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筆電 〉2023年選擇建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09年從小白開始

自從我 2009年從 13吋的小白踏入 MAC 世界後,除了桌機還是使用 PC 以外(直到 2021年 10月才將 WIN7 升級成 WIN11,但從此之後也就不太想開機了),這十多年來陸續地從小白升級到 MacBook Air 11 (客製版,CPU 2G i7 / 8G 1600MHZ DDR3 / Intel HD Graphics 4000 1536MB)、 MacBook Pro 15 客製版、Macbook Pro 16 (客製版,2.4GHz 末代 Intel Core i9 8核CPU / AMD5500M / 32G RAM) …一直到近年來的 M1 MBP 16 (客製版,Max 10核CPU / 32核GPU / 64G RAM)、M1 MBA 13 (初階版,8核CPU / 7核GPU / 8G RAM)、M2 MBA 13 (初階版,8核CPU / 8核GPU / 8G RAM),以及 即將 已經下訂的 M2 MBP 16 (客製,12 核CPU / 38 核GPU / 96G RAM)。

這裡的小白,可不是罵人小白痴的小白,也不是總是被美冴擰頭的小新的愛犬小白,而是塑膠殼外表全是白色的超級經典款 MacBook。(附上Google的圖片搜尋連結)

【 Apple 筆電・產品區隔縮寫

1️⃣ MacBook ,為早期初階款,分為12吋(2017 ~ 2019,Apple第一台無風扇筆電,俗稱文書機)、13吋(2012年以前,全白的塑膠外框,俗稱小白),縮寫為「MB」。

2️⃣ MacBook Air,為早期輕量且初階款,分為11吋、13吋、15吋(預計2023年中發表),縮寫為「MBA」,若在縮寫前加上 M1、M2、M3 …指的是 CPU 與 GPU的相關核心架構規格,有別於 Intel 架構。

3️⃣ MacBook Pro,為高階款,分為13吋、14吋、15吋、16吋,縮寫為「MBP」,若在縮寫前加上 M1、M2、M3 …指的是 CPU 與 GPU的相關核心架構規格,有別於 Intel 架構。

就在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們家又入手了一台新的 M2 MBA 13 (初階,8核CPU / 8核GPU / 8G RAM),原因是因為同時要把舊的 M1 MBA13 與 MB12 脫手讓給其他適當買家去升級他的系統。

因為女兒與腦公都有影音剪接與修圖的工作、也有異地寫作或是隨時工作的需求,所以女兒自己是各有一台「MacBook Pro 16 (客製版,2.4GHz 末代 Intel Core i9 8核CPU / AMD5500M / 32G RAM)、MacBook 12 (初階版,1.2GHz dual-core Intel Core m3 / 8G RAM) 」,而我腦公也是各有一台「MacBook Pro 16 M1 MAX (客製版,Max 10核CPU / 32核GPU / 64G RAM)、MacBook 12 (初階版,1.2GHz dual-core Intel Core m3 / 8G RAM) 」。

MBP 16 效能好、螢幕也大,但是太大台、不好攜帶、又笨重。
MB 12 輕巧好攜帶,但是效能不好且螢幕略小。

之所以我們在已經有 MacBook Pro 16 與 MacBook 12 的情況下,近期(2023年)內卻又為何要將 MacBook 12 (簡稱 MB12 ) 便宜的二手價賣掉之後,各自再入手 M2 MacBook Air 13 (初階版,8核CPU / 8核GPU / 8G RAM) ?

因為 MB12 唯一好處就是 A4 大小的尺寸,輕薄短小、非常非常好攜帶,但是其劣勢卻也是螢幕真的太小(攜帶性與螢幕大小是直接對立衝突的),而且 MB12 的低效能幾乎是無法開啟 Adobe 繪圖軟體來運作,因此在考量到續航力、邊框更小(體積縮小)且效能又更高的情況下,我們家又各自入手了 M2 MBA 13。

以上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描述購買筆電的各種考量點:攜帶性、效能、續航力、螢幕特性、外型、價格,尤其是攜帶性與螢幕特的考量性往往是衝突對立的時候,該怎麼拿捏?

