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容中醫

精準 ∣ 隱私 ∣ 品味 ∣ 共好

Home » 👩🏻‍⚕️ 專業醫療知識與個人臨床經驗 » 〈斷崖式下降的37歲生育力〉求好孕的妳,能有多少個五年被偷走?
〈斷崖式下降的37歲生育力〉求好孕的妳,能有多少個五年被偷走?


診間速寫,為了避免速寫對象被認出,文章內容會適當的放大特徵或是縮小特徵或是扭轉特徵,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因為文章的內容而影響您的心情~

〈 大綱・本文有以下內容 〉 隱藏

👩🏻‍⚕️最大的敵人與最強的對手

我們總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最強的對手是時間

而時間,的確是育齡女性的最大天敵,然而好孕門診這麼多年以來,我卻總是在診間裡遇到那些已經備孕超過五年,卻依舊無法成功好孕的初診。

五年的光陰,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如果能認真規劃、使用,也還真的可以改變、發生很多事情。

我們往往高估了 1年內的自己,卻也總是低估了 10年後的自己。

就讀國中三年級的青澀,在五年後就會蛻變成亮麗的大學新鮮人;而 嘴砲王 馬斯克的 SpaceX 預計用五年的時間完成可以讓至少 100 名乘客往返火星的運輸計畫,看看特斯拉自吹自擂的FSD, 會不會成功我是不知道啦,但,五年的光陰真的是可以投下許多的願景。

而且復仇者聯盟也在無限之戰後的五年,打回了終局之戰,取得所有無限寶石,終於成功救回所有被薩諾斯彈指消滅的生命 ,題外話:如果悟空這時候也在就好了,直接用七龍珠還原一切。(好吧,以上的確都是為了參加馬嗑濕家族主辦的「馬的靠杯」嘴砲大賽,是真的都可以省略不看。)

唯獨在「備孕」這件事情上,能否順利懷孕的優勢條件,將隨著每一個五年的時光流逝不斷消失,甚至…

如果你是 30歲之後才開始認真備孕,那麼你能否確定自己的「好孕力、好運氣」,會不會可能無法再有下一個五年?


👩🏻‍⚕️37歲的生育力急速下降

🔬《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

37歲的生育力,會呈現斷崖式的下降

世界各國期刊所發表之研究結果均指出:「女性的生育力,從生命『第四個十年』的起頭就開始下降」( Fecundity in females begins to decrease during the 4th decade of life , with subfertility becoming more pronounced at age 35.)

第四個十年,意指超過 30歲。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可點選超連結)35歲之後生育力下降更加明顯(研究論文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

Female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Committee Opinion No. 589(可點選超連結)到了37歲左右會呈現斷崖式下降 (研究論文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

(原論文中並沒有直接出現「斷崖式」的詞彙,這是心容醫師個人的臨床經驗。)

🔬《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 》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

一篇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研究論文《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Subfertile women were, on average, 3.3 years older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5-4.1) and more likely to have tried for their first pregnancy after the age of 30 years (37.3% vs. 24.6%).

Despite awareness of the impact of age on fertility, 85% of the subfertile group expected IVF to overcome the effects of age compared with 77% of the pregnant population.

Knowledge about age-related obstetric risks, such as trisomy 21,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86.3% vs. 85%).

Almost all participants (94.5%) believed that women should be informed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delaying childbearing at an early age.

🔬《 Female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Committee Opinion No. 589

【Female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Committee Opinion No. 589】

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研究論文《 Female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Committee Opinion No. 589(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The fecundity of women decreases gradually but significantly beginning approximately at age 32 years and decreases more rapidly after age 37 years.

Education and enhanced awareness of the effect of age on fertility are essential in counseling the patient who desires pregnancy.

Given the anticipated age-related decline in fertility,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disorders that impair fertility, and the higher risk of pregnancy loss, women older than 35 years should receive an expedited evaluation and undergo treatment after 6 months of failed attempts to conceive or earlier, if clinically indicated.

In women older than 40 years, more immediat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re warranted. (Copyright © 2014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Published by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是的,你沒有看錯:「女性到了37歲左右,生育力會呈現斷崖式的下降。」 (原論文中並沒有直接出現「斷崖式」的詞彙,這是我個人的臨床經驗。)

但是這個現象,很顯然的並非廣為人知。

一份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報告指出,有許多未生育的婦女認為「自覺的健康與舒適」對於生育力的影響大於「年齡」這個因子。

但,這三千多位年齡介於 20 ~ 50歲之間的受試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在 16 個與「懷孕」及「人工輔助生殖」的問題中,答對不到6題。

「不了解生育力會隨著年齡下降、因而可能推遲生育」的隱憂,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美國、瑞典、以色列,都曾經針對國內大學生的生育概念及意識進行調查,而結果也都十分相似。

也就是說,全世界的年輕人,對於「年齡,會導致生育力下降」這檔子事都一樣沒概念。

🔬《 Childless women’s knowledge of fertility and assisted human reproduction: identifying the gaps

【Childless women’s knowledge of fertility and assisted human reproduction: identifying the gaps】

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加拿大研究報告《 Childless women’s knowledge of fertility and assisted human reproduction: identifying the gaps (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rated themselves as having some knowledge or being fairly knowledgeable about fertility and AHR.

However, on the 16 knowledge questions, overall knowledge was low, with 50% or more of the sample answering only 6 of 16 questions correctly.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women in the study have no coherent body of knowledge regarding age-related fertility and AHR treatment options.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women electing to delay childbearing, 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public education regarding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s and the availability, costs, and limitations of AHR.

This study offers important mental health contributions to infertility prevention and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efforts.

🔬《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parenting attitudes among American male and femal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parenting attitudes among American male and femal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研究論文《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parenting attitudes among American male and femal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Participants wanted to have their first and last child within the window of a woman’s fertility.

However,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a lack of fertility awareness by vastly overestimating the age at which women experience declines in fertility, the likelihood of pregnancy following unprotected intercourse and the chances that IVF treatments would be successful in the case of infertility.

Nearly 9 in 10 participants want to have children in the future and viewed parenthood as a highly important aspect of their future lives. Delaying childbearing based on incorrect perceptions of female fertility could lead to involuntary childlessness.

Education regarding fertility issues is necessary to help men and women make informed reproductive decisions that are based on accurate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incorrect perceptions.

🔬《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arenthood among Danish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arenthood among Danish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瑞典研究論文《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arenthood among Danish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Though the majority of all participants wished to have children in the future (>86%),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nders (p = 0.002).

