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九):生活與工作的感知力 -1

©心容中醫


感官力

感官力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個感官力。

但,其實可能還有「體感」。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這五個感官力,是我在各種類篇幅的文章裡,都已經再三強調其重要性的內容,而且無論是我那在家自學女兒的教育學習上,又或者是我們診所同仁夥伴的工作訓練上,這些都是很重要學習與訓練核心。

以我在家自學的女兒來說,她一直以來的課程規劃是插畫、花道、茶道、攝影、素描、藝術史、全英語鋼琴、聲樂、數學、理化、偶爾還有素描、瑜伽,這些乍看之下一般師長都會認為是偏重於「藝術相關」的學習課程,但其實我們看到的重點根本不是如此。

因為「插畫與素描,是視覺訓練、觸覺訓練」、「花道,是視覺訓練、嗅覺訓練、觸覺訓練」、「茶道,是嗅覺訓練、味覺訓練、視覺訓練」、「攝影,是視覺訓練」、「鋼琴與聲樂,是聽覺訓練、觸覺訓練、視覺訓練」、「藝術史與數學理化,是視覺訓練、聽覺訓練、觸覺訓練」…

雖然藝術史與數學、理化,比較像是過去在學校傳統型態裡的知識課程,但,女兒上這門藝術史的部分並不是我們過去在校內總是接觸到的那種「要死記硬背什麼作品在什麼年代是由誰創作的、有什麼故事…」的,反倒像是哲思課程需要進行用力分析與充分討論。

真要說現況在家自學的女兒還有體制內的元素,大概就是數學、理化了。

而我們在工作夥伴的訓練上,除了過去一直以來的吃吃喝喝到處玩樂訓練,比如:吃喝鼎泰豐、春水堂、永心鳳茶、天香樓、時時香、奉咖啡…,比如:住宿台北老爺酒店、台北晶華酒店、台東 Gaya Hotel、蘇澳煙波,還有東京、京都、巴黎、倫敦的國外員工旅遊…,比如:前陣子的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這些看似極致享受、近乎奢華的隨便亂借錢來花,但每一個夥伴回到家之後都會有一篇篇報告心得要繳交,當然就更不用說那些已經數不清的電影心得、書本閱讀心得了,而這些幾乎都是每個月的既定內容,無一倖免。

【 女兒在家自學的課程感官力


1️⃣ 插花素描,是視覺、觸覺。

2️⃣ 花道,是視覺、嗅覺、觸覺。

3️⃣ 茶道,是嗅覺、味覺、視覺。

4️⃣ 攝影,是視覺。

5️⃣ 鋼琴聲樂,是聽覺、觸覺、視覺。

實體場域的參觀、交流、消費,我們可以分析動線、燈光、裝潢、服務、人員、品項、品牌、表情、儀容、穿著、走路、姿態、說話用字遣詞與抑揚頓挫、更甚至其公關能力、危機處理能力,這些不只都可以發現、分析,更甚至可以透過換位思考,去找出所有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一個月(一開始寫這篇文章是在2022年03月)來,我們不只安排了精品咖啡品嚐、四十萬濾水器的過濾水品嚐、還有讓大家(包括員眷)都摸不著頭緒的插花課安排…,而這些都是為了強迫我們自己可以不斷地打破自己感官體驗上的那一道道牆。

【 細節、層次與表現 】


明明只是一杯水,為何會那麼甜?

這麼甜的白開水拿來泡茶、泡咖啡,卻又為什麼會遜色於另外一種「一入喉,就相較比較不甜的水」?

我們口中所謂的咖啡,除了苦、澀、炭培燒焦味,是不是還可以擁有更具細節層次的味道

隨著溫層的不同,同一杯咖啡的味道會不會有更不一樣的表現?

今年年初,我們為什麼要在員工教育訓練裡頭納入插花課程?

因為我認為插花是從「現成物」裡頭去考驗臨場感官、個人美感思維決策的一項藝術表現。你如果像我一樣看著滿屋子熟識的人,不斷對著美麗的花朵、奔放的枝葉,在那邊捶胸頓足、要剪不剪的下不了手、一副快要哭天喊地求救命的樣子,就會深深懷疑「這些人的決策能力,到底是否都放在銀行裡面負利率了?」。

除了視覺欣賞、嗅覺品香、觸覺感受這些花葉枝果的紋理質地,插花這個行為裡頭更考驗著決斷力與對於空間、對於美感、對於平衡的複合式能力

雖然 花道 只是使用大自然的現成物來表現藝術,乍看之下的確會比那些無中生有的繪畫、雕塑、音律創作…來得簡單許多。但,若是認真講究起來,這仍舊是一堂隔行如隔山打牛、學有專精的專業藝術課程。

是要如何能在東南西北的方位上找出自己的空間、美感、平衡與靈性?

