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二):教育的(明顯)門檻

img_3675

前一篇文章,著墨了許多有關時空間的差異,今天就先從「教育的(明顯)門檻」開始。


紙張的發明

試想,在紙張還沒發明的那些古老傳說的年代,知識的紀錄方式是什麼?口述、竹簡、壁畫、動物皮毛,除了口述留存在眾人記憶裡的這個方式輕如鴻毛以外,不管是竹簡、壁畫、皮毛都非常有份量,無論在保管上、傳遞上、都有非常大的麻煩、困難,因而形成很強烈的教育與學習門檻。

所以當時候能受教育的人們,能行使教育的場域、方式,都是必須在「文本收藏地點」的周遭。

當紙張被發明之後,縱使紙張在初期是高不可攀的王公貴族用品,但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紙張是文本的最大宗載體輕便好攜帶、收藏容易、價格也越來越低廉

所以知識的傳遞距離越來越不受「文本收藏地點」而侷限,教育的場合也越來越親近民眾。


印刷術的發明

在印刷術發明前,除了每一個文本除了第一本,其他的都是「手抄本」,手抄意味著「可供更多異時空下(異地、異時間點)的人們閱讀、觀看、學習」,但也受限於抄寫速度、抄寫筆跡、抄寫人的自我觀點下的各種詮釋。

試想唐僧在取經的過程中,如果他要自己手抄佛經的話,那麼可能又會耽擱更久的時間,所以他一路上帶了桃太郎、小狗、猴子、鸚鵡…,口夷?怪怪的?

總之他如果要自己手抄的話,勢必要帶更多的人手過去幫忙手抄。

就在印刷術發明之後,可以非常大量的短時間的複製各種文本,透過日漸發達的交通工具(馬車、帆船、動力船、鐵路、飛機),可以超過以往任何時空下的大量規模、快速傳播知識。

第一本活字印刷書「葛登堡聖經」更是因此可以非常快速的將信仰傳遞到世界各地。

印刷術發明前,學習受限於「必須在文本收藏地點的周邊」、「各場域所收藏的文本種類不一樣,因此必須一再的尋找下一個實際文本收藏所」。


攝影術的發明

攝影,並不是在1839年由達蓋爾所發明的。
攝影是在那兩百年間所累積出來的光學、冶金等科技所結合而成的最新科技。

攝影的發明讓「風景的複製」不在藉由筆觸肌理、畫風、媒材、創作者而有所不同,其「寫實能力」、「再現能力」,不僅讓文本裡頭的文字有著越來越多的圖像、照片進行比對、佐證、映照,更營造出一種「有圖才有真相」的絕對事實(假象)

在沒有圖像的文本時代,人們要將感官所聽所見所聞所觸摸的一切,都窄化為文字,透過文字系統來傳遞知識。(在這個地方,感官力就是一種類比、連續,保有各種細節;而文字系統就是一種數位、不連續、去細節、只留作者要的資訊)

17世紀的工業社會下,開始營造出一種「工作前必須進學校學會技巧」的普世價值,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更是讓學校這個學習模式更根深蒂固的定型了人們對教育的想像:「要工作一定要進學校學習才能學會怎麼工作」。

這時候的學校已經結合了紙張、圖像(攝影)、不受限於手抄本或是文本收藏地點的侷限,可以到處搬運著知識從這處到那方,因此結合了當時工業革命的需求,開始將工人送進學校裡頭學習技藝與機械的操作模式、基本知識。

大致上來說,我們這一輩的人們(30歲以上)就是活在這樣的門檻底下:

1.書本取得相對方便。
2.學習場域到處都有。
3.學習的成本價格相對低廉,不用耗費太多時間在往返,更不用花太多金錢。

然而,今日的世界是:網路世界。


網路世界

自從影像數位化之後,搭配越來越快速的資訊網路系統,知識傳播方式從原本的1進化為4。
如下:

1.原本要由觀看者(作者)將感官所見所體驗的化為文字收納在書本裡才能傳遞的資訊。(文字化) (圖A)
2.由觀看者直接畫成圖像。(圖像化) (圖B)
3.由觀看者直接拍成圖像。(影像寫實再現) (圖C)
4.由觀看者拍成圖像上傳網路。(資訊化) (圖D)

img_3755
(圖A) 塞尚(Cézanne)最喜歡畫的其中一座山「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超級好看

cezanne-10x
(圖B) 塞尚(Cézanne)最喜歡畫的其中一座山「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 透過畫家的塗抹來再現景色。