Women rated having children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men did (p < 0.001), while men rated higher the likelihood of abstaining from having children if faced with infertility (p = 0.003).

Knowledge about fertility issues was similar between genders including poor knowledge about the age-related decline in female fertility.

While women found it more important to have children before being ‘too old’ (p = 0.04), still more than 40% of all respondents intended to have their last child after the age of 35 years.

For both genders the most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parenthood was having a partner to share responsibility with.

Perceived or experienced life changes related to parenthood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such a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wished to have children, but many desired to have these after the biological decline in female fertility.

The moderate knowledge level among both genders uncovered in this study is of concer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ddress the potential link between fertility knowledge and planning of parenthood.

We may benefit from intervention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routine preconception care.

🔬《 The fertility myth: Israeli stud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and late pregnancies in an era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fertility myth: Israeli stud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and late pregnancies in an era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以色列研究論文《 The fertility myth: Israeli stud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and late pregnancies in an era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Students overestimated women’s chances of spontaneous pregnancy in all age groups, whereas women’s chances of achieving a live birth following IVF treatment were overestimated only for ages 40 years and above.

Regarding both spontaneous and IVF pregnancies, success rates of very late pregnancies (beyond 45 years and after menopause) were greatly overestimated.

Only 11% of the students knew that genetic motherhood is unlikely to be achieved from the mid-40s onward, unless using oocytes frozen in advance.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entrenched fertility myths among Israeli students, particularly the false belief in the possibility of late (beyond 35 years) and very late genetic motherhood.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echnological ‘hype’ and favorable media coverage of very late pregnancies.

Since this may culminate in involuntary childlessness,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the Israeli public on the subject of fertility.

However, as our sample is not representative of the Israeli student population, our findings should be tested in future studies.

【 一般民眾缺乏年齡,會導致生育力下降的觀念 】

2016年,一篇來自美國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特殊研究《 Age and Fertility: A Study on Patient Awareness(可點選超連結),因為發現一般民眾對於「年齡,會導致生育力下降」的這個概念普遍缺乏,因此提出呼籲:

醫療專業人員與整個社會,應該要支持女性實現其個人的生育目標,不管這些目標是想要好幾個孩子、或者是完全不想要孩子。

醫療保健提供者的重要使命是廣泛傳遞有關「生育率下降與年齡極度相關」的訊息,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延遲生育,以追求職業、獲得經濟保障或是等待合適的伴侶出現。

🔬《 Age and Fertility: A Study on Patient Awareness

【Age and Fertility: A Study on Patient Awareness】

來自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的研究論文《 Age and Fertility: A Study on Patient Awareness (可點選超連結)提到論文目標:

Fertility declines as women age.

Advancing maternal age increases pregnancy risks such as diabetes or hypertension.

Studies suggest women are not aware of the risks of aging on fertility and pregnancy.

The study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women’s knowledge of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outcomes affected by aging.

原研究論文結論:

Ages ranged from 18 to 67.

One third (30.5%) were aware fertility begins to decline at age 35, however this varied among groups depending on prior history of infertility or requiring fertility treatment.

Nulliparous women were more unaware of the health risks of pregnancy over age 35 (1.4% vs 13.6%, P 0.02).

African Americans (AA) women were less likely to think obesity (76% Caucasian vs 47.8% AA vs 66.7% other, P < 0.05) and older age (88% Caucasian vs 60.9% AA vs 82.7% other, P 0.02) affected fertility.

也因此,幾乎是所有從事人工輔助生殖醫學的相關醫師們,總是大聲疾呼:「能趁年輕趕快生育,就要趕快生育。」

而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或是販賣恐懼!


👩🏻‍⚕️生育的列車班次價格表

【 生育列車的班次價格表 】

票價 = 治療所需花費。
車速 = 治療效果。

1️⃣ 35歲前,是第一班車。

票價較低、且車速較快,很輕鬆容易地就能抵達「將小惡魔抱在懷裡」的弄出人命終點站。

2️⃣ 35歲 ~ 37歲,是第二班車。

票價會相對提高,車速是有比較慢一點,但通常還是能順利抵達終點。

3️⃣ 38歲 ~ 40歲,是第三班車。

第三班的這個車次,搭起來已經不是那麼輕鬆愜意,票價可能已經翻倍,而且車速卻可能達不到原本的一半,尤其是並非人人都能抵達終點。

4️⃣ 40歲以後,就是末班車了。

車票可能已經是天價,而且也無法保證能抵達終點,若非必要,請千萬不要選擇搭上這一班車,實在是太辛苦了~

人工輔助生殖(含人工與試管療程)的介入,其實無法“完全”彌補「因年齡而失去的好孕優勢」。

108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今年(2021年)六月發表「108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共來自 87所人工生殖機構資料整合的懷孕成功率。

1️⃣ 來自配偶間之新鮮胚胎,於植入週期之「懷孕率」。

小於 35歲是 49.7 %。
35 ~ 37歲是 46.7 %。
38 ~ 40歲降到 38.2 %。
大於 40歲則驟降到 18.6 %。

2️⃣ 於植入週期之「活產率」。

小於 35歲是 40.7%。
35~37歲是 34.4%。
38~40歲降到 23.9%。
大於 40歲則驟降到 8.6%。

3️⃣ 來自配偶間之冷凍胚胎,於植入週期之「懷孕率」。

小於 35歲是 60.2%。
35~37歲是 54.1%。
38~40歲降到 45.8%。
大於 40歲則驟降到 28.5%。

4️⃣ 於植入週期之「活產率」。

小於 35歲是 49.5%。 35~37歲是 41.9%。
38~40歲降到 32.8%。
大於 40歲則驟降到 16.2%。

每過一年,女性的生育力都會像是青春小鳥般的一去不復返,即便是積極的以人工生殖醫療介入,但還是能明顯看出「年齡級距之間」的成功率差異。

不過,雖說台灣近十數年的生育率逐年下降,今年更是在全世界敬陪末座,拿了第一名(倒數),但我個人卻是觀察到了兩個很奇特的現象:

一是,大部分的生殖中心都門庭若市、人潮洶湧,且其中也不乏看起來相當年輕的女性面孔。

二是,來到我門診調理好孕的初診,有許多人早就是備孕多年,年齡已經直逼 37 、40大關,卻竟然還沒完整進行過所有的好孕檢查,竟以非常消極的方式在面對著「遲遲無法順利受孕」的情況。

