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2

沒有持續為自己進化努力的夥伴,那來的幸福企業?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員工教育訓練・說明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是由員工 投稿 繳交的閱讀心得,除了將涉及法律事務職務機密的相關內容刪減,將全文登出,希望能獲得各界朋友理解我們不斷努力充實精進提升的目標是什麼,也希望能獲得大家善意的回饋互動。

近期內將會分享更多同事們的各種心得,也希望能借用大家的視野讓我們更加進步與更多美好~


心得內文

—————— 心得・開始 ——————
—————————————————–


我忘記是在記憶裡或是夢境中,我腦中會有迷你的小世界,就好像我本來就有繪畫的能力一樣,一個個圖案行雲流水的浮現,天馬行空、沒有秩序與規則的場景,但事實上我是個連多拉耶夢都可以畫成年獸的人,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因為年獸對我來說難度也太高!更因爲無法將自我的創意描繪成圖,所以一直以來,在生活上的每一件事物,我們都有意無意地在尋找,會對那些與自己曾模擬的碎片產生一些連動,如果那種觸動是有形的,看起來就像是身體發出微量的電波或磁力,我們甚至想伸手碰觸,好感使人想要了解它更多。

雖然沒有這樣的天賦,但我們仍然能夠透過眼睛去洞悉、欣賞其他創作人的作品,每個領域皆可「型」成藝術,不論是制式的原則,或是無拘的形式,不同力道皆有其氛圍,保守的、狂放的,動與靜之間的衝突及和諧在那天對我來說是一種天外有天的感覺,分開看展的好處即是跟隨自己最舒適的步調自處與停留,自己觀察、發問、思考及沉澱。

第一次來到台北世貿參觀藝術展覽,終於要揭開它的面紗,去年的這時候,我人還在月子中心,可能相較於其他同仁,我有著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新奇感,進去以前我望著俏麗的 30 週年粉色拍照背板感到有些雀躍,決定要走到最底以弓字形的方式繞,就可以確保自己不會迷路,我帶著自在的心情慢慢欣賞,回過神到了中間走廊才驚覺這空間也太大,不確定方向的我只能夠用作品來辨別接下來要往哪繼續走,但沒有在找路就不算迷路,只是剛好被主管遇見時,我正端倪著區域路線圖陷入深思…。

因為注意力有限,我只為吸引到自己目光的作品停駐,有些甚至讓人看到幾乎出神,內心更是一連串的讚嘆聲,希望在我有限的容量飽和度中,能收集到讓我有內心振動的碎片,許多作品是細緻的傳神,也能夠感受到那股澎湃的力量,對於作者而言,能渲染他人腦海與心靈的創作就是最酷的語言,我也好喜歡壓克力顏料不規則的分布,它們隨著時間變乾變硬,在筆觸之間留下線索好讓我們參與,特意的粗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遞了真性情!有些風景寫實到我能感覺霧氣輕輕飄了過來,雖然是抽象卻因為光透感而動人。

我也必須老實說,這一次觀展過程中,我很驚訝原來會是如此的多樣性,我忽然意識到我思維上曾有一顆可怕的種子,明明自己就沒有來過,為什麼以前會認為那是與自身無關的活動,何必要特地去培養呢?生活已經如此忙碌還管什麼氣息?認為不懂就能夠全以沒興趣略過,然而,我們並不是不懂,只是習慣放棄變得更好的機會。

因為「更好」相對須付出同等的心力及代價,可能是捨棄能做其他事的時間或是付出額外的金錢..等,所以刻意地追求所耗費的成本總讓人得一想再想。但,藝術似乎不用刻意去理解,而是經常接觸而滋養出來的。在這之前,藝術與我們並不是素昧平生,只是視野的差距使我們難以接軌,沒有碰撞哪來的火花,侷限了對於「藝術」的包容性與想像空間,卻以為自己的理解是對的、已知的事物已經夠了,低下頭卻為網路上真正無關的短影音奉上自己的片刻。其實,很多問題與詬病是我們都沒有勇氣直搗核心去探究,卻在不知不覺中讓最專注的精力漸漸被削弱。

