教師的生長環境下走了過來,女中、大學、後中,雖然學習的路程中不算太順遂,但也幾乎沒真正思考過教育的本質與目的該是什麼?又或許該說「這樣的質疑或許曾經出現過,但迫於現實(隔天可能要小考、隨堂)的壓力,而不再去思索這樣不容於大人、被歸類在天馬行空、只會鑽牛角尖的問題」。

9202
曾經診所停診,跟著攝影教學團隊來到山上或海邊,拍攝於2014年。

漢人本位與偏鄉教育

第一次真正開始有了對「體制內教育」的反動,是曾經多次跟隨著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偏鄉攝影教學團隊來到「非屬漢人」的環境,在那樣的原鄉、偏鄉環境中,我看見了臺灣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在制定上完全偏頗漢人的價值觀與生命目的,導致在許多原民的孩子身上看見教育文化與他們原生的傳統文化的差異與衝突。

第一次理解到原來臺灣的教育根本是為漢人量身訂造的,而隨著越來越多次陪同教學團隊出門,這樣的反動力道越來越明顯。

攝影藝術文化史

第二層的反動,在於攝影的學習,以及攝影藝術文化史的學習,很感謝曾經長時間從台北下來台中上課的張美陵老師,在好一大段的時間裡,我看見了藝術在歷史中各種反反覆覆、衝突與反衝突、質疑與被質疑。在近代藝術史裡頭,有更多「不是為了傳統美感而存在的藝術創作」~

20081125220931073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的「這不是一根煙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1935年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的畫作「這不是一根煙斗」,這雖然不是我心目中最震撼作品的第一名,但這個創作徹底解構了圖像與文字間的關係,也幫圖象(影像)在語言學區塊挪出了一大塊位置。

713278_4
馬列維奇(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的黑方塊,1923年

曾經,我以為馬列維奇(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黑方塊根本是神鬼扯,直到我開始接觸設計史、藝術史,才真正理解到「構成主義(又稱至上主義)根本是神一般的解構傳統美學。

真正的藝術史,讓我看見藝術發展過程中各種多元性都產生於「我不要跟前人一樣」的創作過程裡,反對標準化、反對權威、反對政治正確,似乎都成為了每一個偉大創作裡頭最扣人心弦的底蘊。

勇敢的與眾不同,似乎是我們從小教育體制下最直接被去除的能力,然而我卻在藝術史裡頭看到這些因此而發光發熱的偉大作品。

從看見漢人本位的教育,再看見藝術史裡頭的衝突與反動

最後一根稻草,讓我願意用更大的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把女兒挪出體制外,就是這種考卷與評測下的教育形式。

14364737_756563237818226_4210608942655382551_n
女兒在小學中年級的國語考卷

如果你已經滿足現,就無法有更好的表現。
如果你已經滿足現,就無法有更好的表現。
如果你已經滿足現,就無法有更好的表現。
如果你已經滿足現,就無法有更好的表現。

我到現在還是不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考試內容,我也不是很想理解為什麼答案只能容許3,就在女兒在校的學習過程中,雖然她總是能拿到前三名,但我對於這種扼殺想像力的教條般教育內容越來越反感,反動的最高點在於導師開始在課堂上公然的霸凌成績不突出的學生,而這個被霸凌的對象剛好是我女兒的好朋友,所以女兒曾經氣不過直接在課堂上當著全班的面對著老師說:「老師,又不是只有你的教育方式最適合所有的學生,說不定也有適合XX(同學的名字)的呀~

14364746_756563544484862_2305364589878177305_n
女兒在中年級的社會考卷

就在理解了「漢人本位的教育」、「勇敢反抗前人是現代藝術最偉大的動能」,也知道了教育現況真的是在標準答案下的成績掛帥環境裡,孩子只能學會對或錯、四選一,於是我們走出了教育體制,申請在家自學。

回歸到這篇文章的核心主軸「談教育的目的」。

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跟別人一樣的衣服?髮型?鞋子?書包?襪子?
跟別人一樣的課表?進度?書本?補習班?與標準答案?
跟別人一樣上課不准問問題?上課不准吃東西?上課不准說話?下課也不准吃東西?下課不准盪鞦韆?(後來學校禁止高年級的孩子盪鞦韆)

跟別人一樣做「老師允許的事情」?
跟別人一樣不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只要好好的熟讀國語、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藝術與人文
沒有在課本裡頭的就不用讀?不在這個年級範圍的知識就不用接觸?

責任感的培養,來自於每天遵守不能帶早餐到學校,非得要在家把早餐吃完?
還是來自於每天乖乖的把老師交代的功課寫完?

教育的目的在於「老師要把課本的內容趕完」?還是「學生要把考試的題目寫對」?
教育的目的在於「孩子去東京學習了兩個禮拜回到臺灣後,老師直接把這段期間沒寫的小考考卷都放在孩子的桌上請她當天寫完交卷」?