這不禁讓我思考「或許…不是大家不想弄出人命」,而是在好孕的路途上,並沒有獲得適當的支援。

我們先拋開有關社會、政治層面的複雜議題不談,我個人認為「這些已經努力多年,卻仍然徬徨無助的求子女性,很可能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適合她的醫療資源(包括醫師與醫療院所)」。

因為,我知道有絕大多數的好孕患者,也早就看過不知道幾十 、幾千、幾百萬 個醫師,也進行過多次的中醫藥處方調理、又或者是吃排卵藥的人工輔助療程,可能也只是幾步之遙還沒進到試管療程而已。

能想像這是大白天在花蓮崇德海邊拍的嗎? ©心容中醫


👩🏻‍⚕️〈案例.1〉
皮膚偏黃、體型瘦弱的36歲美女

「我為了想要懷孕,一直到處就醫,已經努力了五年。」

「之前看過的中醫、西醫都說:『只要月經有來就好。』,所以我就很相信醫師,也一直吃藥調理身體。」

「但是,他們沒有說、也沒有要我去做任何檢查。」

剛滿36歲,皮膚偏黃、體型瘦弱的大眼睛美女人妻,初診時用著很無助眼神訴說著。

什麼?
月經只要有來就好?

「 NO!NO!NO!」我在心裡吶喊,月經絕對不是「只要有來就好」!

我是不知道她之前是都遇到了些什麼樣觀點的醫師,但我可以很肯定又客觀的比喻,基於術業有專攻 、樹大有枯支、數大便是美、隔行如隔山,隔山不一定會打牛 的原理,就像是專攻高能物理的老師、與理工必修 通識低能普通物理學的老師一定有所不同(絕對不只4學分、3學分、2學分的不同)。

「婦產科醫師 vs 不孕專科醫師」、「中醫師 vs 好孕專長的中醫師」,各自對於「月經型態、月經週期」的敏銳度、警覺度,也絕對是有所不同。

話說,曾聽我腦公說他自己以前在天文物理的必修課程裡被授課的老師嗆:「我不談彗星、地球、行星這種小不拉機的東西,我只談也只教大的宇宙內容。」(身旁的該屎腦公每次只要跳針講到這一段,都會鏗鏘有力地補個幹字,來充分表示自己對於該專題的恨意。)

仔細問起來,這位美女人妻〈案例.1〉的月經週期其實不算規則,一年中會有 6 ~ 7次只有 23 ~ 26天、其他月份卻又都超過 40 天的紊亂現象,而且經量忽多忽少,只是因為之前的婦產科醫師告訴她「週期21 ~ 45天都算是正常」,所以沒有特別幫她安排檢查。

「但,這一年來的週期忽然開始變長,總是超過 45 天,而且月經量也真的變得很少,整個經期的總量大概是一片日用型衛生棉就可以搞定的吧!」她如此告訴我。

我皺皺眉,心想這種「月經週期、型態」的變化,通常不是好事。

「週期變長、經量變少」要嘛是出現”多囊”症狀,要嘛就是醫師們最不樂見的狀況「卵巢機能出現劇烈的變動(衰退)」。

由於初診這天剛好是她月經週期的第二天,我立刻要求這位美女人妻移駕他所去進行卵巢機能抽血檢查,並強力叮囑一定要加抽 AMH 這一項。

沒幾天後,她傳了檢查報告過來「TSH、FSH、LH、E2、P4…基本數值都正常,但 AMH 小於 0.02。」,而月經後的輸卵管攝影檢查,發現左側已經阻塞,但右側是通暢的。

我一邊看著這些檢查結果,一邊搖頭嘆氣,而一旁協助回覆訊息的跟診助理看我這麼一搖晃,忍不住轉頭望著我。

「當然啦,是啦,我的確是無法切確知道她五年前的 AMH 數值是不是就這麼低?」

「但,如果能早個五年發現『她可能有卵巢早衰、輸卵管阻塞』的問題,那是不是就有機會可以提前做出許多適合她體況的積極治療、提供她更多可能的協助機會?」我很無奈的說。

而診間裡那個見多識廣、心地善良的吃貨助理聽完這段話之後,也跟著嘆了一口長氣。

後來,這位美女人妻在回診時聽完我說明這些數值、並回家和腦公討論之後,由於腦公很捨不得她「要為了弄出人命,而去經歷打排卵針、取卵…的過程」,因此她們後來的療程決定將就診訴求修改成「把體質調理好,而生小孩的事情就順其自然~」。

然而有次門診,她終究還是忍不住憂傷、用著遺憾的口吻說:「心容醫師,如果我能早一點遇到您,就好了…」。

如果我能早一點遇到您,就好了。

與上一張崇德海邊拍的照片一樣,都是早晨拍攝的。©心容中醫


👩🏻‍⚕️〈案例.2〉
40歲卻還拼不到第二胎

再舉另一個患者的例子〈案例. 2〉,這位美女媽咪是半年多前的初診,第一胎已經滿 8歲,幾年前就在大兒子已經滿 2歲的時候,美女媽咪開始很努力地想要拼第二胎,但,經過了四、五年卻一點結果都沒有。

「這半年來,雖然月經週期還算正常,但身體卻明顯出現了很像是更年期的潮紅、盜汗、失眠現象。」

「曾有婦產科醫師幫我做了基礎的卵巢機能檢查,告訴我:『卵巢機能正常,所以可能是壓力太大而導致那些症狀發生』。」

「但,我就是沒有抽 AMH。」

第一胎已經八歲的美女媽咪,在初診的時候說。

跟〈案例.1〉的美女人妻一樣,由於從濾泡期的基礎檢查數值上,看不出什麼特別問題,因此,雖然她已經拿著這份檢查報告在全台走透透到處求醫,但是每個看過的醫師都告訴她:「既然生得出第一胎,就表示身體沒什麼問題,而且抽血沒什麼異常、月經也都有來,那你就繼續回去好好努力就好~」

於是,她在這五年之間是一個醫師又換過一個醫師,吃過無數的中西藥,正是那種所謂「吞的藥,都比吃的飯還多了」的辛苦患者,已經是弄到自己都覺得崩潰。

「真的還要繼續這樣搞下去嗎?」她常常這樣問自己。

最後,為了給心愛寶貝生個弟妹作伴,她還是很努力的又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一再打起精神並告訴自己:「絕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體質太差了,所以我才沒有懷孕」。於是又繼續把兩種苦水(心裡苦、嘴巴苦)一直往肚裡塞,直到被一個久未見面的閨蜜 推坑 ,才因此轉介到我的好孕門診來,而且當時的年齡已經來到了 40 歲。