展覽的上半場即將小歇片刻,與我想像不同的是,為什麼我沒有很放鬆的感覺,輕盈的意志慢慢的緊繃!看展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愜意,我逐漸感受到頭頂有些緊緊的,或許是身體的感知在這過程有試圖的出力,但或許這對於初次觀展的人是正常的!這種燒腦的感覺就像是與畫作發出連結的過程,更準確來說,是我嘗試抽離一部分自我,企圖明白那麼一回事,是種太多而即將超載的感覺,同時我的腿和腰也開始感受到痠痛。

我坐在展場邊緣的椅子上靠著牆,靜靜的凝視前方,人來人往不禁開始觀察,會來這裡的是哪些人?他們的穿著與打扮,像是在做什麼類型工作的人?在這之中,我還發現有幾對推著嬰兒車前來的爸媽,還有許多國小、國中的學生,他們會鼓勵小朋友說出眼裡所看見的東西,當然也有一些顯得興趣不大,但仍跟在大人身邊走著。

來自不同的領域的人們,前來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場展覽帶給自己什麼呢?不論如何,這樣的一個空間確實存在著影響的力量,就算你選擇不看、不聽也不聞,但基於生理的運作,只要你睜開了眼睛呼吸著,那些色彩和光線便是明確地佇立在此,原本的麻木與忽視都會不經意的走入。

當時我盯著白色的牆,照在作品上面的燈光顯得穩重卻不搶戲,光的顏色、強度、照射位置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它讓原本就很美的事物變得更柔,帶著幽幽的生機,連同創作者姓名的字型都呈現的極為妥適與融洽,但如果不是因為我工作的場域及內容也都注重這些細節,那我還會看見這些東西嗎?想形塑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讓他浸潤其中,倘若不行,就只能刻意的去看、去學、去接觸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公司特地安排這個活動的原因吧,漸進式的調整眼界及認知,提升藝術欣賞的強度,未來我們走如果到了其他的地方,才能帶著這個底蘊看見更多深層的事物。

我也遇到不少我真的非常喜歡的作品,其中莊臥龍的「移動脈絡間的光」,究竟是多少的故事與歲月才讓這片時空交織地如此華麗?我說真的,我有看見時空流動在眼前上演的氛圍,真的非常美!(圖一)(圖二)

現在我們終於不會說出「貴死人」這種話了,會說出這樣的字眼也代表眼裡根本不重視這一份價值,也不懂得尊重創作背後的心血,所以藝術品除了賣給賞識它的人,同時也要是有能力且願意花費這份價格的人,與其批評倒不如想想自己是否能夠做點什麼。

而另一個作品,近看是一層層的網格,慢慢向後退到一定的距離,它運用網子在不同部位層層疊加出五官及陰影,再利用光線倒映製作出幾幅人像,除了用炭筆畫出素描畫像,我也沒有想過還能夠這樣呈現,這位作家要擁有多精細的思考邏輯和技術才能打造出這個作品啊!(圖三)(圖四)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讓我張大嘴巴,看了好多次且印象深刻的「木炭」,雖然每個形狀及裂痕看似近乎渾然天成,但背後一定是諸多的工藝才能在每個獨一無二的碎炭之中拼湊成它們的宇宙世界,不曉得他們在創作時,是已經想好整個雛形了才下筆,或是構圖後一邊給予再透過作品的反饋來調整及修正呢?(圖五)(圖六)

其實藝術家與作家的概念及相似處很多,將靈感與想法藉由畫作或文字注入在作品上,不管那是真實或是虛幻的,作者在這之間不斷地在思考、尋找、對話再緩緩輸出的過程,而同樣的內容卻會依照讀者自身的層次而有不同餘波,甚至看透裡頭的暗樁及伏筆!雖然我沒有繪畫的能力,但我很慶幸自己現在能夠擁有文字寫作的技能,能夠架構腦中的隻字片語且染渲的能力。

