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篇文章「時空間的差異」、第二篇「教育的明顯門檻」、第三篇「教育的目的」到現在這第四篇文章,用了將近22個月的時間,真的是好一個脫稿、富奸。(是說,光是這篇文章也寫了3個月之久…)
我在前一篇“教育的目的”裡提到:「不是晚成的孩子就是廢物,也不是早成的孩子就能成就美好,透過教育讓孩子學會觀察、思辨、感受、表達、尊重、自制、勇敢、善良…,這才是我對於教育的最大期待。」,孩子透過教育所應該具有的能力不是名次、成績、聽話。
不是晚成的孩子就是廢物,也不是早成的孩子就能成就美好。
透過教育讓孩子學會觀察、思辨、感受、表達、尊重、自制、勇敢、善良…,這才是我對於教育的最大期待。
我不認為這個時代的教育目的是「只為了讓孩子學會什麼」,很多人把五育均衡誤解成國英數社自的五科學習均衡,但即便是真正的五育「德智體群美」,我也不完全認同這是這個時代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具備的能力。
在這一系列的文章想法裡,透過第一篇的「時空間的差異」,我們很清楚的看見「時空不同,所出現的文本型態完全不同」,十年前或許根本還沒有 youtuber 這種職業,更別說「網紅」這種現況意義是既正面又帶有負面觀感的形容詞(或是名詞),如果我們還繼續錯誤將「各學科的記憶力、知識力」當作是教育的最大宗與最終目的,那這樣的學習機制將導致孩子們的未來無法真正持有競爭力。
【 孩子應該要透過教育,得到什麼能力? 】 1️⃣ 感受世界的能力(五感)。 2️⃣ 驗證的能力。 3️⃣ 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4️⃣ 自我約束且自我突破的能力。 5️⃣ 拒絕的勇氣與反抗的智慧。 6️⃣ 善良... 7️⃣ 追求想要找尋的人事物的能力。
電影「一代宗師」裡有一句台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過去教育體制裡希望提供給孩子的能力,無非是知識力、考試力、約束力,但能完整背出一首七言律詩、甚至是一首沒有字數限制的古詩就能代表這個孩子擁有了感受的能力?
我曾經親身見識過好幾個「不識字,卻能將詩詞歌賦嚷嚷上口,完整背誦是易如反掌」的小小孩,但你問他這是什麼意思?
他說出口的卻是來自別人“交/教”給他的感受與說法,而許多這種所謂“小時了了、天賦異稟”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得不到真正的感受力,因此被拘禁在前人們所集結而成的知識牢、文字獄裡。
我認為... 文字,是不同文化裡頭各自存在的組成結構之一。 然而,再豐富的文字、再嚴謹的文法,都無法逃脫「去細節化」的必然性,畢竟各種文字發展本身就是由“象形文字”所組成,包括連英語字母都是藉由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所變化而來,而再怎麼精細再現的象形文字,在書寫建構上、傳遞上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戰,也因此整個歷史演變才會形成今日這種具有獨特性、專一性的文字型態。
文字本身就是去細節化的產物,
目的是為了方便紀錄、傳遞與保存。
繪畫、雕塑、攝影這些在早期都是昂貴而且不易傳遞、複製、保存的文化組成,然而2019年的今日,在生活中流傳最多的可能已經不再是文字,甚至可能都不再是平面圖像(靜態攝影、圖片),而是可以“記錄四度空間”的動態影像,已經不再如同過去僅能保存單一時間點的文化紀錄,而是能提供真正具有時間性的視覺、聽覺紀錄。
這個世界的豐富,在過去的時代裡必須透過文字、繪畫來紀錄、保存、傳遞、複製,然而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擁有的是更快速、更大量、更方便搜集與發送「細節」的能力,因此我認為不應該繼續執著在單一文化組成“文字”的知識力,而是要真正打開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感官能力。
只有非常少數人能以“觸覺”的方式處理語言(盲人點字),而大部分的人都將文字以視覺、聽覺的方式傳遞,比如「美麗的極光」我們用“美麗”兩個字來形容,卓越的作家可以用一整篇數千數萬字來形容極光,優異的藝術家可以用各種繪畫創作媒材來再現極光,但是再多的文字、顏料或是跨媒材,都不如你親身在現場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去體驗「極光」。