除了腦袋裡頭的思維知識,還有五感的感受力,這就是感知。(若體感也算的話,那其實應該更正為「六感」,因為尚未融會貫通,因此以下篇幅就不再補充。)

所有的知識都源自於五感,也都累積自五感,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識字的嬰幼兒可以聽懂父母親所說的話,而一出生就失去視覺的盲人,卻可以知道大海是藍色的。

我曾有一次與天生全盲的朋友短暫相處幾日的機會,那一次經驗裡,我們聊了很多事情,包括我當時帶著有點疑惑的呆樣表情問:「你知道大海是什麼顏色嗎?」

天生就全盲的她,語氣很堅定地說:「藍色呀~」

雖然我不意外從她口中說出的這個答案,但,這樣的答案其實不對。

因為「一出生就失去視覺的盲人,雖然可以知道大海是藍色的」,但這並不是源自於她自身的感受力,而是所謂「群體知識」的力量,因此讓她即使從來沒有見識過藍色的大海,卻也能說得出來:「大海是藍色的」。


知識力

沒錯,感知雖然是我們重要的能力來源,但現在的我們絕大部分所使用的能力,卻都是「知識力」,而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感官感受力。

書本說這樣是對的、老師說這樣才是對的、爸爸媽媽哥哥姊姊爺爺奶奶老公老婆認為這樣才是對的…亞洲總統宇宙帝王弗力札說的才是對的。恩,套句電影 投名狀 裡,貫徹到底的最經典台詞:「大哥是對的!」

大哥永遠是對的,那知識呢?

知識,永遠都是對的嗎?標準流程,永遠都是對的嗎?憲法與最高指導原則,永遠都不能牴觸嗎?更何況電影最後面劇情,金城武 所飾演的老三做了什麼事情?

我認為「感官力,才是知識的最根本來源,也才能讓知識擁有更多的張力與彈性」。

黑白之間,難道只有黑灰白的三階嗎?又或者僅是目前已經使用很久了的 256階?

我認為「五感系統裡頭的各種細節,才是我們最難、且最應該要追求的感受與辨別能力」。

五感系統裡頭的各種細節,才是我們最難且最應該要追求的感受與辨別能力。


智力 intelligence


智力(intelligence),植物、病毒、細菌也都有,是一種趨吉避凶的能力,無關於意識,而且絕大部分來說,病毒的吉,就是我們一般生物的兇。

感知力(系統) = 感官 + 認識、知道。

知識(Knowledge),無論是中文的「知識」或是「Knowledge 的字根」,都富有「感知到 + 能辨識 的資料庫記憶形式」,好吧,說到這裡…我其實也不太確定自己是在宮山曉。

而感官力,已經在上面篇幅提過,我認為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體感(?)」。

【 認識知道的兩種途徑


1️⃣ 來自個人的獨立經驗

2️⃣ 來自他人的群體經驗(俗稱的故事、常識、知識)。

感知力

以醫師來說,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會比較像是「來自個人的獨立經驗」,而寫在教科書本、授課體系下的比較像是「來自他人的群體經驗」。

更舉例來說,就像法語這個語言比較像是「來自他人的群體經驗」,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經過學習與記憶,那對於沒有法語經驗與能力的人來說「Ceci n’est pas une pipe 與 一根菸斗的圖畫」,絕對是構不成衝突與威脅的。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的「這不是一根煙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1935年


正確的觀看

學習視覺藝術的這幾年來,我們自己從一開始的不識名作,到總算懂了畫作的發展脈絡,更至於後來的逐漸累積出對於後現代、當代藝術的閱讀理解力。因此,過去的我從來不認為、也不認同「觀看會有正確性」的這種說法,但,直到我們去看了這場實驗性的視覺體驗。

人稱 Ross Wang (可點選超連結) 的 王振昇 先生,長期以來致力於色彩管理相關的視覺與印前研究,也陸續在新竹研究院、陽明大學舉辦自己的視覺展覽(我在這個地方刻意不用「攝影」,而是使用視覺)。

他過去的這幾個展覽,雖然也的確帶給了我一點東西,但是卻遠遠不如這一次我在他即將關閉(不得不完成這篇文章的當下,早已關閉數個月)的視覺體驗實驗室裡頭所得到的衝擊。

記憶中,我們幾個人當天從早上 11點,一直觀看學習到晚上 6點,將近七個小時的時間若是扣掉恍神、狼吞虎嚥星巴克餐點、累到四肢無力癱軟在地上…,大約十多幅原作大小的大型作品,讓我感受到「原來畫作要這樣觀看」、「原來再現的圖像,可以讓視覺擁有這麼大的衝擊」。

《 雅典學院 》(Scuola di Atene),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 拉斐爾 (Raffaello Santi)所創作的。