就在看完她的報告後,我一樣很仔細地問了她的身體現況,也一樣地立刻馬上現在“鬧”,即刻安排她去做 AMH 檢查,而且果不其然…,檢查數據又是 <0.2 (小於),然後又是然後,然後輸卵管攝影也發現雙側都已經阻塞了。

「之前生老大都可以自然受孕,為什麼我輸卵管會阻塞? AMH 怎麼會這麼低啦?」

「我,是不是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

說完時,她非常崩潰瞬間嚎啕大哭。

唉,親愛的孩子媽,8年的光陰已經過去了,而這段期間裡,你的骨盆腔內部究竟是發生過什麼事,就算能派出超級任務阿亮雞排,也根本無從考察,更何況輸卵管是如此敏感、纖細的通道,是精子、卵子的鵲橋,只要曾經有動過腹部手術、或是感染、發炎過的,就很有可能會出現沾黏、水腫、阻塞的情況。

也因此,只要時間超過 2年的輸卵管攝影,我個人通常是 放風吹 不採用的,畢竟這段期間可能發生的變動機率實在是太高了。

而且 AMH 更是一個比沈默艦隊海江田還要再更安靜的數值,我自己是認為「沒有醫師可以透過把脈、心電感應或通靈」就能告訴你, 你的 AMH 值還剩下多少。

撇除嚴重多囊性卵巢症群的高 AMH 不談(我門診裡曾看過 AMH 超過 20 的患者),大部分女性的 AMH 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下降幅度不一定是有規律的遞減,而卵巢功能與儲備量的下降,也常常是不規則且無法預測的。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她抽噎的問。

「在開始中藥調理療程時,請你委託生殖醫師同步進行取卵。」

「請你務必把握時間,看能不能有機會取到幾顆狀況較好的卵子。」

「由於你現在是高齡難孕的情況,我也會馬上安排你到值得信賴的風濕免疫科醫師那邊去抽血確認是否具有免疫血栓體質。」

高齡難孕的情況下,我會更嚴謹的提出積極建議。

後來也的確發現她確實有輕微的「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因此開始同步服藥治療。

幸好,也極端幸運。

雖然她的 AMH 這麼低( <0.2 ),但在精準調理的助攻之下,這半年來共四次的取卵結果,已經順利取得三顆品質還算是不錯「BB、BA、AB 的 D5 囊胚」,並且就在上一個月經週期時已經植入成功,現況已經懷孕來到第 12 週。

回診報告好消息時,她雖然掩不住開心的手舞足蹈、口沫橫飛、嘴巴裂到比口頭禪是「why so serious」的小丑還要誇張,但我真的始終無法忘記,初診時她邊哭邊對著我說「心容醫師,我真心覺得我跟您實在是相見恨晚」時的臉上表情。

黑暗騎士,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影中對於人性刻劃的峰迴路轉好幾回,非常值得細膩的分析、研究理解,而小丑在片中所說得另一段話更是值得收藏。「If you a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專家,也是有分等級的

唉~

不管是彭佳慧的相見恨晚、還是趙詠華的相見太晚,這些的確都是我 長輩的那個年代 所喜愛的歌曲沒錯啦(硬是要撇清),但我真的很不願意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從初診口中聽到這樣的遺憾感嘆,我真心希望這些急於求子的大家,都能儘早發現自己身體潛藏的問題、盡早得到相對應的有效治療。

但其實,她們不一定要遇到我,她們需要的是「早個幾年遇到一位可以提醒她應該要盡快進行各種檢查、並且有能力幫她做出最適當治療建議」的醫師。

因為,就跟所有的隔山打牛的行業一樣都有著所謂「專業 vs 非專業」、「擅長 vs 不擅長」的從業者一樣,而醫師與醫師之間,也存在著一般人很難以想像的認知鴻溝。(就連東尼史塔克也要惡補一個晚上,才能跟浩克侃侃而談「核天體物理」。)

專家是有分等級的,而所謂的大師也一定會有他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細問起來,許多備孕多年的患者最常見的狀況是「從未有醫師建議檢查 AMH」,此外,不僅卵巢機能檢查做得七零八落,輸卵管攝影、子宮鏡檢查可能也都沒有進行過,更不用說對於「免疫、血栓體質」的概念更是一無所知。

我認為這些狀況不能夠完全因為「在資訊爆炸時代,應該可以自己上網查」,而完全歸咎於「患者不為自己爭取」的成因上,或許也因為著醫師與患者之間長期存在著資訊不對稱、且患者願意選擇信賴醫師的專業威權建議所導致的結果。

那麼,正在備孕的女性,到底該做些什麼檢查呢?


👩🏻‍⚕️女性的好孕相關檢查

女性好孕相關檢查

原本西醫的檢查部分,只要進到專業生殖中心或擅長治療不孕的婦產科門診中,就應該能夠得到確實的安排,也實在是不需要由我這個不大不小的誠實中醫師來特別寫文建議,但就是因為看到許多患者總是還差個幾步就能進到專業的生殖療程、又或者是在各式的檢查中總是進行的 2266 、5566我難過,所以我還是再把相關檢查項目彙整如下:

1️⃣ 檢查是否有排卵障礙、賀爾蒙失調現象。

抽血項目含「FSH、LH、E2、P4、TSH、AMH、prolactin、testosterone、insulin以及CA125,以確認是否有下視丘或腦下垂體異常、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黃體功能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症(含巧克力囊腫)、高泌乳激素血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等」。

2️⃣ 檢查輸卵管是否通暢。

可進行輸卵管攝影或是腹腔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輸卵管阻塞、沾黏、水腫等。

3️⃣ 確認子宮或腹膜環境。

醫師會視情況進行陰道超音波、子宮鏡檢查、腹腔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腹膜子宮異位症、骨盆腔沾黏、先天子宮構造異常(如雙角子宮、子宮縱隔等)、子宮腔沾黏、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子宮或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等可能影響著床的因素,並決定應該如何處理。

4️⃣ 確認子宮頸狀態。

可檢查行房後子宮頸黏液內精蟲數量,或進行子宮頸披衣菌培養(此項目亦可進行抽血檢查)。

5️⃣ 確認是否有免疫、血栓體質。

這個部分由於涉及項目太多,請參考我之前的文章「新世代的不孕關鍵,我是否有免疫血栓體質」。


71

接下來,才是這整篇都是重點的文章中的重點。(是在繞什麼口令啦?XD)

就因為備孕之路有其時限,也因此…是否能愈早開始、並同時獲得來自中西醫師的專業協助,就會變成攸關成敗的重要關鍵。(中西醫合作兩個月,就弄出人命的多囊媽咪)

首先,讀者們可能會想問,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需要同步進行中醫調理?


