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七):幸福綠皮書、姊妹、關鍵少數

因為我們曾經在自學群體看見「國語文要怎麼教學?有什麼樣的教材?」這樣的問題,也因為我女兒是 不用去學校的 在家自學生也來分享一些近期內讓女兒學習的相關內容。

幸福綠皮書、姊妹、關鍵少數。

會突然把這幾部電影集合在一起進行短時間內的閱讀,其實是因為上了好幾年全英語鋼琴課的女兒後來變得很喜歡彈琴,她參與了幾次中小型發表會,而身為媽媽的我除了聽到她瘋狂敲擊琴鍵的聲音,總是沒什麼機會可以聽到她彈奏一首完整的曲子。

雖然總是看著她戴著耳機在半夜瘋狂敲打著數位鋼琴(可接耳機),但是看著幾個月的她偷偷創立了跟鋼琴有關的「社群網站」,我知道這孩子是喜歡彈奏鋼琴的。

「我想要學習怎麼提升觸及率。」

「我想要學習怎麼獨力經營一個社群,而且能持續提升粉絲數量與讚數。」

當偷偷創立的鋼琴社群網站被大人發現時,眼前的女兒帶著歉意這麼說。

雖然我不是很認同孩子的這個偷創社群的決定,但除了尊重她的行為,我還是費了一點心思建議她可以透過真正的文本形式,透過真正的語言學(圖像學)形式,來持續累積創作能力與經驗。

就在一輪又一輪的藝術史轟炸之後,我選擇了「幸福綠皮書 (Green Book)」這部電影來個親子共同欣賞。

幸福綠皮書 (Green Book)

鋼琴家巡迴各地的音樂表演,除了節奏、旋律與各曲子本身的「音律美感」,我也希望女兒能透過這部電影看見更多「種族歧視」、「正確且美好的人生觀念」、「視覺美感」。

就以「白人東尼在黑人唐納演奏期間,他跟其他白人賓客的黑人司機一起窩在地上打牌賭博的時候,唐納東尼說:『趴在地上贏幾個小錢就是贏家了?』、『他們無法選擇要進去還是在外面,但你可以選擇!』。」這段劇情來說,充分展現出當東尼擁有機會時,卻總是錯誤認為自己並沒能真正擁有機會的人生思維。

一直以來,我其實都這麼要求孩子:「去做你該做的事情」、「要知道為什麼你這麼做,也要知道為什麼你不這麼做?」

正視每一個「你所擁有的選擇」,理解每一個決策都有其脈絡與必然性,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電影劇情中的「從沒吃過炸雞的唐納」、「宴會上的炸雞」、「東尼可以路邊尿尿,而唐納卻不肯」、「唐納只能使用黑人專用的室外廁所」、「唐納從沒聽過小理查等知名黑人音樂」、「不同地區的樂迷對於唐納演奏有各種定位與解讀」、「唐納執著於史坦利鋼琴與順風威士忌」、「不夠黑,也不夠白」、「可以有貴賓停車位、可以上台表演,卻不能在表演的餐廳用餐」、「唐納對東尼說:『你要我表演,我就表演』。」…,這些其實都有很豐富的細節,很值得反覆咀嚼、細細品嚐每一口的各種韻味。

姊妹 (The Help)

也因為女兒其實看不太懂「為什麼東尼停車去路邊尿尿時,會再走回去把駕駛座上的錢包帶在身上」這橋段,因此我們馬上接續觀賞「姊妹 (The Help)」這部電影,並在觀影結束後,繼續討論片中的兩種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

而看完姊妹之後,免不了的就要再找時間觀賞幾乎是同類型的「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透過美蘇太空競賽時代的故事,帶出「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職場上應該要如何為自己努力?」、「在即將被淘汰之際,如何為自己增加無法被取代、被淘汰的優勢?」、「在逆境中如何展現自己的忠誠與積極」、「Colored Only」、「我不是針對你個人,我只是…」、「不論你怎麼想,我對你們黑人沒有偏見」、「每當我們一有機會超前,他們就會把終點線往後移」、「我是黑人、又是女人,不會癡人說夢」…等非常值得一再重新觀賞、品味的有意思橋段。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一部好的電影,除了劇情、還有各種解讀與詮釋不完的觀點,更有各種味道、美感、音律、對話、理念、運鏡、美術、燈光、剪接,甚至還能與其他電影、文本進行對話、交流、甚至是衝突、衝撞。

與其仍執著在過去時代所劃分出來的「分科」,國、英、數、社、自,又或者是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物…,我們不如思考「現在這個時代,為何還要以『需要牛車運送的真空管電腦時代』的知識分科進行相關學習?」。為什麼語文學習就一定要按照學校教科書的內容進行進度規劃、安排學習?

文字,不就是一種去細節化的圖像嗎?
而圖像,不也是一種去細節化的資訊?

過去的知識力累積,靠的是不斷記憶,但我認為現在與未來的知識更可以加入感官的延伸「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讓記載在文本上的文字、圖像能更有知識創造力。

許久以前,我曾見識過「懵懵懂懂、不識字的小女孩,卻能完整的背出詩詞歌賦」,也見識過「飽讀詩書的小男孩不敢也不會欣賞大自然與生活上的所有美感」,我們與其一昧地專注在「孩子有多少識字力、背誦能力」,不如好好的讓孩子持續喜歡某一件事情、不如讓孩子持續透過感官延伸來豐富情感。

電影「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裡主角與爵士樂大師 Jelly 的那一段鬥琴,1900 從一開始的抒發心情、喜歡音樂,到中段的複製、透過實際彈奏告訴Jelly:「你會的我都會」,而第三首、最後的超越,用極速的隨性彈奏展現出自己對音律的熟悉程度遠超過 Jelly,而這也正是在告訴我們「感受應該要更優先於理解與記憶」。

許多家長會問:「可是我孩子看不懂字幕,那怎麼看電影?」

一次看不懂,就看兩次。兩次看不懂,就看三次…

如果我們大人都不一定能完全看懂所有電影,那你又怎麼會認為「我的孩子要一次就把電影看懂」呢?

知道自己為什麽選擇做這件事情、這個決定。
知道自己為什麽不選擇做那些選擇。

這兩個知道,是女兒從小到大的學習教條。

總是不讓媽媽聽到琴聲的練習…

就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期間,我跟女兒又重新看了一次「幸福綠皮書 (Green Book)」。

也因為有了這一大段「三部電影串在一起看」的 疲憊 觀看經驗,因此她很輕易的就看穿了原本不能理解的橋段:「東尼在路邊停車後,為何要返回車上拿走皮包?」。

但,人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產生新的問題~

老媽我本人給女兒的新問題來了,在影片來到了最末段時,唐納說對東尼說:「你要我表演,我就表演」,此時我按下了暫停鍵並同時問有點迷濛想睡覺的女兒:「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雖然她當下的回答,距離我心中的見解有點遙遠,但,我相信假以時日她一定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看懂這些「情感與因果」。

不要總是急著給 孩子/員工 答案,我們要能創造出可以讓他們自由尋找、思索、發揮的機會。

延伸閱讀: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一):時空間的差異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二):教育的(明顯)門檻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三):教育的目的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四):透過教育,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五):個人實驗教育的風險與解方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六):申請與計畫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七):幸福綠皮書、姊妹、關鍵少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八):你如何團體合作?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