《 感受世界的能力(五感)》

「一望無際的翠綠樹林」,但其實“翠綠”之間有各種色相、彩度、明度的綠,在不同陽光下都會出現各種變化(視覺),而且翠綠的樹林裡有各種季節的溫度(觸覺)、氣味(嗅覺)、各種風吹草動生物的聲音(聽覺)、各種果子所嚐起來的味道(味覺)。 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去感受這「一望無際翠綠樹林」的各種細節,讓孩子能擁有更強烈的感受力,讓孩子擁有更強大的處理細節的能力。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步驟不僅是我長期以來與工作夥伴分享的,也是我一直告訴孩子的「你如果能提前發現問題、提前分析問題,就有機會能提前解決問題」。
發現的前身是看見,而假裝自己有看見(有看沒有見、心不在焉)是很多人的通病,透過「有意識的訓練發現能力」才能真正看見更多的細節,然而,我們幾十年來的學校教育都在使用「去細節最大化的各種小問題」來偽裝具有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各種相關學習。
因為我們這些看似掌控世界的大人們,能力不夠、信心不足,因此樣樣要掌控、量化、考試,小學的聯絡簿到長大後的成績單簽名,我們從來不願意相信孩子具備自我發掘、修正、成長的能力,只願意相信「我們自己過去也是這樣走來的,讓孩子繼續走一樣的道路準沒錯」。
愛迪生不願意相信交流電的安全性,因此錯失了龐大的可能性;愛因斯坦因爲不相信上帝會玩骰子,因此錯失了進入量子力學大門的好機會。
「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彷彿是許多專業人士的原罪之一。
知識的傲慢,然而我們卻忽略各種知識的組成固然有其細節與脈絡,但其實有更多被捨棄的「去細節化」是我們無法看見與掌控的,就如同「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第四個組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1️⃣ 知道自己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不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是知道與不知道之間排列組合的故事,其中最遺憾但也最普遍存在的正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這也是我求學時期的物理老師曾經說過:「許多天文物理學家到最後,會開始尋求信仰」的原因之一。 當你知道越多的時候,你會深刻的發現自己不懂的事情更多!
當你知道越多,不是“不要問,你會害怕”, 而是你會知道自己不懂的更多!因此,教育給孩子們最重要的不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會了什麼,更不是讓他們藉由分數、評測來追求知識的深廣,而應該是讓孩子“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更多”,持續保持著極大的動力與興趣去追求「能讓自己持續認識與理解的相關能力」。
然而,若是我們好好審視現在的學習內容與教育制度,就會發現依舊保持著過去為了教學方便的分科制度“國英數社自”,是完完全全站在方便傳遞、初期教學成本較為低廉的營運考量上,而非真正站在這個時代(2019年)時空間之下,去理解現代科技所及的教育能耐。
音樂與美術都是藝術,然而詩辭歌賦、數理方程式、社會現象…這些也可以是藝術的素材、美感,甚至就是一門貨真價實的藝術。
德國藝術家 Thomas Ruff 在進行攝影 zycles 專題時,利用了電磁學的磁力線概念做出了純數學圖像,在進行 jpegs 專題時,也是透過電腦數位演算法的方式來呈現藝術作品,這些充分展現「創作不僅可以是感性的美醜主觀,更可以透過理性來鋪陳、變化展現」。
我認為「文字,本身正是透過去細節化之後的理性,被切割、被定義,為的就是傳遞方便、解讀更加正確」。
倘若文字真如我所言是理性的,那為什麼我們的情書、愛恨情愁的歌曲裡頭盡是文字?
