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這是一篇跟醫療很不大相關的文章。並不是要批判教育與從業人員,只是想分享一些這幾年自己孩子「在家自學」的相關經驗與想法。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俗稱「在家自學」。2014年底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後,目前有三種合法的實驗教育類型:機構實驗教育、團體實驗教育、個人實驗教育(俗稱在家自學),我家女兒是申請第三種類型。
而,會參加實驗教育的原因,我大致上粗分為:
1️⃣ 孩子因個人因素,對學校教育極度不適應。(請勿錯誤解讀成孩子的問題)
2️⃣ 孩子在學校很適應,但家長對於教育有一套非常明顯與體制內教育不同的觀感與期待。
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前,台灣幾乎都是第1種型態的孩子(與家庭),冒著「違反教育法」的風險在幫自己的孩子爭取各種教育的可能性。在2017年底的現在,因為這種狀況而選擇自學的孩子還是很多,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身體狀況(我聽過身高太矮,被學校以有安全疑慮的因素而建議自學)、因為孩子的心理狀況(比如亞斯,其實我不太應該舉這個例子)、因為教師不適任或是更多複雜的狀況,總之就是孩子對於學校教育環境起了很大的過敏反應。
第2種型態的自學家庭,也是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原因在於現代的 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 無論是在傳輸量、傳輸速度都非常驚人,以2017年、2007年、1997年,各十年為間隔來看看變化:
1997年,這個年代裡我用的是 錄音帶 與 CD Player ,從歌單的第1首想切換到第4首,錄音帶可能要15秒時間,而CD Player可能只需要3秒,一卷錄音帶的歌曲數量(容量)可能跟CD差不多。
2007年,我用的是智慧型手機,雖然速度與容量跟現在相比根本大人狂K嬰兒,但一支手機(錄音帶大小)有上千首的歌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就算有上萬首歌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從第1首切換到第987首,可能只要數秒間。
2017年,我用的是 iPhone 7+ (請不要留言嘲笑我為何不換8或X),目前我的手機裡頭已經沒有自己存入的音樂,因為Apple Music 一個月240元可以分給6個使用者同時使用,而且 Apple Music 目前號稱已經有4000萬首歌曲,甚至可以直接聲控切換音樂曲目。
科技的力量,無法當作沒看見
我們當初還沒申請在家自學時的三年級在校期間,女兒的家教數學已經接觸到五年級的課程,而且原本預定要在五年級時建構出二元一次方程式的運算能力,但自從「在家自學」之後,連我自己都不斷的一再解構「我自己對於教育的想像」。
我本來是希望透過在家自學讓孩子能進行更精實的「菁英式教育」,提前將所有「升學內容」緊密的確實完成,所以在一開始自學時(剛升四年級)就已經買齊了所有小學時期與國一會用到的參考書。
然而,大概自學了幾個月之後,我們不斷修正孩子的「應學習內容」,甚至連我自己對於教育都有了非常不一樣的想法與期待,目前「在家自學」一年半了,對於「教育應該是什麼,更有別於一年多前對於教育的見解」。
到底教育應該是什麼?
在這篇文章,我不想談太多「學校教育與義務教育的發展史」,但照例我們還是用時間、空間來分別頗析這三個十年切片的時空差異:
1997年的時候,我如果要寫報告、理解或研究一些事情,我只有兩種選擇:「找出可能知道的人、找出可能有資訊的文本」。在那個沒有網路(有網路,但發達程度不像現在這麼狂)的時代,我可能要打數通、數十通的電話才有可能找到那個「可能知道的人」,我可能要親自跑到各圖書館才有可能知道「到底這本書裡頭有沒有我要的資料?」。
你說網路?
聽你說這個詞的人,說不定會以為你在說「交通運輸網路」。
2007年,智慧型手機剛起步,價格仍然高不可攀(當時的數位單眼800萬畫素還要五萬的白花花新台幣),如果想查資料、資訊,那個時候已經可以透過BBS或是當時的WWW去簡易查詢,但是想秀出圖片根本奢華享受!
2017年的現代…
買書?網路訂。
買衣服?網路訂。
買家具?網路訂。
買房子?網路…,還是出門看一下狀況好了。
網路上的圖文資訊根本多到好幾輩子都讀不完,光是那些已經出版印刷的實體文本,也是根本不可能一輩子看的完。
在這樣時間差異下的各種發展,你說教育就是一定要到學校那個圍牆內的教室裡頭的場域才叫做學習?
我說「這個時代,學校教育已經是解構ing 」。
談完「時間」,從「空間」切入
1997年,一般人想認識住在外國的異文化朋友,不是做夢就是美夢成真。寫一封過洋水的明信片郵資有多貴?打一通零距離的越洋電話談個十分鐘可能就是好幾個千,這豈是一般人可以輕易持續做到的事情?
你想跟常常出現在雜誌、期刊上的外國學者進行閒話、深談?
每一封信可能都得經過好幾個禮拜的傳遞。
想來個一場有趣的學術討論?
你要嘛就是郵筒往返個一年,不然就是要花大錢買個機票飛過去親自面對面吵架。
2007年,已經有網際網路了,但是你想在一封email裡頭放超過五張照片?
我只能說你不是瘋了?就是時間多?不然就是錢錢多?(流量多貴呀?)
2017年,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寫email?甚至連電話(聲音)都少很多了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馬上就傳到的文字訊息、或是圖片訊息,甚至是現在直播滿天飛,好像一部幾千MB的影片僅是鼻屎般大小在彈指之間,不費吹灰之力。
歪國朋友?FB上面根本不用看「護照」隨便你按加好友,從你的半夜聊到他的半夜或是從你的白天聊到他的白天,這根本沒什麼難度!
科技,打破了很多原本的時間與空間限制
請大家別會錯意,我並不是說「學校教育沒有用」,我以上所說的是「在科技的轉變下,原本只有特定場域、少數專業人士可以做的,現在幾乎是完全沒有明顯的門檻」。
什麼是明顯的門檻?
以攝影為例,在數位攝影發明之前,每一卷底片(又或者銀版、玻璃板)都必須進到暗房裡頭透過定影、顯影、放相(銀版不用)等三大技巧,這沒有學個兩年根本都算是還在新手村,更何況彩色暗房的門檻更高,所以每一個數位攝影時代以前的攝影家,都必須狠狠地跨過那個資金與時間共構的門檻。
但,就在數位攝影發明之後,現在的人有誰會真的「不會拍照」?
手機拿起來按快門可能還比「拿筆起來寫字」還要更加的熟練!
從傳統底片攝影時代到今日的數位攝影時代,其攝影學習的「門檻」已經不再那麼明顯了,甚至是幾乎沒有門檻。(這個地方請讓我先略過藝術底蘊對於美學的影響)
教育的明顯門檻是什麼?
這個問題,先讓我休息一下,喝一杯香濃的單品,也讓讀者們一點喘息空間,留待下一個篇幅再聊~(這系列文章,可能會有好幾個下一篇,或許有四部曲,誰知道呢?)
😘

時代在改變,網路資料不斷更新,學習方式也會一直更新