或是教育的目的在於「老師每次都延遲下課時間讓孩子沒時間上洗手間與休息?每次都延遲放學讓家長在校門口多等了十到二十分鐘?」

還是,教育的目的在於「把勞作課拿來教國語?寫數學?」

那個年代的狀況,這個年代也是一樣

最近,我們診所進了一套「葡萄酒」的漫畫書「神之雫」,而診所裡頭有一大堆三采文化的科學漫畫書、歷史漫畫書…,這在我們以前那種「機器貓小叮噹」是”海訝(敗類的台語)、撿角才會看的那個社會氛圍下的年代,是根本無法想像的文本內容。

我們診所裡頭有一套漫畫叫做「藍空護照」,它簡單的勾勒出幾位孩子對於JAXA(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的各種想像;另外也有一部漫畫是宮崎駿早期的連載漫畫「風之谷」,裡頭的內涵遠超過動畫「風之谷」。

是否我們那個年代對於教育內容的想像對於教育形式的包容,完全的就是以管窺天?

川口開治的「沉默的艦隊」,雖然帶有很強烈洗白日本帝國主義的形象,但漫畫中也讓我理解到美日關係與世界各種政治角力的視野,尤其是海江田四郎受撞擊而落海的那個畫面,深深的撞擊當時候的我。

爆漫王,讓我不僅愛上平丸一也的無俚頭,也才知道原來漫畫創作有那麼多的過程、鋪陳。

這些都不是學校傳統體制內教育可以傳達的。

對於教育文本的包容、對於教育的想像,會影響教育的目的

創作的過程,是技法重要?還是想法重要?

畢卡索:「我花了四年時間畫的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了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而畢卡索是我最喜歡的立體派畫家,他的創作能量不來自於學校教育,而是來自於他勇敢追求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Peace-Dove
畢卡索的作品「和平鴿」,1950年

意象與具象之間,想法與技法之間,教育不應該只是成就後者,有更多的底蘊來自於意像與想法的充實。

而我們對於教育的想像,體制內對於教育的包容,幾乎窄化到必須一制性的標準化,而且非得透過一隻隻莫名其妙的度量衡來評價孩子的學習狀況與能力?分數與速度?

有的孩子很擅長人際相處之間的溝通,有的孩子很擅長處理圖象的再現或詮釋,有的孩子很喜歡數字之間的親密關係,有的孩子就是只喜歡花花草草~

有的孩子看書根本想死,但看起電影來根本專心的像是高僧打禪一樣無人能動搖。

8455
教育就像是花開花落一樣,有的早、有的晚。©心容中醫

教育,應該是對於各種多元價值的最大想像與包容

花開花落,不會有時程表,也無法同進退,就因為大自然是這種兼容並蓄各種可能性的時空間,才能構成一幅又一幅的驚奇與美麗~

不是晚成的孩子就是廢物,也不是早成的孩子就能成就美好,透過教育讓孩子學會觀察、思辨、感受、表達、尊重、自制、勇敢、善良…,這才是我對於教育的最大期待。

思辨,需要邏輯、需要底蘊、需要素材

但我們體制內所提供的學習內容,真的是這個資訊超級爆炸般的時代所需要的素材嗎?
用好幾個月的時間、好幾年的時間在背註釋、背條文,卻一秒被google的搜尋給打敗?

我自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學會辨識花草植物,建構腦海裡頭的花草植物的資料庫,但現在是輕輕鬆鬆的被一個APP給取代了,那未來呢?

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被科技未來給取代的能力?

8559
我們總是欣賞景物中最不相同的部分,卻不欣賞人群中最不相同、不合群的那一個?©心容中醫

我說,教育的目的就像是:

一片荒蕪間,埋下一顆種子,充足的陽光、適當的水分、偶爾的施肥,用時間與心期待這一顆種子所長成的樣子,欣賞它。

而不是一個盆栽埋下數顆種子,定時定量的陽光水分與施肥,固定的時間內 用各種自以為的度量衡來評價盆栽裡頭的各種子長大的速度。甚至是摘去生長不如預期的種子枝葉。

14358651_756774137797136_9111627748818531687_n

教育的目的,往往決定於我們有多少底蘊、素材、與包容力。

下一篇,我想接續著從「教育的目的」去談「透過教育,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

延伸閱讀: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一):時空間的差異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二):教育的(明顯)門檻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三):教育的目的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四):透過教育,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五):個人實驗教育的風險與解方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六):申請與計畫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七):幸福綠皮書、姊妹、關鍵少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八):你如何團體合作?

3 comments

  1. 讀完洪醫師這篇文章,心裡感觸很深。在華人社會能大膽的替孩子選擇自學的路不容易。

    • 真的讓孩子自學之後才發現…

      這個時代了還肯留在延用百餘年前的方針所劃下的學習場域的家長與孩子,才是真大膽!

      XD

  2. 離開學校,處處是教室
    自學的孩子,生命更豐富,思考可以慢可以縝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