一開始先從牆上特定高度的雅典學院開始,先試著找出「最棒的觀看位置、觀看高度」,這是我過去一直不喜歡用的「最正確的觀看視角」用詞。

《 夜巡 》(De Nachtwacht),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 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所創作的。

第二幅是更大、直接一整面牆壁落地的畫作《 夜巡 》(De Nachtwacht),一樣是讓我們自行觀賞並尋找最佳視角的「甜蜜點」。

《 侍女 》(Las Meninas),是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 維拉斯奎茲 (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所創作的。

第三幅,是長邊大約1.3公尺的畫作《 侍女 》(Las Meninas)。

《 蒙娜麗莎 》(La Gioconda),為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李奧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所創作的。

第四幅畫作《 蒙娜麗莎 》(La Gioconda)。

花之女神 (Flora) ,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 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所創作的。

第五幅畫作《 花之女神 》

《 吻 》(Der Kuss),是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所創作的。

最讓我吃驚的是當日第六幅的這一幅畫作「吻」。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不可能是一幅寫實的作品」,雖然也不至於來到抽象、表現,但,我真一直不認為這是寫實、立體的,直到…

我站到了那正確的觀看視角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這幅畫作是要這樣觀看的?!」。

《 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山卓·波提且利 (Sandro Botticelli)所創作的。

而這一幅維納斯的誕生,更是我當天在現場的第二個大衝擊。

那些寫實成分極高的宗教畫作、宮廷畫作,縱使再立體、仿真,也因為本身就是寫實的繪畫技巧,因此當這一幅維納斯突然在某個角度整個浮現、跳脫出立體感的時候,那種視覺帶給我的驚訝體驗,是遠超過以往「懂了」、「理解了」知識性所帶來的衝擊。

羅馬聖依納教堂的壁畫,安德烈·波佐 (Andrea Pozzo)所創作的。

根據 王振昇 先生的說法,他過去錯用了這張圖像感受,而因此讓這幅畫作有著全然不同的錯誤解讀。

透過「完全的平躺」、「墊個高度在頭底下的平躺」,這兩種微乎其微的高度變化,這幅畫作的確有著迥然不同的視覺感受,是進入?遠離?還是不進入也不遠離?

《 萊茵河 2號 》(Rhine II),是 古斯基 (Andreas Gursky) 的攝影作品。

當天輪到這一幅攝影作品的時候大約已經傍晚四點,因為我們已經連續觀賞畫作好幾個小時,視覺疲乏也因此來到了最高點,於是乎我自己在第一次觀看這幅作品時,是遲遲找不到正確的觀看視角與高度。

直到徹底休息了十幾分鐘後,這張 古斯基 授權版本的《 萊茵河 2號 》縮放版,在正確的觀看角與高度下,竟然讓我產生「身歷其境」、正在萊茵河畔觀看著的感受,正是「臨在感」。

臨在壯美崇高」這是 王振昇 先生對於視覺藝術的感受分類,而我不只是在這《 萊茵河 2號 》縮放版感受到「臨在」,也見識到「何謂是壯美」。

也雖然,我的確可以靠著想像的方式來模擬「崇高」,但,模擬畢竟只是模擬,沒真能透過親眼所見的視覺來真正打開見識,很是可惜!

《 構成第八號 》(Composition VIII),是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所創作的。

最後我還記得的兩張畫作是 畢卡索 的夢、與 康丁斯基 的《 構成第八號 》(Composition VIII),尤其是《 構成第八號 》,不!是「康丁斯基 的作品要如何觀看」這是我長期以來困擾著我的疑問,因此在這趟視覺觀賞體驗的過程中,我主動向 王振昇 先生提出了「請問應該要如何觀看 康丁斯基 這種具有音樂性的視覺作品?」這樣的疑問。

現場透過投影機在牆壁上的投放,並經過王先生的調整與展示,在正確的高度與角度下,我著實看到《 構成第八號 》的立體感,而且在那個當下我瞬間甚至是彷彿感受到了「律動」。

雖然我當下沒能更深刻感受到音符聲音,但也總算知道可以怎麼正確觀看這類俗稱具有音樂性的視覺藝術作品了!


顱內高潮 ASMR

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中文翻譯有好幾個「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或是最廣為人知的「顱內高潮」,是一種從頭皮開始、並向下移動至頸後、脊椎上方的發麻感覺,它可能是皮膚感覺異常的一種愉快的形式,能夠跟聽覺觸覺聯覺進行比較,並可能與抖顫的感覺重疊。

根據 NCBI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上的一篇《 Possible Effect of Binaural Beat Combined With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for Inducing Sleep 》(可點選超連結)提到:

自主感覺經絡反應 (ASMR) 是指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或認知刺激做出反應的感覺體驗,例如心理穩定性或愉悅感。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refers to sensory experience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or pleasure in response to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olfactory, or cognitive stimuli .