【 購買筆電的考量 】

1️⃣ 攜帶性。

筆電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帶出門、能異地操作,因此重量、大小、厚度、硬度,這些都需要考量,而新的電腦往往因為技術的提升,使得螢幕以外的邊框越來越小。

也因此,都是相同尺寸的螢幕大小,則是越晚期推出的筆電體積越小。

2️⃣ 效能。

效能牽涉到 CPU、GPU、記憶體等規格,也需要考量到軟體設計是否能充分反應效率在該規格上。

3️⃣ 續航力。

電池大小、耗電程度、充電效率、接頭規格。

4️⃣ 螢幕特性。

面板材料、反應速度、PPI(Retina有比較高的 PPI、Liquid Retina、Liquid Retina XDR )、可顯色的色域、FPS(顯示器更新頻率)、尼特(最高亮度)、顏色的正確性。

5️⃣ 外型。

材料、顏色、外觀、厚薄。

6️⃣ 價格。

在一般的商用筆電市場,價格從幾千元到幾十萬(新台幣)的價格區間,以本文中最推薦購買的 M2 MacBook Air 13 為例,初階款最便宜可以拿到 34110元(PChome24 的 2023.04.02 價格)。

一般來說,在自身能力與需求、以及後續硬體規格沒有太誇張的成長時,M2 MacBook 13 至少可以用五年。

以我 2009購買到現在的小白,都還在後續接手購買的用戶身上接電使用著。

這篇看似水果業務銷售行銷文章之所以會成文,原因在於「與其要個別推薦、說明,為何要更換筆電的原因,不如一口氣寫出來,而且未來也可以直接分享」。

長時間在外學習的高中生

【 強烈建議升級的案例,朋友A 】

朋友A,是一位使用 MacBook Air 13 (Intel、無Retina版本) 的高中生,她現況的電腦硬碟 128G 已經只剩下不到 6%的殘餘容量,而且 Intel的架構也讓筆電的續航下降不少,更重要的是她的螢幕不是 Retina

凡是在拿過 M1架構 之後的 MBA、MBP,就會知道原來 Intel 架構讓筆電效能大打折扣到接近恐怖,以我在打這篇文章為例,M2 MBA 13已經開啟使用(網頁、Pages、Line)大約兩小時,目前電量還落在 93%,也因此,在「筆記型電腦」需求的考量下,除非你隨時都有插電的工作區域,不然現在是幾乎不用考慮 M1 以前版本的 MAC 筆電。

更別提同樣是 MBP16 客製頂規的 Intel 與 M1之後的效能差異,那幾乎是完全無法比較,M1 快到就是那種俗稱沒有武德、可能可以直接幹掉前一代貴到沒天良的頂規版之地步。

也因此在這個高中生身上,因為她目前屬於「隨時需要異地長時間穩定學習」、而且現況也沒有大量影音修剪的工作需求,因此 M2 MBA 13 初階款會是最好的選擇。(若真是要退而求其次,至少是要 M1 MBA 13,但其實價差不到6000元。)

(在非特殊情況下,我也不會輕易建議升到 MBP 。)

除非遇到跨時代、革命性升級,例如:M1架構發表之後,原本最新款的 MBP16 頂規版就突然變成了俗稱末代 Intel MAC的盤子頂規、又或者是 Retina 螢幕突然在 2018年從 MBP 下放到 MBA。

也只有這種規格突然猛衝升級的情況下,才會讓蘋果筆電在短時間內快速掉價,不然以 M1 MBA 13 的二手價格來說,兩年內在不摔不壞、愛惜且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也不太會跌超過 30%。

更何況,東西是買來用的、是買來提升自己能力與產值的,不是買來供在那邊、放得新新讓自己心裡舒暢用的。

【 視覺相關器官 】

1️⃣ 眼球。

2️⃣ 視神經。

3️⃣ 大腦。

因為視覺相關器官可區分為眼球、視神經、大腦,因此原本文章中出現的眼睛疲勞,統一都改成「視覺疲勞」,可能主動與被動的作用範圍不單單只是侷限在眼睛本體。

視力不好的資深老師

【 強烈建議升級的案例:朋友B 】

朋友B,是一位使用 MacBook Air 13 (Intel、無Retina版本) 的資深老師,因為他的視力極度不好、雖然接近失明但醫師卻不太敢開刀的時好時壞程度。