👩🏻‍⚕️建議尋求中醫積極協助的狀況

【 有以下狀況,我建議要積極尋求中醫協助 】

01.本身即有特殊體質,如:免疫相關疾病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多發性硬化症…)

02.經前症候群明顯(胸脹、胸痛、情緒起伏劇烈、頭痛、水腫…)或經痛、經期頭痛及腰酸、頭暈症狀明顯者。

03.有慢性疾病者,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睡眠障礙、偏頭痛等疾病。

04.常覺容易疲倦、暈眩、心悸、胸悶、手腳冰冷等的現象者。

05.已經接受了所有應做的西醫檢查也找不出異常,卻已經超過 1年無法自然受孕者。

06.已經嘗試服用排卵藥、打排卵針,但卵泡卻無法發育至正常大小。

07.已進入取卵療程,卻出現卵泡為空包彈(卵泡會長大裡面卻沒有卵子)、卵子品質不佳(形狀不佳、無法順利受精、或受精後在發育過程停止分裂,難以長到第五日形成囊胚)者。

08.每次取卵的數量都不斷在減少、受精卵的等級一直下降者。

09.子宮內膜厚度不足,即使已服用內膜增厚的賀爾蒙如益斯德、黃體素等,效果卻不明顯者。

10.試管植入超過 2次以上,均無著床反應,或是僅有淺著床現象。

11.可成功懷孕,但胎兒總是不滿12週就停止發育(重複性流產)。

12.抽血檢查發現有與備孕相關的免疫、血栓體質者(如: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若你有上述狀況之一,我真心相信,透過核心價值為「從根本改善體質」的中醫藥調理,將會成為你備孕的巨大助力。

而挑選出一位適合你的不大不小中醫師,就有如得到一位神隊友(看看護國神山陳部長、還有台大知名醫師施P,都是XX中醫師),確實可以讓你少走許多冤枉路,能更輕鬆容易地抵達終點。(等等,神隊友的例子好像怪怪的…)

以下,我想提供大家幾個「如何選擇適合你的中醫師」的決策視野、練武秘笈。

畢竟,中醫藥界裡頭是臥虎藏龍、高手如雲,或許好醫師就在你身邊不遠處,只不過神醫的隱身功力之高明,就像星際異攻隊裡面的德克斯(Drax the Destroyer)一樣,讓你無法察覺他的存在。


👩🏻‍⚕️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1️⃣ 醫師有大量的好孕調理治療經驗。

2️⃣ 醫師對於與女性不孕的可能成因、西醫治療技術、用藥必須有全面性的了解。

3️⃣ 醫師有能力提供「備孕所需檢查項目」的全面資訊 (包括婦科相關、風濕免疫相關),並且有能力判讀相關數據,從「看似正常」的各項檢查中找出需進一步確認的項目,並補齊所有你可能需要補強檢查的部分。

4️⃣ 醫師有能力建議適合你的生殖中心、相關西醫科別的醫師資訊,並進行適當的轉診。

5️⃣ 醫師會建議你量基礎體溫、使用排卵試紙、觀測排卵期分泌物,並協助你解讀上述資訊以掌握自己的受孕期。

6️⃣ 醫師要有能力看出你體質的核心問題,會適當依照你體質的變化、月經週期的變化進行用藥調整。

7️⃣ 醫師有能力提供你與備孕相關的飲食、運動資訊,並盡可能提供情緒上的支持。

(以下皆有補充說明)

1.醫師有大量的好孕調理治療經驗。(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現在是個網路極度發達、資訊傳遞無遠弗屆的時代,大家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可供判斷醫師資歷的資訊。

例如:
這位醫師是否常有好孕成功案例或是自己書寫的衛教文章分享?
其患者型態是否以好孕調理比例為主?
好孕患者間的口碑是否良好?

如果是,這可能意味著你目標對象的這位醫師,在好孕的累積經驗較為豐富,比較有可能已經處理過與你自身症狀高度類似的相關患者,這當然還是會比治療專長不是調理好孕、或是資歷太淺的醫師來得較讓人放心。

2.醫師對於與女性不孕的可能成因、西醫的治療技術與用藥,必須有全面性的了解。(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為什麼中醫要懂這個?中醫不是把脈就可以開藥嗎?」我知道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好,那我換個問法:「如果今天換作你是求好孕媽咪,你會希望你的醫師很清楚了解你的身體所有問題、很熟悉你正在進行的所有人工、試管步驟,也很了解你療程中的所有西藥作用機轉,並能同步發揮中藥處方的優勢去補足西藥可能無法完整涵蓋的部分?」

「又或者是…你希望自己的醫師總是死忠於身為中醫藥的強大自我,只顧著埋頭開立自己所想像的處置處方,不只不積極了解女性的各式疾病,也從不考慮中、西藥合併的可能交互作用,只是沈浸在自己的理解世界裡?」

答案應該是很清楚吧?

什麼是知道?而什麼是理解?
費曼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漂亮且完美的答案。

Know how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at has been solved. ─ Richard P. Feynman

我日前曾聽過一位來自遙遠山的那一頭的患者轉述,她原本希望在住家附近,就近找一位醫師調理體質就好,當她告訴眼前的醫師「已經被婦產科醫師診斷出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時,那位醫師開口問了一句:「是長在左邊卵巢?還是右邊?」

她當下就馬上決定「還是跑遠一點吧,真的該翻山越嶺,那就翻山越嶺吧~」

以上,看得懂的人就會知道,嚴格來說這不能算是個笑話,而是個很嚴肅的悲劇問題(多囊能算是罕見疾病嗎?)。

我一直認為所有地方都會有醫術高強的好醫師,無論是在山的哪一頭都一定會有,也或許眼前轉述這段對話的患者真的很萬中選一的挑到剛好很喜歡講冷笑話的好醫師,也或許其實這位醫師武功高強…

但,如果真的有心想要幫助「需要進入人工或試管療程的患者」的話,那麼「熟悉並掌握患者全面的體況與正在使用的西藥」,我認為這是我身為一個不大不小中醫師所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責任。

3. 醫師有能力提供「備孕所需檢查項目」的全面資訊 (包括婦科相關、風濕免疫相關),並且有能力判讀相關數據,從「看似正常」的各項檢查中找出需進一步確認的項目,並補齊所有你可能需要補強檢查的部分。(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什麼叫做「看似正常」?