雖然目前 ASMR (俗稱顱內高潮),是指針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聯覺,但,因為這是很新的專有名詞與研究領域,因此我自己妄加揣測其實連味覺也應該會引起 ASMR。

而且我認為 ASMR 就是一種藉由感官與生命本能、個人經驗與過去記憶連結在一起的資訊同步交換,因此觸發了大腦的神經電脈衝「流」。

而網路上有很多影片號稱有 ASMR 的作用,但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聽覺所引發的 ASMR ,或許是因為聽覺的 ASMR 機制比較容易創造並保存;據說「正確地觀看正確的畫作,也能誘發出 ASMR」。

都說了這是很新的名詞與研究領域,因此,大家可以知道有這個聯覺機制就好。


她可以聽到聲音的顏色

有一天在家自學的女兒突然告訴我:「媽媽,我最近才知道原來別人聽不見聲音的顏色」,當時我猛然一嚇,發現家裡竟然有個「聯覺 (Synesthesia)」的女兒。

「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很髒」、「之前鋼琴老師總是很疑惑我說這裡一塊一塊的是什麼意思」、「XXX的音樂很亮」…後來女兒陸續跟我說了很多她在學習音樂歷程裡的過程。

在沒有心理暗示的前提下,聯覺的確是一種跨感官的感受力,嗅覺產生視覺、聽覺產生視覺…,如果你熟悉駭客任務或是腦神經科學的話,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對「聯覺」感到特別意外,因為所有的感官受器不過就是將我們身處的周遭資訊傳回大腦進行解讀、譯寫。

李斯特、西貝流士、史克里亞賓…,都是歷史上很知名的視聽覺聯覺的音樂家,而這文章中段所提到擅長創作具有音樂性視覺藝術作品的 康丁斯基,可能也有聯覺的能力。

而我們之所以這樣幫在家自學的女兒安排各種如上所述的藝術音樂課程,目的並不在於「學才藝、學一技之長」這樣的出發點,而是在於「大腦開發」。

【 我所幻想的大腦開發


若能透過某種機制來協助大腦開發,讓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更高,那大腦就能處理更多的資訊,進而強迫升級所有的感官受器

而所有的感官受器接受外在資訊的能力又再提高的同時,這些新增的龐大資訊量一進入大腦這個處理器,過量的資訊也會使得大腦的處理資訊能力必須再次提升,那怕每次只是 0.1% 的提升都是一種升級。

許多特殊行業例如間諜、偵探、調查單位,都必須強迫自己看到更多東西、聽見更多東西,進而能搜集到更多的有效資訊,而這樣的刻意練習,就是我們自己正努力營造出來的教育學習環境,刻意發現、刻意觀察、刻意分析,是為了避免高頻率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然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往往有可能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或是身體的能源分配機制,畢竟只佔身體總重 2%的大腦,卻能消耗人體內的 20%能量,也因此,如果教育是一種訓練大腦的話,那當然是要能更有效、更複雜多元且多變,無論是員工教育、或是子女教育。

我想,這也可能是為什麼我們診所的同事們個個都是吃貨、大食怪,彷彿食道盡頭是個無底洞、永無止盡的吃卻又可以很異常顯瘦。


後話

文章到這裡想先收個尾,因為寫到這裡回到了現在的時空,其實這是一篇從 2022年三月中寫到現在 2022年十一月,寫了八個月都還沒完稿的文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太過於複雜且不確定、而且又牽涉到我完全不懂的腦神經科學,這是一個近十年來有很大進展卻還是接近一無所知、一籌莫展的浩瀚領域。

大腦可說是全身上下最先進卻也最複雜的器官。

知識可以浩瀚、永無止盡。但,文章還是要適時的收尾,畢竟這篇文章本來是想寫來推薦大家要去看 王振昇 先生的視覺體驗實驗,然而很掉漆的是人家的實驗室早就功成身退,而我卻還在這篇文章的辭藻裡頭奮力掙扎、試圖努力能表現出自己真的知道是自己在說些什麼。

看看文章標題是《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九):生活與工作的感知力 -1 》就應該可以猜想得到,或許還有第二集,但在發表之前,一切都是虛無、不存在的。

而下一篇與教育、在家自學有關的文章,可能就是那篇同樣也是寫了將近一年了的「請不要教導我的孩子只是成為一個聽話的乖小孩」。


《 延伸閱讀 》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一):時空間的差異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二):教育的(明顯)門檻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三):教育的目的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四):透過教育,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五):個人實驗教育的風險與解方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六):申請與計畫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七):幸福綠皮書、姊妹、關鍵少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八):你如何團體合作?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九):生活與工作的感知力 -1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