也因為他的筆電螢幕在不是 Retina 螢幕的情況下,我也是強烈建議他要升級。

千萬不要小看螢幕畫質的差異,我們在 2017年曾經為診間裡的跟診助理工作崗位添購了一台 MBA 13 (2017年款),但因為不到一年的時間,Apple 就將 Retina 螢幕從 MBP 下放到 MBA,因此在考量到跟診助理的勞損與工作效能等情況下,我們在新筆電一上市,馬上就下單再次添購了有 Retina 螢幕的 MBA 13 (2018年款)。

沒兩個禮拜的時間,跟診助理馬上反應視覺比較不會那麼累了~

光是螢幕等級的差異,就足以降低長時間盯著螢幕看的工作勞損,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這就更不用說同一尺寸螢幕的面板材料、反應速度、PPI、色域、FPS、尼特、顏色的正確性。

如果在工作上、學習上,使用比較差的燈源、螢幕(自發光的資訊載體),雖然在短時間內不見得能自體即時察覺到差異性,但是,長時間累積在視覺與大腦上的勞損與疲憊感,就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長時間破壞。(就如同:長年努力工作的職業駕駛,若是沒有充分調整與防護,更是容易更快出現白內障問題。)

一直以來,我就一直在診間裡宣導「這個時代最容易退化與毀損的兩個器官呼吸器官視覺器官」。前者是因為空污問題,而後者的成因是因為對比於 30年前的當代,現在幾乎是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自發光資訊載體(手機、平板、自發光廣告看板)充斥在生活周遭,也因此你如果今天為自己省了一筆添購更好螢幕的費用,那未來的你就必須承擔長時間使用不好螢幕,所造成的視覺勞損帶來的各種醫療修復或置換成本與風險成本。

當然,頸椎這也是許多專科醫師疾聲呼籲的當代問題,因為現代人幾乎是無時無刻、即使是過馬路也都是低著頭在看手機,而長時間在移動且晃動的過程中低著頭,讓頸椎直接承受並累積遠超過幾十年前人們所承受的頸椎勞損。

也因此,我也總是建議自己的員工不要選擇小手機,能上 6.7吋的 Pro Max,就上 Pro MAX,反正我們同事的手機也幾乎都是寫文章、寫心得所累積計點換來的,根本不用額外花上自己半毛錢,在不造成生活困擾的情況下,原則是「螢幕能大就不要小」,雖然 5.4吋的 iPhone mini 握起來好小、好可愛、好方便攜帶,但手臂的疲憊可以修復,可是視覺的問題就不是休息個幾天就能恢復,而且更別說後續很多問題是連手術都不一定能解決得了的。

當然,如果你喜歡花時間來搶敝院很搶手的預約時段來花大把鈔票「針灸、吃苦藥」,那我也是尊重。(事實上,也的確有不少小小患者因為先天眼球結構問題而來針灸吃苦。)

消費價值觀與營運決策裡,成本固然重要,但是,要如何產生更好的效率、更高的產值,這才是我們一直在自己的職場文化上、門診患者的療程思維裡、還有跟自己那個不去學校的在家自學女兒不斷耳提面命的重要觀念。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Retina显示屏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Retina显示屏

真的千萬不要以爲只是解析度問題,長期使用較低解析度的用戶,在視覺疲勞上會明顯超過長期使用較高解析度的用戶。

不然做個實驗,開車的人試著擋風玻璃都不要清理,甚至直接在擋風玻璃上砸破幾顆雞蛋也不清理,就這樣開車一整天,看開車的你會不會覺得異常疲倦?

又或者是,如果沒開車但是有戴眼鏡的,那你試著在自己的眼鏡上抹滿凡士林、或是包一層保鮮膜(案例朋友的自述經驗),然後出去走一整天都不清理,看你回到家之後會不會累癱?

圖片來源:https://m.eprice.com.tw/tech/talk/1184/4698830/1
圖片來源:https://m.eprice.com.tw/tech/talk/1184/4698830/1

圖片來源:https://m.eprice.com.tw/tech/talk/1184/4698830/1
圖片來源:https://m.eprice.com.tw/tech/talk/1184/469883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華人皆知的話,我認為「必先利其器」這句本身至少可以有兩個層面含義:

1️⃣ 我們必須非常熟悉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專精於自己專業領域的工具使用技術上,屬於軟體思維層面,例如提升開刀技術。

2️⃣ 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專業領域上所使用的工具科技力,屬於硬體思維層面,例如你不會總是用廉價牛排店所提供的牛排刀當手術刀來解剖吧?

