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標題:100元就能剪頭髮,為什麼有人願意付1000元?從心理學談「價值」與「價格」 (內含超連結,可直接點閱原文)
以下節錄自文章:
消費者總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企業要生存得有一定的利潤,要有利潤就得考量成本;維持一間公司的營運,需要靠利潤獲利,而最簡單的公式就是售價減去成本後所獲得的利潤。那想要讓售價變得便宜,有兩種方法:
一是降低利潤,但是公司要賣很多組產品才能維持營運,也就是「薄利多銷」的概念。
另一個是:維持利潤,但就得降低成本,但是這個成本可能就是人事成本或者原物料的成本。
(文章節錄,結束)
這篇文章中點出了許多問題,卻少了「薄利多銷的風險」、「降低人事成本的問題」這兩方面的著墨,而且沒有提到風險與成本之間的關係。
根據物理學,省時、省力兩者只能擇一,無法同時進行,再怎麼省就是無法省功。還有就是質能轉換與能量守恆定律,無論我們獲得了多少能量(質量),都會在宇宙間同時失去相同的能量(質量),當然這只是一個概括的用詞與說法,
薄利多銷本身就存在許多風險,用大量的時間去維持薄利,又因為多銷而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倉儲與管理,在營運過程中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與人力可以管控消費者所接觸到的產品與服務品質,而讓整個消費經驗中僅剩下價格優勢,然而價格優勢卻可能因為國際間的匯率波動與國內的通貨膨脹、政府的基本薪資調整 而帶來可觀的利潤損失…
當營運型態是薄利多銷的時候,品牌價值難以建構,品項多元難以維持,也無法進行有效的人力訓練與各營運項目的風險控管,是一種無視風險成本而且運用大量時間(時間成本)去換取利潤的營運方式。
另外有關於文中「降低成本」這裡所提到的「人事成本」,當我們期待獲利是靠「降低人事成本」而來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我們自己在每一個消費模式上(付錢時)都是自己的雇主的人事成本,意思就是當經營者用降低人事成本來維持(提高)利潤的同時,這些低人事成本的僱員在外頭的消費金額與能力就會下降,而導致他們所消費的產業營收降低,營收降低也幾乎等同於利潤降低,環環相扣之下,我們自己所經營或生存的公司(企業)也難逃這樣的迴圈,因此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
A老闆給不了A企業員工合適的薪水,所以A企業的員工無法在B企業上進行合理的消費金額,也因此B企業老闆可能因為營收的下降而降低了B企業員工的薪資(或福利),而B企業的員工也因此無法在C企業上進行合理消費,導致C企業員工的薪資下降…,最終Z企業員工無法在A企業進行合理消費,而導致A企業原本為了維持獲利而降低人事成本的決策功虧一簣~
今日給自己員工合理的薪資條件,是明日顧客的合理消費能力!
至於降低原物料成本可能帶來的問題,就不用再多做文章了,這應該是你我皆知的問題~
所以,當你期待、也相信2018年的臺灣還有1元冰棒的同時,我也相信我們整體經濟沉淪的最大原因在於「不願意正視每一份價值應該被尊重與被接受的價格」。
時間、專業、價格,如果你都想要的時候,先請你問問自己願不願意不支薪當義工。

最後,用幻海師範的一句話來勸世總結~
人類都必須跟時間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