513960
(圖C) 塞尚(Cézanne)最喜歡畫的其中一座山「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 © Androo

圖D:由觀看者拍成圖像上傳網路



知識保存的門檻、知識傳遞的門檻,從原本的只有一個物件、單一地點的保存,轉變成複製成多個物件、無限制地點的保存。

更可怕的現在是幾乎不用時間與金錢成本就Ctrl C 、Ctrl V。

原本一個感官、畫面、情境、音樂需要透過各種「轉譯」、「捨去細節」才能順利的傳遞送到每一個學習者的手上,現在一支手機、一個平板、一台電腦就可以搜尋到各式各樣的詮釋、各種轉譯程度、去細節程度不一的文本

我在台灣家的隔壁的7-11可以買到日本的「午後紅茶」,我也可以請別人今天早上在東京幫我買個我要的東西,晚上就能送到我的手上,甚至是更多可資訊化的內容都可以馬上擷取馬上傳遞,絲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上野恩賜公園的現場表演,朋友人在現場開直播,我也可以同時看到、聽到、感受到。

以前非得到圖書館才能知道「高等微積分」、「解剖生理學」這本書是不是我要的內容與作者?現在手機拿起來按個兩下就知道去那裡找我要的資訊,甚至連實體文本到手都不用!

教育的門檻,隨著資訊傳播能力的大幅提升,知識不再只是被壟斷在特殊場合、特殊地點、特殊職業、特殊社會地位的人的手上。

你有心的話,你甚至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核能發展的背景知識,自製一個有點嚇人的核反應裝置。
你有心的話,你甚至可以不用進到學校,你就能學會整套系統化的知識。
你有心的話,你甚至可以直接坐在家裡看MOD的各種影片與頻道,來學會各種有趣的知識,看見更多元的文化與景色。

相較於古代,你想聽聽看管風琴的聲音,那就一定要找一台管風琴,還有會彈奏管風琴的人,你想學會芭蕾舞,那勢必得要找個芭蕾舞團,跟著老師與學長姐們一起學習…

現在想聽音樂隨手一切,想學芭蕾舞步,隨手一點,文盲的定義不在侷限於「看不懂文字」,而是逐漸轉為「看不懂文化」。


學習的門檻,越來越小

甚至是,原本我們以為應該是要線性的學習內容,必須先學A才能學B,學會B才能學C的這種必修、擋修、線性化學習,其線性的必要性也越來越被解構。

以寫程式來說,高中數學甚至可以不是必須的背景知識。

因為網路資訊時代,各種知識都被解構成越來越小的包裹(碎片化),而且到處都有、到處都是,我說…

這是知識的量子時代

無論是作用大小、作用距離、作用型態、作用路徑,都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大敘事」時代被某個特定單位、人士給把持著。

非得進到學校,才能學習到以前我們才學習到的國文、數學、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英文?我說現在網路上的影片與教學一大堆,多到你一輩子都看不完。

古代的學習是非找老師不可,後來的學習是就算找不到老師也要找書來看,現在的學習是可以不用找老師、也不用找書來看,直接一個螢幕上網連出去,沒有什麼資訊是找不到的。

更何況,教育科目的分類、切割,難道國文老師可以不懂歷史地理公民?難道數學老師可以不懂物理化學英文與國文?

這樣的分科分類,為的是什麼?
在我眼裡這就類似「感官透過文字系統的去細節,才能用更簡單有脈絡的方式傳遞」,然而今日知識量子化,跨媒材、跨界發展、跨領域學習…絕對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小學、國中、高中都還在做傳統學科式的學習。

一台螢幕載體,可以同時地將各種原本被切割開來的學科整合成一門學問。

教育的門檻,在知識量子化的現代,早就被解構到所剩無幾~

寫到這邊,有點累累的…,所以就先容許我先暫告一個段落。

下一篇文章,我想談談「教育的目的」。
(其實,門檻與目的,這是相生相滅的問題,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是花了一點力氣再想辦法不要鬼扯太多~)

25550074_1664008786998608_2274362792429881241_n
就在今天下午,終於完成了歷經四個月的色鉛筆畫作。感謝知名插畫家美女老師王子麵的教學與指導~


延伸閱讀: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一):時空間的差異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二):教育的(明顯)門檻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三):教育的目的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四):透過教育,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五):個人實驗教育的風險與解方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六):申請與計畫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七):幸福綠皮書、姊妹、關鍵少數
聊聊教育與在家自學 (八):你如何團體合作?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