我購買Apple產品的路徑

【 我個人購買路徑 】

1️⃣ Apple官網。

可以透過有證教育人員、或是大學生的學生證購買 91折的教育價,但是特殊信用卡的情況下最多只能零利率分期 12期。

2️⃣ PChome 24。

但貨品搶手時期很少有折扣,但是中後期商品過剩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 9折的價格,而且某些信用卡公司,最多可以零利率分期到 30期。

以我們今年(2023年)購買 M2 MacBook Air 13 初階款的經驗,官網原價 37900,官網教育價是34900,而 PChome24 的價格是 34110元。(但,有時候會綁一些看似買到賺到、卻實際上是無用的垃圾並抬高總價格一起賣。)

3️⃣ 德誼、STUDIO A。

少數搶手品項,會在這裡購買,幾乎都是官網價格。

4️⃣ 日本。

日本境內直營 Apple Store 已經取消免稅服務,而大型家電商還保有免稅服務,但是目前並沒有其他符合台灣人可以使用的免稅以外折扣,依照最低幣值的日幣購買經驗也幾乎是平了台灣官網售價。

5️⃣ 電信公司。

極少數特殊狀況。

【 Apple筆電・購買後的建議 】

1️⃣ 千萬不要買鍵盤保護膜。

2️⃣ 確定商品沒有問題後,第一時間一定要去貼螢幕保護貼。

3️⃣ 除了MBP,又貴又重,不會建議使用筆電外殼,因為 MBA 的優勢就是輕薄。

4️⃣ 強烈建議要使用 2T 的 iCloud,可以湊足家庭帳號的 6人,共享容量大小,但不會資料互通,沒有被看見的問題。

5️⃣ 不要摔你的筆電,建議每週可用吹球或是空氣壓縮瓶清理鍵盤。

本文沒提到的…

至於,為何本文只推薦買 Apple的筆電,這原因蠻複雜的,尤其是結合AppleTV4K、iPhone、iPad、iMac、AppleWatch、Airpods pro、AirTag …,我不知道該怎麼很簡單的說明讓價格非常敏感的使用者知道決策思維,而且我也不太想花這樣的時間在整理這一篇文章出來。

「如何提升產值」的思維,會遠重於「如何節省產值」的思維。

文章寫到這裡,筆電已經連續使用了 5個小時,這段期間除了寫文章以外、就是上網查資料、回訊息,目前電量還有 58%,平均每小時用不到 9%的電量。

你說,這樣的續航力,你還挑什麼?

挑東挑西之前,不如,先問問自己可以怎麼樣提升產值吧?!
看是要搶敝院的預約名額、或是直接買一台 M2 MBA 13吧~

最後,我自己還在猶豫 M2 MBP16 的頂規款要不要真的給他刷 13多萬下去,畢竟今年中可能會發表 15吋的 M3 MBA,就算不是 M3,至少也是 M2的。(文章發表沒八個小時,就已經完成刷卡了)

M 系列的效能往往都過剩的可怕,不過如果有特殊需求的 MAC準用戶,我倒是會建議要多注意購買機身的記憶體問題,至於為何呢?

本文就先寫到這裡,或許可以留言發問~


(誰如果斗膽在診間寶貴的時間舉手或不舉手的問規格的問題,一率轟出去。)


延伸閱讀、延續好孕氣、好運並非偶然 (超連結)


因為門診量長期以來都超過我的負荷,所以各位朋友們如果要來看診一定要事先 Line 預約,目前 我的門診已經都滿額到無法接受現場的掛號 ,也請大家見諒~

但,其實我會更建議「就近尋找合適的中(西)醫師診斷就可以」,千萬不要刻意從遠方而來,勞心勞力只會更增加身體負擔。

此文章為醫師看診經驗,並非宣稱療效,依照醫療法規與狀況不同無法保證根治、無法保證根除、也無法保證絕對能治癒,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