若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為例,我在之前的幾篇多囊文章中(尤其是 惹哭醫師的「瘦多囊」好孕畢業生 )已經說明得很清楚。

目前世界共通的多囊診斷標準中,「影像檢查可看到多卵巢內的多囊泡現象」並非是唯一的判定方式,還需要合併患者的 BMI、體徵、血液檢查,甚至是月經週期長短、月經量的多寡、基礎體溫的型態…來共同判定。

但,市面上 確實還是有許多醫師的觀念仍然停留在「超音波檢查沒有多囊現象,就不能算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而這個謬誤就像是許多患者轉述醫師說的「月經只要有來就好」一樣1001夜,非常扎實地讓大量的多囊患者,錯失了可以提前開始治療的機會。然而,我們又有多少個五年可以被偷走?

也因此,初診患者來到我診間裡,即使他們告訴我「之前的醫師說一切正常」,我還是會要求他們去調出近期的檢查報告,或是再安排他們到熟識的婦產科醫師門診去再次確認諸多的檢查數據,以免耽誤許多應盡快進行的中、西醫相關療程。

4.醫師有能力建議適合你的生殖中心、相關西醫科別的醫師資訊,並進行適當的轉診。 (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坦白說,上述1、2、3的三個要件,基本上是同一個概念,代表你所選擇的這個中醫院所(或中醫師)要有能力提供完整的人工輔助生殖醫療資訊,而且能在備孕相關周邊科別上進行資訊與資源整合。

這是為了避免患者必須在已經極度徬徨的情況下,還得在茫茫 市場 醫海中,不斷透支運氣去尋找適合的醫師院所,又或者是落入全台趴趴走但卻四處碰壁、徒勞無功的窘境。

另外,若能提供相對友善的相關醫師與院所名冊,也能更進一步確保患者能夠得到更妥善的檢查與照護機會。

5.醫師會建議你量基礎體溫、使用排卵試紙、觀測排卵期分泌物,並協助你解讀上述資訊以掌握自己的受孕期。(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若能「規律並持續量測超過三個月的基礎體溫圖表」,那麼許多你的個人 密碼 生殖資訊就會一一浮現,而這正是所謂的「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基礎體溫

多數的基礎體溫,應該具備排卵前後的雙相型態,亦即月經至排卵前維持穩定低溫(一般人此時的低溫約在 36.2 ~ 36.4度),而在即將排卵的當日,則會出現 36.0 ~ 36.2度左右的低溫。

若卵泡品質不錯,可於排卵隔日測得超過 36.7度的高溫,自排卵後到下一次的月經前,都應該維持在這個溫度之上,才能算是黃體功能良好。

若未成功受孕者,也會在月經報到前一日(或當日)體溫才下降,因此,「排卵後高溫爬升慢、爬升數日才達到 36.7度」、「排卵後高溫起伏不定,如尖銳鋸齒狀(原因省略)」、「經前數日體溫即下降,高溫天數難以超過 12 ~ 14日」等現象,這都意味著可能有卵泡品質不佳、黃體功能不良等問題。

若排卵前後的溫度落差極小、甚至都接近 36.7度者,在排除「你買到了基礎體溫計的機王」之可能性後,就要考慮患者本身可能具有 不能說的秘密 需要更進一步客製處方調理的特殊體質。

還有「持續低溫,是多囊常見的不排卵現象」,但除了以上大家都知道的常態,會不會出現基礎體溫的特例?

當然會,我們又不是「機械公敵」裡一批又一批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就算是機器人,也是會有一兩個突變的吧?

看看組裝公差的客製化瑕疵,竟在特斯拉業務口中是「你買到的是獨一無二的原廠公司貨呀!」(只有 TESLA 車主看得懂的心酸梗,笑著笑著就哭了~)

另外,羅賓威廉斯的經典電影「變人」,說的就是萬中選一的機器人,不知道為何突然擁有了自己的心智,因此一心只想變成真人的故事。

我門診裡還真的有好幾個「排卵低溫都只有 35.8度左右」、「測到懷孕後的高溫,也不過就是維持在 36.4 ~ 36.5度」的患者但她們都已經順利將人命弄出(已生產),還摩拳擦掌想要再拼出下一個公子哥呢!

——————————————————

排卵試紙

通常排卵試紙相對比基礎體溫更容易懂,在排卵試紙出現強陽( T>C )的 12 ~ 24小時內會排卵,但實際量測起來,依然存在著「個體差異性」。

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在藥物介入的情況下,就有很大的機會出現第n次的排卵,這種「多波排卵」現象反映在試紙上,就可能觀察到重複的由陰轉陽、再由陽轉陰,或是陽性的天數可能會拉長的現象。

所以,請好孕媽咪們不要急著把所謂的「常態」、「大家都這樣…」的普世框架往自己身上套,不用上網去比對別人的量測結果,就立刻覺得是自己不正常,你還是要請有經驗的醫師協助將體溫、試紙、排卵分泌物合併判讀,才能讓追求好孕的你漸漸熟悉、並了解自己的排卵狀況。

 基礎體溫

多數的基礎體溫,應該具備排卵前後的雙相型態,亦即月經至排卵前維持穩定低溫(一般人此時的低溫約在 36.2 ~ 36.4度),而在即將排卵的當日,則會出現 36.0 ~ 36.2度左右的低溫。

若卵泡品質不錯,可於排卵隔日測得超過 36.7度的高溫,自排卵後到下一次的月經前,都應該維持在這個溫度之上,才能算是黃體功能良好。

若未成功受孕者,也會在月經報到前一日(或當日)體溫才下降,因此,「排卵後高溫爬升慢、爬升數日才達到 36.7度」、「排卵後高溫起伏不定,如尖銳鋸齒狀(原因省略)」、「經前數日體溫即下降,高溫天數難以超過 12 ~ 14日」等現象,這都意味著可能有卵泡品質不佳、黃體功能不良等問題。

若排卵前後的溫度落差極小、甚至都接近 36.7度者,在排除「你買到了基礎體溫計的機王」之可能性後,就要考慮患者本身可能具有 不能說的秘密 需要更進一步客製處方調理的特殊體質。

還有「持續低溫,是多囊常見的不排卵現象」,但除了以上大家都知道的常態,會不會出現基礎體溫的特例?

