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診間速寫

診間速寫

今天想要聊另一位非常討人喜歡的婆婆,年紀比昨天那位更年長,已經88歲了。

這位婆婆,還有兒子、媳婦一家人都很客氣、很有禮貌、而且是很有病識感的好患者。他們對於婆婆的外傭也非常照顧,常常跟著來一起就醫~

婆婆講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北京話,每回進門的開場白都是:「洪醫師啊,真的謝謝妳啊,把我的胃酸醫好了,而且一定要吃妳的藥我才會大便。」

但,因為婆婆重聽的關係,我跟婆婆的兒子都得在她耳朵旁邊大吼大叫才能溝通,外頭候診的患者常常嚇壞了,以為診間在吵架,一下醫師吼、一會患者吼,候診區的大家常常豎起耳朵來假裝自己不是小白兔,一副沒事樣的偷聽~

我還記得某年的耶誕節,膝關節已經退化、無法久站的婆婆還特地叫兒子用輪椅推她來診所,非得要親手送我一盒她最喜歡的巧克力,親口說聲耶誕快樂,非常窩心。

而且每回診察結束等領藥的時候,她都會在前面櫃台跟一隻會模仿人講話的熊貓喊來喊去,很可愛,也真的是一位很有趣的婆婆。

9338
拍攝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心容中醫

但是,自從去年年初,她半夜起身小便時不小心滑倒,摔裂了髖關節以後,行動就更不方便了。每次看到我總是喊著「腰痠、腿疼,手腳沒力」。

我常常鼓勵她:「到了這個年紀,除了便秘的問題,已經沒有其他的慢性病,只要能好吃、能好睡,表示妳已經比很多人都會保養了!」

只是,她今天開口跟我說的一段話,真的讓我有一點嚇到,而且難受,百感交集。

今天,她照例講了最近排便的情形,一般的話家常、話唬爛之後,婆婆忽然用嚴肅的表情與口吻問:「心容醫師啊,有沒有那種吃了以後,睡著了就不會再醒的藥啊?有的話,妳可以開給我吃嗎?」

啊???????
我以為我聽錯了,傻在座位上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問。(這已經不是翻白眼可以解決的了…)

婆婆馬上接著說:「我覺得活著好辛苦喔!大便、小便都要人幫忙,腿也不聽使喚了,喜歡吃的東西一吃多就胃脹氣,只剩下吃那些不喜歡吃的東西,吃完之後就一肚子氣…,而且每天坐著就有人推著走,看似很威風,但是腰痠背痛的,根本就跟犯人一樣…所以…我真的不想活了。」

秒懂。(應該說是普郎克時間懂,這個時間單位大概是 10^-44 秒,厲害了吧~)
但我原本的疑惑瞬間變成了惻然~

她兒子聽到媽媽這麼說,根本大吃一驚,馬上跟婆婆說:「啊,妳不要亂問醫師這種問題啦!這個問題會害到人家!」

婆婆聽了以後更激動的說:「哪會啦?不會啦,我走了以後我嘴巴就閉上啦,誰會知道是誰開藥給我的啦?」

我:「…」(百口莫辯、啞口無言)
兒子連忙起身不斷的跟我道歉,請我不要把他媽媽說的話放在心上,然後急急忙忙的、飛快的把婆婆推出診間。

婆婆回家後,她問的這個問題,卻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子裡,揮之不去~

7885
拍攝於東京。©心容中醫

我想…,我真的可以理解「這把年紀了,雖然跟其他病況更複雜、更嚴重的長者相比,她已經算是非常健康了,但是身體裡依然是病痛夾雜」。

「老化」永遠是生命無法抗拒、違逆的自然過程,在這漫長的衰老路途中,身為人的尊嚴一直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對自身狀態無能為力的憤怒、無奈和心碎,而且更多的是,對於「拖累親人、子女的虧欠感」,所以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真的會有許多人寧可選擇優雅的、從容的、自主的,幫自己畫下句點,無論是時機點或是收尾的方式。(這個觀點不適用漫畫家富姦)

這讓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的一部賺人熱淚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雖然這是一部高中老同學聚會時會拿出來嘲弄的一部糟糕商業電影,在劇情的設計上,所有從醫的同學們都一致認為:「長年,頸部以下癱瘓的人,是不可能維持這樣帥氣外表的,而且肌肉會萎縮到…比魔戒咕嚕還可怕!」

但,撇開這些商業操作與劇情芭樂不談,我們是否能從這電影的鋪陳中,去剖析我們對於「自己的生命尊嚴與價值」是什麼樣的定位?

此時,如果你的心還有餘裕,我想再推薦一部電影:「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電影裡頭談的是英國著名的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生平,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或許知道我為何會在這篇文章將兩部電影一起提出來。

8000
拍攝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心容中醫

「堅持」或「放棄」,並沒有對錯,其實都只是人生的選項。

這兩部電影,我家的自學小鬼已經看過好幾次,但我也還沒真正的與她談論電影情節或是我自身生命經驗與個人看法。

我覺得,教育就是不斷的放入種子,在孩子的心裡頭。我相信隨著她的成長,這些文本都將成為她的生命底蘊,讓她可以透過這些議題發酵出的體認,延伸更多屬於自己的生命觀點,毋需由身為母親的我的介入、干擾她的枝枒伸展。

今天的速寫有點嚴肅,大概是因為天氣冷的關係…,所以不說了,大家晚安~


因為門診量長期以來都超過我的負荷,所以強烈建議各位朋友們如果要來看診一定要事先 Line 預約

但,其實我會更建議「就近尋找合適的中(西)醫師診斷就可以」,千萬不要從遠方而來,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為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與狀況不同,無法保證根治、根除,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