我認為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文化背景、所學與經歷、生長脈絡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能力將理性某種程度地轉化成感性,讓文字具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官傳遞能力,因此…同一段文字、同一篇文章、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或是不同時期閱讀,都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觀感。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透過這五個感官能力來開拓大腦的運作能力,再藉由持續提高運作能力的大腦來延伸更豐富細節與層次的感官能力。
以我今天在鼎泰豐的用餐經驗來說,縱使我背對著服務人員、沒有抬頭瞧見服務人員放下餐點當時的工作表情,但我依舊能透過她的聲音、語速、音調、用字遣詞來判斷這位面貌姣好的美麗服務生「今天心情真的很不好」。 聲線是具有表情的,如何說話、如何停頓,說話時手的位置如何擺放?眼神如何接觸?表情如何變化?呼吸如何調整?這些是我們自己過去一直在追求與執行的「員工教育訓練」。 光是「好好說話」就可以更加豐富演講、座談會、各種授課的完成度,然而我們的教育卻一直要求孩子只要乖乖聽師長說話就好?
過去我們的教育體制,僅希望孩子盡力學會吸收知識,卻從未正視感官力能帶給孩子們對於「詮釋理性的能力」,從來都忽略了五感是多麽重要,甚至完全無視孩子們已經與自己生長的環境、大自然甚至是家人都失去了大量的連結。
我曾經見識過「號稱有識字障礙的小小孩,連珠砲的背出整首詩詞歌賦」、「字裡行間裡頭充滿知識與論述能力,卻在面對大自然、一望無際美麗風景時,竟然完全沒有感受、欣賞的能力」,如果我們大人總是用「這是因為孩子不快樂,才會有這樣的狀況」一言蔽之,那麼昨日的個案將可能會變成明日的普世價值。
我所期待的教育,應該是要能讓孩子「有勇氣追求自己希望追求的」,無論是知識力或是人事物;「有智慧在各種相互矛盾選的選項裡做出各種選擇」;「有更加敏銳的五感來洞察各種別人還沒發現的狀況或契機」。
至於那些過去所標榜的知識力、合群力,我認為是夠用就好。
透過理解來取代背誦與記憶,畢竟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學會善加利用工具在很多情況下,會遠比你記住每一個功能背後的理論或是正確學名,都來的重要萬分~
書寫成本降低、繪畫創作成本降低、公開演奏成本降低、知識保存與傳遞的成本降低,我認為教育不如就讓孩子「有能力各自選擇每個小階段的題材方向,進行大量的書寫、繪畫、演奏或閱讀」,不要永遠只著重在最後的成果發表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看見自己這段努力的過程,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同時間也要知道自己失去了些什麼?
《 驗證的能力 》
在這所有「資料、資訊、知識」垂手可得的時代裡,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可以隨時針對資料、資訊、知識進行飛快地收集與重譯,因此來源與解讀方式變得非常重要。
「知道與否」已經不是唯一重要的關鍵,有能力判斷是否「正確、不完全正確、完全不正確」更是牢不可破的能力,我們要有能力理解、分析、挑戰資訊與知識的權威性,要有能力發現師長、專業人士、主管機關是否做出正確且合法的決策?要能知道所有查到的資料是否是被惡意植入或是不當判讀?