當然會,我們又不是「機械公敵」裡一批又一批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就算是機器人,也是會有一兩個突變的吧?

看看組裝公差的客製化瑕疵,竟在特斯拉業務口中是「你買到的是獨一無二的原廠公司貨呀!」(只有 TESLA 車主看得懂的心酸梗,笑著笑著就哭了~)

另外,羅賓威廉斯的經典電影「變人」,說的就是萬中選一的機器人,不知道為何突然擁有了自己的心智,因此一心只想變成真人的故事。

我門診裡還真的有好幾個「排卵低溫都只有 35.8度左右」、「測到懷孕後的高溫,也不過就是維持在 36.4 ~ 36.5度」的患者但她們都已經順利將人命弄出(已生產),還摩拳擦掌想要再拼出下一個公子哥呢!

 排卵試紙 

通常排卵試紙相對比基礎體溫更容易懂,在排卵試紙出現強陽( T>C )的 12 ~ 24小時內會排卵,但實際量測起來,依然存在著「個體差異性」。

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在藥物介入的情況下,就有很大的機會出現第n次的排卵,這種「多波排卵」現象反映在試紙上,就可能觀察到重複的由陰轉陽、再由陽轉陰,或是陽性的天數可能會拉長的現象。

所以,請好孕媽咪們不要急著把所謂的「常態」、「大家都這樣…」的普世框架往自己身上套,不用上網去比對別人的量測結果,就立刻覺得是自己不正常,你還是要請有經驗的醫師協助將體溫、試紙、排卵分泌物合併判讀,才能讓追求好孕的你漸漸熟悉、並了解自己的排卵狀況。

6.醫師要有能力看出你體質的核心問題,會適當依照你體質的變化、月經週期的變化進行用藥調整。(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這個部分不應該還要特別提出來說吧?
畢竟這是醫師臨床開立處方的基本精神吧!?

但,現實往往不是這麼理想的。

以這篇文章開頭所舉例的那位美女人妻〈案例.1〉來說,她之前雖然已經看過的許多醫師,也都診斷出脾氣虛弱、腸胃運化功能不佳的問題,但我在快速的瀏覽過她所帶來、或是存在雲端藥歷上的多張處方後,發現並沒有任何一位醫師針對她的基礎氣血功能進行養護,甚至很有可能也沒有醫師提醒她「需要在工作、運動及自我成長的能量分配上,進行取捨、達成平衡」。

以至於…,雖然美女人妻〈案例.1〉在服用了這麼多年的中藥處方之後,我在初診時接觸到她的氣血狀態,卻依然是疲弱、不穩定,而這著實是一件非常可怕且遺憾的事情。

7.醫師有能力提供你與備孕相關的飲食、運動資訊,並盡可能提供情緒上的支持。(適合好孕療程的中醫師 – 補充說明 )

我自己在進入臨床的這麼多年,數十年了,已經看過太多患者淚灑門診的情況,我常常感慨「醫學教育,實在是不能只有醫療專業這個區塊」。

備孕多年未孕的女性、剛懷孕就失去胎音的母親…,除了需要專業醫師仔細的協助找尋「引發這些遺憾情況的成因」之外,患者們更需要情緒上的理解與安慰。

而這樣的影響與支持,不僅是患者與其家人需要努力的,身為醫師的我們臉上表情、回應態度、回覆語氣、說話時的用字遣詞…,這些都會給予精神正是脆弱的患者們產生極重大的影響。

例如,我常常在思考,當我們在診間裡面對了早期流產的患者時,我到底是應該在言談間稱呼這個自然流逝的生命為「胚胎」?還是「 baby」?

到底哪一種稱呼,才不會加重了父母的傷心與無助感?
哪一種稱呼,可以不那麼強調這曾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生命?
我該如何淡化眼前的哀傷氛圍?

我是否該在哪種時間點,用著誠懇但溫暖的語氣,先與患者討論後續的治療計畫?

抑或是,會不會…
其實患者需要的都不是這些?

也許,她們只希望能在取得醫師專業建議之後,先好好靜一靜,讓自己有一點時間、空間去恢復、養傷,或許也能再次重整腳步、努力進行接下來的備孕?

又比如,當患者被告知「卵巢功能極度低下、自然受孕機率極其渺茫」的時候,醫師是不是應該冷靜不帶情感的告知眼前的患者:「除了試管以外,你已經沒有機會了,而且機率很低,建議乾脆直接借卵。」

又有多少患者,因為這番極其理性與冷靜的分析,而感受到彷彿是被判了死刑一樣的晴天霹靂,完全失去了再努力的動力?

又或者是可不可能換一種說法:「你的卵巢功能確實不太理想,自然受孕的機會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機率的確不高,我個人建議是請你盡可能不要再拖延時間,建議你趕快進行相關的療程。借卵當然是最不得已的選擇,但如果在走到這一步之前,你也願意努力拼看看的話,那麼我會盡可能的協助幫忙。」

就因為生命與醫療有各種不確定因素,我身為醫師又怎能親手捻熄患者心中的最後一點燈火?或許在合理的情況下,讓患者擁抱一些希望,就能因此轉化成積極治療的動力來源。

而以上這些都是非常微妙的細節啊!

同一件事,用著不一樣的方式敘述,或許就能大大改變患者的治療結果與未來的人生,而這其中同義詞、相近辭彙的選擇、使用語言的拿捏力道輕重,都需要審慎思考,我認為這樣的說話藝術不僅僅是世界各國的政府發言人、政要必須深諳此道,我在臨床上的經驗也告訴我,身為「發言可能會左右患者身心健康狀態」的醫師,我們也應該要認真琢磨學習如何說話。

如何好好說話?
如何精準、有溫度、溫柔的說話?

我想這可不是什麼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而是當我們自己有朝一日身為患者,也會希望自己的醫師願意為我們釋出這樣的善意與體貼,不是嗎?