也難得有這麼一次機會,我的鏡頭不客氣的拍了許多小孩以外的照片,而且是我自己也好喜歡的,時不時還是會翻起來回味,這次展覽回來後,我興奮跟先生分享我所拍攝的作品和現場的氛圍,竟對藝術有所收穫的我應使他有些訝異,而我也想讓他明白,並不是只有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才值得參與,雖然想把時間留給平時的愛好是必須的,但若能為生活挖掘出更好的一面,那麽還有什麼比「美」的事物更合適,對吧?

回台中後,我問了自己這次的觀展帶來了什麼變化,除了學會去欣賞以外,關於自身更深切的感受是氛圍的不同,並不是因為參與這類型的活動而從中自我感到優越,而是為了那些許的成長喝采,並且感到自己是值得的自信,每當我試圖揣摩他們在產出作品時耗費的巨大心神及體力,為了要完成心中那個樣貌,追求極致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我們把這個字眼看得太有企圖心,常常覺得很困難而想放棄、逃開,以前我以為那和平衡有關,但現在我才明白那就是一種習慣,好還想要再更好的決心。

這幾年在工作中,不停的在轉換我看待事物的認知與眼光,讓我在人生的每階段做出的選擇,會有共鳴、當然也存在分歧,這些振盪也強化了我的思想與能力,讓人更認識自己,但是想要進步則必須適度抽離部分的自我,對於不確定的事物抱持開放的心態,不要急著反彈或排斥, 放下過往的既定印象或個人的偏好,才能更客觀地看待每件事情,得到最正確、中肯的答案及解決辦法。

公司更新設備及硬體的頻率不算低,雖然並非每個變化一定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這一切都必須先拋開個人的習慣而從中分析優、缺點,找出更有利的選項,若不能同時有效率或便利,但起碼要有一者勝出到難以取代,這樣變動才有意義,面對生活、工作、家庭及育兒亦同,如果不知道如何取捨,好好的努力應該就能夠提升正確率了。

我也想感謝這份工作所帶給我的,不論是否正滿意著自己所過的生活,但不夠滿意也是前進的力量,我在觀展時曾想,能夠在一年一度的藝術博覽會中展出的藝術品,除了希望出售自己的作品以外,他們是憑什麼被掛上、騰出空間陳列擺設,它們究竟能為這個活動、甚至是花費時間前來參與的人帶來什麼啟發?但在找到這答案前,也必須先問問自己,在生活、家庭、工作之中扮演主角的我們,又該如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讓那個地方會因為有自己而更加美好,而我們也能夠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驕傲?

最後,請容許我分享幾張使我發出微量電波的它們,還有我自行想像的呢喃自語。


—————— 心得・結束 ——————
—————————————————–


字數繳交時限

【 本文字數繳交時限 】

本文字數為 字,本次心得無繳交期限,而此同事的閱讀心得於於 11/07 00:33 繳交。


主管個人建議與獎勵

【 主管個人建議 】

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可能會有部分不同、更甚至是全然不同的人生目標。

但,無論如何都必須持續進化、前進,不斷思索著如何能讓自己與身邊所珍視的人可以一起共同美好。

藝術是很棒的載體,當然文字寫作也是,這也是為何我們診所會這樣發展營運與內部管理與員工教育訓練的方式由來。

也唯有這樣的路徑,才能不斷湧現更多更強大的能力,讓自己有機會可以真正幫助到每一個我們想要幫助的人。

更甚至,才有機會可以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典範。

依照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獎金,因此本文作者可於 11月份獲得 6000円 + 21% iPadAir5 235G (原價24900,此獎勵將累積至 100% 才進行兌換) + 一日獎勵特休。


延伸閱讀

【 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1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2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3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4
員工教育訓練-「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5

【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1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2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3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4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5
員工教育訓練-「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心得 – 員-6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