「數據會說話」這是一個看似絕對的政治正確,但其實「數據不會說話」,尤其樣本、模型、目的、意圖不同時,即便是同一組實驗數據也能出現南轅北側的觀點與結論,就如同「有圖有真相」早已變成今日大家所說的「照騙」。
唯有「驗證的能力」,才能有機會真正看見每一個自詡為普世價值與政治正確的良善行為裡其背後真正的意圖,唯有驗證才能「洞悉意圖」,尤其是今日深陷假新聞、假消息最強風暴襲擊的台灣。
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 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
教育,應該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尊重不代表要服從,更不代表一定會喪失自我的最大選擇權。
比如:在人行道上行走時,突然驟停原地、滑著手機,這就是極度不尊重其他用路人的態度,我總是告誡孩子在停下來之前必須觀察後方是否可能有追撞的機會,並且盡量靠到比較不會影響用路人的走道旁,但如果特殊狀況,當然是另當別論(例如身體疼痛、重大危險…)。
其實不只是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彼此尊重,即便你希望分享的是自己所愛的人事物,我們都必須尊重被分享的人有不愛的選項。(不是人人都喜歡吃雞翅膀…)
《 自我約束且自我突破的能力 》
自我控制,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18歲,每一個時刻都只擁有一次選項的時間軸,2019年10月份第二個星期三的早上十點,你不可能同時擁有練習鋼琴或是舒服睡覺的選擇,因此每一個決策都必須有相當的自制力才有辦法真正讓自己更好。
自制力,同時也是堅持力的最主要元素,當你擁有感受、思辨、判斷的能力後,自制力將是影響你能不能走到、何時能走到你希望到達的那個目標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自制也有相當的機會能影響到運氣,這個我們俗稱的「天時」,因為我始終認為「唯有努力、盡力自助」,才有可能陸續出現「人助與天助」。
唯有不斷努力幫助自己、進化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人助與天時。
每一種「承諾」,更是一種自我約束與突破,即使「生命變化多端,我們無法完全掌握所有風險,因此必須失信於人時」,我們仍必須學會如何去彌補改善“承諾破碎後“的現況。
《 拒絕的勇氣與反抗的智慧,還有善良 》
價值觀的不同、立場與高度的不同,大人總以正確與否的二元論來分別世界,然而正確與否是一個頻譜,就像是黑與白之間有更多更多種類的灰階,如同日夜之間沒有任何一刻可以被定義是絕對的亮或是絕對的暗,而且亮暗更不是對立的,因此在師長、環境不具有足夠的包容性時,孩子們是否具有反抗被同化的智慧、拒絕被改造與強迫的勇氣?
高段的操縱術,比如「賣了你,還讓你笑著幫忙算錢」這玩笑話所浮現的場景,若有適當的手腕與智慧,才能在逆風的航道上乘風破浪,也唯有明確的原則與自信才能讓自己更有勇氣拒絕或是接受個多元的可能性。
拒絕不只是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就如同反抗也是一樣都需要兩者,不只需要高明的操縱,更需要具有智慧的停損概念。
至於善良,透過教育我們到底是否能獲得善良?還是獲得的善良是不是只是一種政治正確?是不是當權者希望人民所擁有的普世價值?這些都是我們要去思辨的!
也因此,在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擁有善良這個能力的同時,她必須要有智慧、有高度去選擇“要不要良善”、“何時施展”這樣的能力,然後有勇氣去承擔各種選擇下的得與失。
「通往地獄的道路,是由善意鋪成的」這句話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在每一個不同的時間點、不一樣的身份、立場所看見的善與惡恐怕會有出入、甚至可能出現相當大的不同。
純粹的善意,可能形成是最可怕的惡意,因此透過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擁有感受美的能力,透過感性的能力來延伸黏著理性邏輯,透過理性來支撐每一份感性的重量。
透過感性的能力來延伸黏著理性邏輯,
透過理性來支撐每一份感性的重量。
我希望、也期待我的孩子是具有感官力、有思辨力(驗證能力)、有勇氣追求與拒絕、有自我控制的堅持力,同時間也能擁有對人、對事、對物與對自己善良的能力。
成績、分數,這種量測型態早已完全無法負荷這時代的科技與進化能力,而身為父母,除了希望孩子快樂以外,更希望孩子們能有「追求自己想要找尋的人事物的能力」。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唯有真正看見、發掘、理解自己,才有機會悠活在天地間,成為眾生們最值得信賴也是最可怕競爭對手的夥伴。
這篇文章不是一篇好的文章,不甚完整的觀點、破碎的論述,還有彷彿永遠都寫不完一樣的拖稿,更不算知道該怎麼樣的結束才叫做真正的完成,但這也或許更體現了這時代的特點:「當代藝術不一定追求句點」。
教育,不是為了追求什麼選項,而是為了成全各種選項的追求能力。
唯有細節才能成就品質,而傳統教育裡的去細節化模式只會完全架空孩子在未來環境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