另外,一個完整的調理療程,我認為除了藥物的介入之外,我們身為醫師也必須提醒患者進行適合的運動訓練,以減少「因缺乏運動,而使心肺功能低下」,又或是另一種極端「因運動過量,而引起體能耗損過度,導致調理效果不彰」等現象。

再者,我認為醫師也必須提醒患者在飲食上「趨吉避凶」。

一般來說,沒有特殊疾病的人,不太可能從一出生就一直在吃藥,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出生就開始日日進食,而這樣日積月累下來,就像環境荷爾蒙、空氣中的 PM2.5 一樣不難想像,日積月累的飲食習慣若是長期偏差,將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影響。

因此,如果你目前的體況與長期飲食謬誤有關,卻沒有被醫師提醒要在療程中同步進行修正,那麼我們不管再砸多麼精準強大的藥物去治療調理,結局也會跟「浴缸放水要泡澡,卻忘記用塞子堵住漏水孔」一樣,要讓你溫暖舒服的泡澡水就永遠都不會滿啊!!!

對,我前兩天就幹過這樣的蠢事,導致半夜才開始泡澡,然後那晚的精神超好就高唱「賭爛躲公主」了~~幹!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由於我們的體質是日積月累形成,因此中醫調理的本質與「吃感冒藥快速即時退燒」的治標型態完全不同,縱使好孕調理或是一般調理雖然有機會可以開外掛加速,但也並非全都能一蹴可幾。

因此,當你認真 跪著 參詳過上述的建議後,也選定了一位屬意的醫師進行調理,請你切勿因爲服藥初期的 1 ~ 2個月未見身體症狀明顯起色,就心急 如焚、氣血攻心、狗急跳牆的 想要更換醫師或跳槽。(但也切忌七年之癢才想換…)

請你盡可能遵從醫囑,進行相對應的飲食或生活模式調整,同時也必須提升自身的病識感,確實觀察身體在這段調理期間是否開始「往好的方向走」?

若身體症狀在調理期間出現反覆變化,也請不要立刻就灰心喪志的打算 包袱仔款款 放棄。

因為,就像是減重過程中的體重變化並非會持續直線往下衝刺,而體質改善的過程也並不是就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應該是呈現一路往上走的直線」,就算你是開外掛,也是會經歷起伏、停滯、再次起伏,只是最後所呈現出來的整體趨勢是大幅往上進步的。

此外,在所有療程裡,眼前的醫師是否用心聆聽你的主訴?是否主動關切你服藥後的身體變化?是否仔細為你調整處方?這些也都可以是你評估這位醫師是否足以信賴、是否應持續治療的其中一個參考。

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光是「醫師很友善、櫃檯小姐很漂亮 讓人也很想打包帶回家」這樣並不能算是足夠,畢竟在醫療領域中,我認為醫德固然重要,但是醫療本質仍然必須回歸「醫術」的這個核心價值,而且不容妥協。


👩🏻‍⚕️是否該更換醫師?

【 何時該考慮「更換醫師」? 】

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你在同一個醫師、同一個療程的調理之下,已經認真服藥、改變飲食、努力運動,但「連續治療超過半年,都無法感受到身體有任何正向的變化」,或許就表示這位醫師可能確實不適合你,又或者是無法掌握你的身體狀況。

為了避免「造就出消失的五年」、耽誤最終「弄出人命」的好孕目標,就可能會需要盡快尋求其他醫師的專業治療。

當然,如果你總是不按醫囑服藥、不按時回診、貪小便宜想要用低價處方就好、吃不忌口、應該改變的生活與運動模式也不想努力調整、找盡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別人都是錯的…,那麼這就是你個人的問題了。

我也救不了你!

寫到這邊,這篇文章不小心又突破了兩萬字惹(媽呀,我現在真覺得寫文章超累),但其實,我還有很多很多美美嘎嘎,會在診間 碎念 交付給真心努力想要弄出人命的好孕媽咪,但是礙於篇幅,再寫下去我們粉專一定會被一堆人退追。

近期已經有求職者在面試時,抱怨我們的文章都不顧 TA 的感受,認為文章寫太長了、應該要馬上改進。

前些日子在高美濕地拍的照片,人生就像是幅美麗風景,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在烏雲密布的雲層中閃耀出壯闊大景。 ©心容中醫


👩🏻‍⚕️成為替患者著想的中、西醫師

最後再補一句話就好…

很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個人的專業領域默默耕耘了這麼多年之後,這兩年來,我開始聽到上門求診的初診告訴我:「生殖醫師說我的卵取得不好、內膜狀況不佳,所以主動建議我先來做中醫調理。」

或許這正代表著,有越來越多的生殖專科醫師確實在為患者進行取卵、植入療程時,曾經明顯感受到那些接 偷偷 進行中醫藥調理之後的患者體況轉變,而這樣的努力結果也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

畢竟,中、西醫在治療不孕療程上各有長處,若雙方都能秉著「一切為患者著想」的心意進行更多合作,那我們一定能夠及時幫助到更多更多為不孕所苦的患者。

好吧,那下一篇文章我來挑戰打個五萬字看看會怎樣吧(被巴頭)。

這個醫師真的是 TMD 囉唆!

( 翻譯蒟蒻:TMD = 太美的。)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 Retrieved from 《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

[2] Retrieved from 《 Women’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delay in childbearing.

[3] Retrieved from 《 Female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Committee Opinion No. 589

[4] Retrieved from 《 Childless women’s knowledge of fertility and assisted human reproduction: identifying the gaps

[5] Retrieved from 《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parenting attitudes among American male and femal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6] Retrieved from 《 Fertility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s parenthood among Danish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7] Retrieved from 《 The fertility myth: Israeli stud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age-related fertility decline and late pregnancies in an era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8] Retrieved from 《 Age and Fertility: A Study on Patient Awareness


〈 大綱・本文有以下內容 〉 隱藏



因為敝院能力不足,無法無限制的提供精準診治的門診能量,因此積極建議【 一定要事先按照敝院流程完成 Line 預約 】,目前 皆因滿額而無法接受現場掛號 ,若造成困擾,懇請見諒~

亦或是您可就近尋找您所期待的合適中(西)醫師診斷,無須刻意遠方而來到敝院,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限制、與患者個體狀況不同,我們無法保證根治根除、無法保證療程療效、也無法保證絕對能弄出人命讓您好孕。若因此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謝絕這些狀況的預約,醫療院所的素質必須靠你我大家一起來維護~

有效治療,不只是需要醫師、院所,更需要患者的共同配合。
「Hung HsinJung」的個人頭像

關於本文作者

是一個開業幾十年,卻還是很愛跟患者拉低賽的不大不小誠實中醫師。 喜歡花草植物、攝影、繪畫、電影與音樂,對於文學也有自己的執著,很喜歡出國旅行,偶爾會客串在家自學不用去學校白爛女兒的無奈媽~

更多臨床經驗與文章…

Read All Posts


探索更多來自 心容中醫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